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淵
摘要:讓學生掌握終身學習的能力,獲取不斷創(chuàng)新的知識是培養(yǎng)新世紀人才的需要。在英語教學中,只有重視對學生英語學習方法的指導,正確地處理"教"與"學"的關系,使教與學有機結合,形成一個協調的整體,才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出適應時代需求的新一代英語人才。
關鍵詞:初中英語;學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181-01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是為了不教。"這里的"不教"就是指讓學生自己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在英語教學中,只有重視對學生英語學習方法的指導,正確地處理"教"與"學"的關系,使教與學有機結合,形成一個協調的整體,才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做到"教,是為了不教"。
在十幾年的英語教學中,本人積極對學法指導進行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1.英語學法指導的前提
英語學法指導應以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習慣為前提。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認知的主體,主體的任何認知行為都受到感情的支配。因此,要使英語學法指導取得成效,首先要注意激發(fā)主體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能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知識的內部動力,學生的學習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越高,掌握知識就越快。教師在進行學法指導時,可針對課型、學生的學習心理和知識能力水平,運用提問、表演、游戲、競賽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增強他們的主體意識,盡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開動腦筋,獨立思考,在語言實踐中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2.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
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總是教師"一言堂",課堂上教師總是向學生灌輸,學生始終處于消極、被動的學習地位,沒有什么輕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無興趣可談。即使那些認真學習的學生,也無非把自己當作知識的記憶器,為分數不得已而為之。但就多數而言,由于不感興趣也就逐漸放棄英語學習,從而導至"兩極分化",教學質量不佳。
課堂環(huán)境如何,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極大,教師的責任在于為學生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要以滿腔的熱情,全心地投入課堂教學,儀表要灑脫,精神要保滿,表情要輕松愉快,目光要親切,態(tài)度要和藹,舉止要大方、文雅,言吐要簡潔,語言要純正、地道、流利,書法要規(guī)范、漂亮,版面設計要合理醒目等。
為了淡化傳統教學給人們的印象。要"寓教于樂""動靜結合""學用結合""師生配合"。
課前,可根據教學內容,由教師用學生聽懂和大致聽懂的英語講一個幽默笑話,一則諺語,或由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鐘英語會話練習,自由演講,自由談,集體唱一首英語歌曲。從而活躍氣氛,激發(fā)學生興趣。完成教學前的預熱活動。
3.教師應該設計好每一節(jié)課,優(yōu)化課堂教學
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播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的一種教學藝術。"在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設具體、生動的問題情境,能激發(fā)學生飽滿的學習熱情,促使他們以旺盛的精神、積極的態(tài)度主動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領悟。英語課堂教學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練習為核心,問題為主線,交流為方式,能力為立意,在一系列問題的解決中,完成知識的學習過程。
作為教師,每節(jié)課學生收獲了多少與教師對這節(jié)課的設計息息相關,我認為教師必須認真而充分地備課,在此基礎上實施創(chuàng)新,才會有精彩的課堂呈現,提高課堂實效。首先要深入鉆研教材,然后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不斷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水平,全面把握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點,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4.改進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是英語教學的有效途徑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一改只顧"教"而不顧"學"的做法,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尤其是探討關于"學"的方法,促成"教學過程"向"學教過程"的轉變,使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成為可能。
首先,應大力提倡并實行"啟發(fā)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真正把傳授知識的過程當做學習交流和自主探索的過程,教學重點應放在培養(yǎng)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上,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學習方法庫,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學"為主體,注重學習水平層次和個性差異,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對于一個人一生的學習活動至關重要英語教學中,教師有必要按照教材體系和學生認識水平,使學生養(yǎng)成如下幾方面的學習習慣:語音為首的聽說習慣、按時預習新課習慣、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課習慣、主動參與課堂實踐活動習慣、聽說讀寫齊頭并進習慣、及時復習所學知識習慣等。
5.創(chuàng)設交際情境,培養(yǎng)學生英語能力
在教學實際活動中,即使沒有一個真實的純英語交際的大環(huán)境,但我們絕對有能力營造、創(chuàng)設一個基本接近于說英語、用英語的交際小環(huán)境。大自然的千姿百態(tài),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優(yōu)美動聽的英文歌曲,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的人物形象以及現代教育技術在語言教學中的運用等無不給語言教師提供了豐富的交際素材。如問候、指路、購物、看病、打電話、邀請親友、日常生活及學習活動等題材,教師一可通過實物及教具演示、看圖及投影會話、扮演角色形象、詩歌故事演講、日常生活小事對話等課堂活動運,運用聽錄音、放錄像、繪制簡筆畫等手段、組織英語演說竟賽、課外英語角交流等活動,創(chuàng)設語言交際情境,提高學生綜合技能。教師還要不斷調查研究,掌握交際動態(tài),力求面向全體學'生克服部分中差生不敢說、害怕說錯、羞于啟齒的語言心理障礙,盡可能多地為中差生提供交際機會,分層、分組組織他們進行情景會話表演,使轉化中差生工作上一個臺階。這樣,將語言形式與語言意義和學生實際相聯系,通過動耳、動口、動手、動腦組織大量聽、說、讀、寫等交際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了初步語感,并內化知識,形成技能,增強了語言實踐運用能力。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望發(fā)達不竭的動力。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需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在新形勢下,作為老師光有埋頭苦干的精神是不夠的,要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要向教學科研要質量,要效益,這是基礎教育深化改革的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實施素質教育對老師的迫切要求。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用好教材,把素質教育滲透于英語教學的全過程,全面提高學生的政治、文化、心理、技能、身體等各種素質,讓他們德、智、體、美都得到生動活潑、主動地發(fā)展。
6.課內外相結合
外語教學應主要放在課內,向45分鐘要質量。但要學好英語光靠每周幾次英語課是不夠的。所以,我們還要大力開展課外教學活動。但這種話動,不應是課內教學的繼續(xù),也不應是無組織的放任自流。教師應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愛好的同學,進行適當地組織。比如,有目地的培養(yǎng)骨干,開展英語游戲、開演唱會、朗誦會,講演比賽,識詞默寫比賽,作文比賽,聽力比賽,等等,既可各班進行,也可同年級、全校進行。其目的是活躍學生課外生活,鞏固課內學的知識,創(chuàng)造英語的氣氛,培養(yǎng)學生學英語興趣,使課內外結合,相得益彰。
以上幾方面只是簡單地勾劃了趣味教學所涉及的一些方面,如何在這些方面或更多的方面進行探討,我認為那是大手筆,非本人能力所及,這里只想"拋磚引玉,"能得到同行的賜教不勝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