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跨文化說理中的沉默
        ——基于對中德大學生互助學習的會話分析*,?

        2017-01-20 08:28:56朱諭
        邏輯學研究 2016年4期
        關鍵詞:德方會話聽者

        朱諭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zhuyu2@mail.sysu.edu.cn

        論跨文化說理中的沉默
        ——基于對中德大學生互助學習的會話分析*,?

        朱諭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zhuyu2@mail.sysu.edu.cn

        沉默作為一個非言語不發(fā)音的空符號,在跨文化說理中是雙方說理規(guī)則發(fā)生沖突時的常見言語標示。它在互動現(xiàn)象中易于捕捉、在規(guī)則層面便于分析。沉默研究還能服務于規(guī)范性的說理評價。對沉默卻鮮有系統(tǒng)研究。本文結合邏輯學、會話分析與跨文化交際學中的相關研究,對中德大學生跨文化說理中沉默的構建進行研究,從而分析并比較雙方文化特定的說理規(guī)則,并提煉一套跨文化說理中的沉默研究方法。

        沉默;跨文化說理;空符號;構建

        1 導言

        說理是“從屬于一個或多個文化群體的若干主體在某個語境下以某種方式通過語言進行的交流,其目的是促使活動參與者采取某種立場”([24])。自然語境中的跨文化說理則是隸屬于不同文化群體的若干主體運用語言對彼此態(tài)度、觀念、表述及思考等方面差異進行辨別、推理及商議的一個過程,因而是雙方通過互動共同構建的成果。

        不同于經(jīng)典論辯研究的分析路徑,對自然語境下的跨文化說理進行分析不以唯一理性為出發(fā)點,而是以文化相對為基礎;不進行規(guī)范性分析,而是采取自下而上的視角對自然互動進行實證研究;說理研究不僅關注說理者的發(fā)言,也同等重視受理者的反應;當產(chǎn)生分歧時,一方的論證、雙方的交互論辯以及各方在會話當下構建說理的過程都是說理研究的對象。

        作為說理中雙方“分割、提示和襯托”([26])自己發(fā)言及對方反應的重要符號,沉默(silence)的本體是一個非言語不發(fā)音的空符號,其功能是標識不同文化說理規(guī)則間的沖突。然而沉默在相關學科卻均未得到過系統(tǒng)研究,本文將以中德大學生語言互助學習中的言語互動作為語料,以沉默的構建為切入點,分析并比較雙方文化特定的說理規(guī)則。

        2 跨文化說理中的沉默分析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經(jīng)典的論辯研究中,無論單人的靜態(tài)論證還是雙人的交互論辯,研究都以論證的內(nèi)容為對象,不曾關注自然語境中論證的言語化過程。說理則超越了論辯的研究旨趣,將自然語境下的論辯行為放回到其所依賴的社會文化語境中去解析。說理作為一種互動方式既蘊含了社會成員所共享的社會范疇知識([5]),又具有固定流程([17])和穩(wěn)定的行為定式([9])。正因為上述知識通常是不言自明的([5]),來自不同文化群體的說理主體首先感知的是說理方式間的張力([8]),而非說理內(nèi)容的分歧。

        廣義的說理方式包括了說理者的說理方式和受理者的回應方式,即聽者行為([12])。會話分析學家梅納爾德(Maynard)提出,聽者行為決定會話的發(fā)展([18])。人類學家哈維蘭(Haviland)根據(jù)其田野經(jīng)驗也指出,在討論中使用對方文化特定的聽者行為是被對方接受并認真對待的前提([10])。

        2.1沉默行為在邏輯學中的定位和方法

        經(jīng)典的論辯研究中無論是論據(jù)推導或論點支持的獨白式論證,還是圖爾敏(Toulmin)的“考慮到有可能反駁”的對話式論證([21]),亦或是范·愛默倫(van Eemeren)“消除意見分歧”的交互式論辯([23])都是以規(guī)范性為目的針對論辯內(nèi)容展開的,不曾涉及論證言語化的方式。

        范·愛默倫曾提到話語中所含有“未表達要素”([23]),他將其局限在前提或立場之間,并指出論辯中識別隱性要素的重要性,“評價論辯,尤其是評價論證可靠性時,未表達要素可能非常重要”([23])。然而在自然語境的說理中,未表達要素不僅可能是說理的內(nèi)容,也有可能是論辯方式,如適時地沉默。

        韋世林則從符號學的視角解釋了這一問題。她統(tǒng)觀人類有意識的活動,將人類文化視為“所有符號活動和符號系統(tǒng)的集合”,人有意識的活動闡釋為“符號活動”([26])。在這一系統(tǒng)中她將包括沉默在內(nèi)的所有“無聲或無色或無形”的符號都稱為“空符號”,并以維度為標準對其進行了分類。以時間為坐標軸,她認為口語語流中的沉默、停頓、中斷都是人會話交往中可以感知的一維系統(tǒng)空符號;以平面長與寬為二維系統(tǒng),空白、行距、字距為空符號;在長、寬、高的三維立體系統(tǒng)中,空間的空隙和間隔為空符號;以長、寬、高和時間的四維“動作串”中,動作的瞬間定格和中斷是具有“亮相”、“定格”和“中場休息”含義的空符號;在長、寬、高、時間和心理感受或價值判定構成的多維社會行為或行為串中,她指出“行為之間的間隔”或是“對行為感知到的差距”都是多維的空符號([26])。

        一維的沉默是“可以感知的”([26]),但將沉默僅視為一維符號卻是對會話互動認識的過于簡化。沉默不僅在一維系統(tǒng)中,通常也伴隨著四維的表情和身勢語言,還會引發(fā)多維系統(tǒng)中的價值判斷。沉默雖獲得了在維度系統(tǒng)中的分析基礎,但沉默仍缺乏對之進行驗證和解析的理論框架,因而需要借助社會學科的實證研究路徑。

        2.2沉默行為在會話分析研究中的定位和方法

        發(fā)源于現(xiàn)象社會學的會話分析以轉寫自然會話并自下而上地從語料中提煉互動規(guī)則為方法,在會話序列(sequence)中發(fā)現(xiàn)話輪轉換(turn-taking)和話語修正(repair)等規(guī)律,從而證明了社會成員對社會現(xiàn)實的構建。會話分析不僅是一套完整的理論,還是一種被廣泛用于分析言語互動的研究方法。

        話輪作為會話結構中最小的單位,是會話中說話者連續(xù)的一番發(fā)言。說話者和聽話者角色間的轉換或者各方的沉默標示著話輪的結束([25])。按照話輪轉換的規(guī)則和時間的長短,話輪間的空白序列被定義為“間隙”(gap)或“間隔”(laps)。沉默存在于以上分類之中,因無明顯的時間特征并“具有拒絕接管話輪的意圖”([13])又與之區(qū)別。劉虹基于對漢語會話的研究指出該概念的模糊性,她認為沉默應是“話輪完成后較長時間無人發(fā)言的情況”([25])。

        由此可見,在會話分析中發(fā)言與空白被視為會話序列中二元對立的存在,沉默是空白的一種。依照發(fā)言缺失的位置和時長進行分類,沉默獲得了定位分析的框架,卻無法明晰沉默的意圖(有意拒絕發(fā)言還是無意錯過)。這一遺憾與會話分析單一的研究對象以及去語境的研究路徑有關。會話分析的經(jīng)典研究通常以某一語言(如上文的英語和漢語)為研究對象,提煉社會有序性規(guī)則的同時,卻忽略了社會文化語境對互動的影響以及不同語言互動規(guī)則間存在的差異??缥幕浑H研究對此有一定程度的彌補。

        2.3沉默行為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定位和路徑

        在跨文化交際研究中,沉默涉及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始于1967年,聽話行為首次得到關注([12])。隨后聽話行為被分成主道交流(mainchannel communication,即言語交流)和暗道交流(backchannel communication,即不經(jīng)由發(fā)言達成的交流)([22])。在后者的范疇中,聽話者反饋語(listenerresponse)研究得以發(fā)展。然而這一研究僅局限于可捕捉到的積極反饋行為:即可觀察到的視覺信號(visual signal)如眼神、點頭和搖頭,或可接收到的發(fā)音信號(vocal signal)如“uh huh”或“yeah”等。這一系列信號因其明確標示了對內(nèi)容的理解,被認為是積極的傾聽行為([7])。而沉默因其消極的方式和復雜的內(nèi)涵僅作為一個消極的參照物用于定位積極反饋語。

        第二階段中交際者文化特定的行為差異受到關注,出現(xiàn)了對不同文化聽者反饋行為的橫向比較研究。其中漢語會話者呈現(xiàn)出極低的發(fā)言反饋頻率([20]),表現(xiàn)為默默傾聽,極少反饋,沉默因而成為典型的中國非言語行為符號([1])。同時也有研究對話輪轉換之間的靜默時長進行了精確的統(tǒng)計,中文會話中雙方靜默時長是2秒([25]),英語中則是小于1秒([4])。

        在第三階段中,沉默被歸屬為聽者行為設計(recipient design),從而在宏觀視角與微觀視角間得以分析:一方面學者宏觀解讀社會文化語境對會話行為的規(guī)約。如在中德跨文化交際中,中方會話者的沉默被認為缺乏創(chuàng)造力、原創(chuàng)性和獨立性,會引發(fā)對方的修正([7])。即使在高度機構化的教學語境中,以中式沉默應對西方教師的提問也會被視為不良表現(xiàn)。另一方面學者在微觀的會話互動中關注沉默與發(fā)言之間的轉換,特別是在沉默的位置和頻率上進行了討論。

        沉默可以決定話輪的轉換,發(fā)生在“話輪轉換關聯(lián)位置”(Transition relevance place下文縮寫為TRP);也可以不影響話輪轉換,出現(xiàn)在說話者標示的“傾聽反饋重要時刻”(Listening response relevant moments下文縮寫為LRRM)([3])。兩者的區(qū)別在于,TRP出現(xiàn)在話輪結尾,LRRM則出現(xiàn)在話輪中間,語義部分完成處。TRP位置上說話者指定聽話者接管話輪,而LRRM處說話者并不指定聽話者發(fā)言,而是希望得到其反饋,確認其傾聽的狀態(tài)、對內(nèi)容的理解和支持。沉默頻率也會影響雙方的互動節(jié)奏。由會話發(fā)展與關注序列構成的互動節(jié)奏具有其文化和社會特性,發(fā)出不合體的沉默([19])或缺乏合體的沉默都會打斷語流,從而形成不協(xié)調(diào)的互動節(jié)奏。

        2.4小結

        結合以上理論,沉默可以確定為在說話者不發(fā)言并期待聽話者進行反應的空白序列中,由聽話者發(fā)出一種非言語不發(fā)音的聽話行為。

        基于廣義論證的理論框架,本文整合了現(xiàn)有邏輯學、會話分析及跨文化交際學中的相關研究分別對沉默行為和規(guī)約沉默的說理規(guī)則進行研究。首先沉默的內(nèi)涵和形式是由會話雙方共同構建的。沉默的內(nèi)涵和形式雖有文化特性,但沉默的使用規(guī)則又是可協(xié)商的。在互動中,雙方對沉默的形式和內(nèi)涵進行協(xié)商和重新構建,從而形成新的雙方共享的特性([27])。沉默被建構的形式和被賦予的內(nèi)涵間存在著條件關系,對這一條件關系內(nèi)部的生成機制進行研究,需要對以下問題進行分析:

        一、沉默行為的位置和長度具有怎樣的特征?

        二、沉默行為的序列特征和所處維度又呈現(xiàn)出怎樣的關系?

        三、聽者發(fā)出沉默行為的方式和說者所賦予沉默行為的內(nèi)容有怎樣的關聯(lián)?

        而后文章將沉默所在的說理語篇視為雙方構建的公共語篇,把語境構建作為其文化特定的說理有序性來解讀。本文以至少一方識別意見分歧、選取立場為說理語篇的開端,以至少一方對說理出發(fā)點進行回應作為說理語篇的結束,分析雙方各自構建語境的標志、在這一語境中做出的說理策略以及應對策略的策略。本文按以下步驟對沉默所處的說理語境和規(guī)約沉默的說理規(guī)則進行分析:

        一、辨析說理語篇、解析雙方所構建的說理語境;

        二、明晰說理雙方的說理目標和立場;

        三、識別雙方的說理策略。

        基于以上的問題意識,本文將以中德大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自然語料為基礎,探討跨文化交際中沉默的構建過程。

        3 沉默在中德大學生跨文化說理中的會話結構分析

        本章的語料來源于2012至2013年間本人在德國科隆進行的田野調(diào)查,下文呈現(xiàn)的語段是中國德語專業(yè)的交換生和他們的德國語言互助學習的場景。

        語言互助(Sprachtandem)是德國大學生較常采用的語言學習方式,即兩個或多個不同文化的語言互助伙伴(下文簡稱語伴)定期會面,互相教授母語。雙方交際語言主要是德語。在采訪中,中國學生大多認為德國學生“友好”,但“有距離感”,會話中“有攻擊性”;而德國學生則表示中國語伴“有禮貌”,卻“很難捉摸”,“不易親近”。

        這一系列主觀印象產(chǎn)生于雙方的互動之中,可以通過會話分析得以重構。下文將采用自下而上的視角在語料中以語流是否停滯與否為標準,對比分析在德語互動節(jié)奏下中德雙方沉默行為的序列特征。

        3.1語流順暢的非沉默序列

        首先對一個語流順暢的非沉默序列進行分析,旨在了解德語的互動節(jié)奏。

        例1中,德國學生T(C代表中方,D代表德方)向中國學生X解釋企業(yè)獲益這一概念。

        例1

        這一案例中,中方X已習得了德語中的聽者反饋語,她發(fā)出反饋的位置不僅符合對方會話組織的要求,也推動了會話的發(fā)展。德國說話方T的發(fā)言在語法上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因動詞和賓語后面所插入的聽話者反饋語(第7和11行)被分成了三個部分。但發(fā)言并未被打斷,反而因為X在LRRM上對T觀點的子項做出支持性反饋,使得關注序列順暢發(fā)展,互動節(jié)奏快速緊湊,T完整表述了立場(第14行)。可見在德方說者以潛在的分歧為出發(fā)點,分別在立場的各個子項后運用LRRM為聽者預留了表達不同立場的空間,聽者在這一空隙中因而也具有回應的責任。

        3.2語流停滯的沉默序列

        了解德語互動節(jié)奏之后,我們再來檢查含有沉默的會話序列,從中方沉默造成語流停滯的語段開始。

        例2

        延續(xù)例1的說理,T在明確立場后得到X的支持性反饋后繼續(xù)論證,再用TRP引發(fā)X表達立場。X運用沉默(第21行并伴隨著面部表情)主動錯過了TRP。因語言能力的差異,X將中國師生間的地位差距移植到了德語語境中,運用沉默放棄了發(fā)表不同觀點的權利,避免因采取立場與之形成對立,表示對其地位的尊重和對其積極面子的維護,構建了一個由高地位說者主管說理始末的語境。

        然而一維的語流停滯通過四維交流(語言與目光接觸上的)的中斷,與德方對意見分歧言語化的期待形成落差,升級為多維系統(tǒng)中“對行為感知的差距”。為明確分歧的起點和沉默的源頭,德方繼續(xù)澄清發(fā)言并重復解釋??梢姷路綐嫿穗p方平等的語境,形成了雙方交互說理的需求。具有文化敏感性的面子策略不但與這一語境不符,還模糊了關注序列。同時這一對行為落差的認知還發(fā)展為對中方無視說理責任的推斷,導致對中方“有所保留”,“難以捉摸”,缺乏獨立性、創(chuàng)新性、原創(chuàng)性、甚至是不誠實的印象([7,11,14–16])。

        通過對沉默的分析可以看出,雙方在說理過程中采取了迥異的說理策略是因為雙方構建的說理語境不同。這一情況仍需在不同的位置上、不同發(fā)出者的沉默語料中進行檢驗。例3中,中方T向德方B介紹家鄉(xiāng)的一個地點,此間B發(fā)出了一次沉默行為。

        例3

        T向B的講述中,用中文提到“淘金”(25行)并用短暫停頓標示出了LRRM。而B等T繼續(xù)發(fā)言,“希望能在接下來的發(fā)言中找到相關的提示”,主動錯過了這一LRRM。見B沉默,T立即(26行)對自己發(fā)言進行修正。因時間短暫,語流未受到影響,這一沉默停留在一維空間。

        通過例2和例3,可見在TRP和LRRM的正確反饋組成了德語聽者行為設計。當說者標示LRRM位置時,聽者需標示自己的理解和贊同,對說者立場子項的支持是確立說理出發(fā)點的基礎。沉默則表示對子項的不支持,引發(fā)說者的修正。在TRP處聽者有責任回應對方的觀點或明確自己觀點。四維的沉默是中方避免對立、維護和諧的策略,而德方在內(nèi)容上則視其為回應的缺失,在說理互動層面上將其理解為對說理責任的無視。

        3.3不造成語流停滯的德方沉默序列

        沉默行為并不都造成語流停滯。德方也會發(fā)出沉默,卻不會造成語流的停滯。例4的前篇中B與S對社交媒體在中國的普及情況發(fā)表不同看法,B指出自己在國內(nèi)仍能接觸社交媒體,而S則認為B的情況并不普遍,并做出反證。

        例4

        S選取立場,提出論據(jù)(35行),再用TRP指定B接管話輪。B僅用升調(diào)標識非支持態(tài)度,將話語權繼續(xù)交由S。S卻等待B論證,無意接管話輪。因此出現(xiàn)一個雙方都不接管的空白序列(39行)。可見,德方將立場表達開始、TRP結束視為自說理篇章的始末。

        而后B仍不論證,而是繼續(xù)引導S論證(40行),說明B并不知曉說理篇章的結構特征。她雖習得了德語的說理互動規(guī)則,但在分歧明確、對方仍堅持己見時,她采取交出話語權、縮減自己說理篇幅的策略,以引導對方清晰論證,避免對立的升級。

        S利用0.2秒的沉默(42行)作為發(fā)言前的“遲疑標識”(hesitation marker)([2]),表達了對中方說理程序的錯愕,而后接管了話輪。雖然語流未受影響,但互動節(jié)奏受阻,關注序列也未得到推進。德方未在內(nèi)容上延續(xù)關注序列,沒有對中方的退讓做出回應,中方的會話期待未得到滿足,因而沉默直接從一維升到了多維,形成了德方“有距離感”的印象。

        4 規(guī)約沉默行為的中德說理規(guī)則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沉默行為的會話結構不僅具有規(guī)律性,也具有文化特性。有別于漢語會話中2秒或更長([25])的靜默,英語雙方發(fā)言間歇平均不到1秒([4]),而以上德語會話數(shù)據(jù)中靜默都不超過0.2秒。

        沉默出現(xiàn)頻率也較低。以流暢和停滯為評價互動節(jié)奏的兩極,德語的會話發(fā)展是流暢的,其關注序列呈直線發(fā)展([7])。在發(fā)言為主的德語交流中,短篇幅的空白序列后緊跟著發(fā)言不會引起說話者的修正;相反,說者則會修正。一維的沉默意味著拒絕接管話輪,四維的沉默(伴隨著目光的回避)還隱含著對說理責任的無視。因而沉默維度升高,交流的意愿減弱,對交流責任的無視則越強。在TRP位置上多維的沉默因而被視為不良表現(xiàn)。

        在德語的說理篇章中,LRRM和TRP具有識別說理語篇的功能。LRRM標示某一議題子項具有潛在的分歧,TRP則具有確立說理出發(fā)點和標示自說理篇章完成的功能。作為回應,沉默在中方說理中起到非支持立場的作用,在德方說理中并不起表達立場的作用,而是作為對部分語義表示不贊同,引導對方修正的策略;或是對語義延續(xù)表示期待,指引對方繼續(xù)發(fā)言的策略。

        當說者標示LRRM索引性地指引聽者對其反饋時,聽者的語言能力起決定性作用:若中方聽者尚不了解或熟悉這一規(guī)則,無意識發(fā)出沉默會錯過LRRM([20])。反饋語的缺失仍停留在一維語流中,關注序列卻會偏離主序列,轉向上一子項,引發(fā)說者對其修正;相反,對此規(guī)則已熟練掌握的中方聽者或德方聽者也會運用沉默表達對子項的非支持態(tài)度(如例3第25行),引導說者修正發(fā)言。

        TRP位置標識的議題說理分為立場后說理和論證后說理。德方說者初次表述立場,界定討論出發(fā)點時,通過TRP指定聽者發(fā)言。如若中方聽者運用支持性反饋語,德方可以繼續(xù)論證其觀點(如例1第16行至例2第17行);德方明確了出發(fā)點并論證之后,中方就具有相同的會話責任。如中方僅以非支持性反饋語(如例4第37行)表示非支持態(tài)度時,德方會無意識地運用沉默表示期待對方延續(xù)發(fā)言(如例4第39行);當中方聽者用沉默(例2第21行)來表達非支持態(tài)度時,會話的關注序列則會從主序列的內(nèi)容轉向聽者沉默的內(nèi)涵含義。中斷眼神交流后,沉默從一維經(jīng)由四維上升到多維系統(tǒng),引發(fā)價值判斷;而德方聽者也會運用簡短的沉默表示遲疑(如例4第42行),但緊接發(fā)言,并在內(nèi)容上對說者TRP的話輪交接做出回應。我們也應注意到,中方的說理并不以TRP為語篇標示,而可能會在更大的語義篇章中運用退讓的策略維護著融洽的交談氛圍。當這一策略未得到回應時,中方也不進行修正,而是在心理層面對對方產(chǎn)生了有意疏離的判斷。

        沉默的意義首先產(chǎn)生于自身文化語境。在TRP位置上的中式沉默([6])(如例2)是受中式禮貌規(guī)范的規(guī)約,為了避免對立沖突,維護對方的積極面子。在表達的量上精簡(無言語無發(fā)音),質(zhì)上真實(不謊稱贊同),關聯(lián)性直接(在關聯(lián)位置上非言語性的非支持態(tài)度),方式上保持文化特性(間接、迂回、允許歧義)。德式的沉默(如例4)則更多受到會話準則的規(guī)約,著重滿足交流透明化和意義外顯化的要求,同時也給情緒留有表達的空間。量上合體(既滿足交談需求,又不過量),質(zhì)上確保真實性的透明化(既證據(jù)充足又不虛假),關聯(lián)性上的緊密聯(lián)系(縮短發(fā)言間的時間,內(nèi)容上也與前一發(fā)言保持銜接),方式上也直接無歧義。但沉默的隱含意義可以是共有的(如例3),可以是有意識地表達對說話者發(fā)言意義外顯性不成立的不支持,也可以是無意識情況下顯現(xiàn)出對此處聽者行為設計的不了解。

        橫向比較中德雙方的語用標準,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兩種社會文化在會話組織的規(guī)約方面存在巨大差異:首先也是最根本的,雙方對交際符號的認識存在著差異。中方將無言語無發(fā)音的靜默也視為表達符號,可以精準估計其量;而德方僅能識別言語性的符號,并且其發(fā)言要保持內(nèi)容上的高度統(tǒng)一,沉默因而被視為互動符號的缺失。其次,雙方對信息交流的質(zhì)量標準認定也不同。沉默對于中方是表達不贊同立場的一種方式,維護面子又能保留個人觀點。而德方表達立場時則需要言語化表達,沉默會被視為立場的缺失或是選取及論證立場的能力不足。而后,中方沉默可以是一種非支持性連詞,而對于德方則是篇幅上應避免的空白。最后雙方在表達方式上也具有差異。中方運用沉默保持迂回,而德方盡量在相關位置上避免沉默,以確保表達透明無歧義。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日常生活對話中TRP上的中式沉默是對中式會話準則的遵守:不以意見分歧為出發(fā)點,將不同立場等同于立場對立。意見分歧產(chǎn)生時,以尊重社會地位和維護對方的積極面子為首要互動原則,放棄發(fā)言,以避免將雙方分歧言語化。當意見分歧明晰時,以獨白式的論證推理為說理特點,以縮減發(fā)言篇幅為策略,旨在避免分歧升級。在這一位置上的德式沉默則以意見分歧為說理出發(fā)點,履行論證責任的同時,為對方表達不同觀點創(chuàng)造空間,強調(diào)雙方平等的會話責任,將LRRM和TRP位置上的交互說理視為發(fā)現(xiàn)分歧所在、從而化解分歧的方式。

        從以上語料分析可以看出,德方傾向于采用高度言語化的策略,積極選擇立場并論證。若對方的說理策略與自身期待發(fā)生沖突時,德方也會運用言語化的策略辨析彼此差異;而中方則運用非言語化的沉默避免將意見分歧言語化,維護對方的積極面子,尊重其較高地位,避免與其對立。然而在說理節(jié)奏緊湊、內(nèi)容高度言語化的德語互動中,這一非言語化的策略較為被動。但說理規(guī)則也是可以習得的,德語水平較高的中方會話者也會運用德語的互動節(jié)奏、LRRM、TRP以及價值判斷等語境識別框架來區(qū)隔論證語篇,從而與德方更緊湊地構建說理過程。

        5 總結與展望

        本文結合實證研究的思路和構建分析的方法,對中德跨文化說理中沉默的構建過程進行重構和分析,關注了沉默形式與內(nèi)涵間的生成機制。本文發(fā)現(xiàn),這一生成首先是由語境決定的。在互動節(jié)奏快、語義外顯度高的德語會話中,0.2秒以內(nèi)的空白會被認定為沉默;然后這一生成可以在維度系統(tǒng)中完成。在德語說理中,一維語流的沉默結合四維目光的回避,會被賦予無意回應和無視說理責任的含義,導致多維系統(tǒng)中的價值判斷;在中式說理中,以沉默回應退讓也會造成價值判斷。這一生成機制還體現(xiàn)在雙方互動構建之中。以沉默應對德式說理會引發(fā)德方修正,限制沉默的篇幅,澄清其隱含的歧義;以沉默應對中式的說理,卻不會引發(fā)中式言語層面上的修正。

        本文在此基礎上還提出了針對跨文化說理中的沉默進行研究的方法。因沉默無聲無形的特點,將其放置在跨文化說理這一龐雜的系統(tǒng)中反而能解讀出其形式、內(nèi)涵、產(chǎn)生和規(guī)約等相關特性。對沉默的分析方法主要體現(xiàn)在分析層面的選擇和分析程序的推進之上:首先在會話序列層面上對沉默的位置和時長進行分析;在維度系統(tǒng)中界定沉默的相關因素;緊接著在會話構建的層面上對雙方語境的設定、目標和立場的表達以及策略的運用進行討論;最后在語用的層面上對文化特定的語用標準進行分析并橫向比較。從而完成對沉默行為從內(nèi)到外、從本體到認知、從構建到規(guī)約再到策略的一整套分析。

        附:語料轉寫符號匯總

        參考文獻

        [1]C.Barnlund,1989,Communicative Styles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s:Images and Realities,Belmont:Wadsworth Publication.

        [2]D.Biber,S.Johansson,G.Leech,S.Conrad and E.Finegan,2009,Longman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3]F.Erickson and J.Schultz,1998,The Counselor as Gatekeeper:Social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ofCommunicationinCounselingInterviews,New York:Academic Press.

        [4]S.M.Ervin-Tripp,1929,“Children’s verbalturn-taking”,in E.Ochs and B.Schieffelin (eds.),Developmental Pragmatics,pp.391–414,New York:Academic Press.

        [5]H.Garfinkel,1967,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6]H.P.Grice,P.Cole and J.L.Morgan,1975,“Syntax and semantics”,Logic and Conversation,3:41–58.

        [7]S.Günthner,1998,Diskursstrategien in Der Interkulturellen Kommunikation:Analysen Deutsch-Chinesischer Gespr?che,Tübingen:Niemeyer.

        [8]S.Günthner,2007,“Die Analyse kommunikativer Gattungen”,in A.W.J.Straub and D.Weidemann(eds.),Handbuch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und Kompetenz: Grundbegriffe,Theorien,Anwendungsfelder,pp.374–383,Stuttgart:J.B.Metzler.

        [9]S.Günthner and H.Knoblauch,1995,“Culturally patterned speaking practices:The analysis of comunicative genres”,Pragmatics,5(1):1–32.

        [10]J.B.Haviland,1988,“A father-mother talks back:The micro-creation of context in Tzotzil”,Contextualization of Language,Konstanz.

        [11]H.C.Hu,1994,“The Chinese conceptof‘face’”,AmericanAnthropologist,46(1):45–64.

        [12]A.Kendon,1967,“Some functions of gaze direction in social interaction”,Acta Psychologica,1(26):22–63.

        [13]S.C.Levinson,1983,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M.A.Lin-Huber,2001,Chinesen Verstehen Lernen:Wir—Die Andern Erfolgreich Kommunizieren,Bern,Seattle:Huber.

        [15]J.Liu,2002,“Negotiating silence in american classrooms:Three Chinese cases”,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1):37–54.

        [16]N.-F.Liu and W.Littlewood,1997,“Why do many students appear reluctant to participate in classroom learning discourse”,System,25(3):371–384.

        [17]T.Luckmann,1992,Theorie des Sozialen Handelns,Berlin,New York:W.de Gruyter.

        [18]S.Maynard,1986,“On back-channel behavior in Japanese and English casual conversation”,Linguistics,24(6):1079–1108.

        [19]M.Selting,1988,“Gespr?chsdynamik in Gespr?chen zwischen Muttersprachlern und zwischen Muttersprachlern und Nicht-Muttersprachlern im Vergleich:eine explorative Fallstudie”,in L.G?tze(ed.),Zielsprache Deutsch,Vol.2,pp.22–50.

        [20]H.Tao and S.Thompson,1991,“English backchannels in Madarin conversations:A case study of superstratum pragmatics‘interference’”,Journal of Pragmatics,16(3): 209–233.

        [21]S.E.Toulmin,1958,The Use of Argumen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2]V.H.Yngve,1970,“On getting a word in edgewise”,Papers from the Sixth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pp.567–77,Chicago,America.

        [23]弗蘭斯·范·愛默倫(著),熊明輝,趙藝(譯),論辯巧智:有理說得清的技術,2006年,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4]鞠實兒,“論邏輯的文化相對性:從民族志和歷史學的觀點看”,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1卷,35–47。

        [25]劉虹,會話結構分析,2004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6]韋世林,空符號論,201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

        [27]維索爾倫(著),錢冠連,霍永壽(譯),語用學詮釋,2003年,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責任編輯:潘琳琦)

        On Silence in the Intercultural Reasoning——Based on the Conversation Analysis of Language Exchange between German and Chinese Students

        Yu Zh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un Yat-sen University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Sun Yat-sen Universityzhuyu2@mail.sysu.edu.cn

        Asa non-verbaland non-vocalblank sign,silence isalso a common verbalsignalof conflicts between reasoning rules of the participating parties.Silence is easily traceable in the interaction,its rules are accountable and the research on it can serve the normative pursuit of reasoning evaluation.However,silence has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related researches in logic,conversational analysi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ilence construction in the intercultural reasoning between German and Chinese students,and seeks a comparison of the reasoning rules of both parties and as a result also a method of analyzing silence in intercultural reasoning.

        B81

        A

        2016-06-01

        本文受到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資助(10JZD0006)。

        ?致謝:感謝導師鞠實兒老師的指導,項目組的老師和同學們的指正以及在德田野調(diào)查期間各位受訪同學和老師的支持。

        猜你喜歡
        德方會話聽者
        沒事,我永遠是你最好的傾聽者
        知識窗(2024年4期)2024-05-09 01:41:45
        道聽途說
        中方呼吁德方客觀看待兩國關系
        寧德時代“造富”德方納米
        英才(2022年3期)2022-05-19 21:08:18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下一代英才(2019年3期)2019-04-15 01:38:52
        有意冒犯性言語的會話含義分析
        漢語教材中的會話結構特征及其語用功能呈現(xiàn)——基于85個會話片段的個案研究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片談語言交際中的空位對舉
        語文知識(2014年2期)2014-02-28 21:59:21
        沖突語的會話分析研究
        對外漢語課堂英語通用語的會話調(diào)整功能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免费看|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亚洲国产精品av在线|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专区桃色| 绝顶潮喷绝叫在线观看| 乱人伦中文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 老熟妇仑乱一区二区视頻 | 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中国| 亚洲永久国产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日韩经典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日韩中文久久|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久久| 国产剧情av麻豆香蕉精品| 日本午夜国产精彩| 无遮挡粉嫩小泬| 中文字幕人妻av四季| 国偷自拍av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看又色又爽又黄的国产软件| 一本色道久久99一综合| 国产福利免费看| 欧美精品高清在线xxxx| 亚洲男人的天堂色偷偷| 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日亚州9| 超薄丝袜足j好爽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一区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高清白浆|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精品| av高清在线不卡直播|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品视频| 日本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av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欧美激情亚洲综合|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一区二区高清不卡av| 99国产精品人妻噜啊噜| 婷婷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