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美娟 馮立波 郭泉江
摘 要:本文從接受美學視角出發(fā),以甬劇《典妻》劇本的英譯文為語料,以漢英兩種語言的各自特色為基礎(chǔ),分析了《典妻》中特色漢語結(jié)構(gòu)的英譯。針對劇本譯文中的典型譯例,本文提出了其他的翻譯選擇,希望能為同類文本的翻譯提供借鑒。
關(guān)鍵詞:接受美學 《典妻》 四字格 對偶
一、引言
戲曲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對于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將中國戲劇的經(jīng)典作品傳播出去,讓傳統(tǒng)戲劇走出國門,是新時期戲劇生存與發(fā)展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整個翻譯學研究中,戲劇翻譯領(lǐng)域鮮有人涉足,戲劇翻譯的重要性也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這就使得走出國門的中國傳統(tǒng)戲劇數(shù)量不多,影響也不大。
作為甬劇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典妻》對甬劇來說是其百年發(fā)展史上一個具有轉(zhuǎn)折點意義的作品。本文以寧波甬劇團《典妻》劇本的官方中英文為語料,結(jié)合接受美學理論,以漢英兩種語言的各自特色為基礎(chǔ),分析了《典妻》中特色漢語結(jié)構(gòu)的英譯。研究發(fā)現(xiàn),甬劇《典妻》英譯本中部分四字格和對偶的翻譯未能較好地體現(xiàn)出原文的韻味,個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扭曲、歪解了作者的思想,超出了外國觀眾的美學期待視野,無法很好地被他們所理解和接受。對此,本文提出了其他的翻譯選擇,旨在為同類文本的翻譯提供借鑒。
二、接受美學對戲劇翻譯的啟示
“接受美學”這一概念是由德國康茨坦斯大學文藝學教授姚斯于19世紀60年代提出的?!白x者中心論”是接受美學的核心。姚斯認為,文學作品是一種“召喚結(jié)構(gòu)”,讀者通過閱讀將文本具體化,讀者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審美趣味以及接受水平將作品中的空白處填充起來,最終實現(xiàn)文學作品的價值?!捌诖曇啊笔且λ刮膶W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范疇,指讀者根據(jù)自身的審美、閱讀經(jīng)驗,對文學作品藝術(shù)特色的預估與期盼。接受美學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視域融合”,只有讀者的期待視野與文學作品相融合,才能談得上理解和接受。(周寧譯,1987)
因為語言和文化的不同,外國觀眾很少有機會接觸到用英語演出并能保留原有韻味的中國戲?。ㄍ跽急螅?015)。因此,戲劇翻譯在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戲劇翻譯強調(diào),觀眾的理解和接受決定舞臺的表演效果。徐晶晶(2011)從接受美學角度對戲劇韻律、修辭、典故等的翻譯進行了分析,認為戲劇翻譯和接受美學有著共通之處。因此,接受美學理論對具有可讀性的甬劇翻譯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三、特色漢語結(jié)構(gòu)中的四字格和對偶
四字格是由四個漢字(音節(jié))組成的一種結(jié)構(gòu)。它的音步整齊,念起來順口悅耳,言簡意賅,含義深刻,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所以四音節(jié)從古到今一直是中國人非常愛用的語音段落(高志明,2006)。據(jù)統(tǒng)計,四字結(jié)構(gòu)在成語中多達百分之九十以上,而在《典妻》劇本中,四字格出現(xiàn)的頻率也相當高。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劇本中共有50多處四字格,如“死心塌地、小鳥依人”等。
《辭?!分袑ε嫉亩x是:用字數(shù)相等、句法相似的語句表現(xiàn)相反或相關(guān)的意思。對偶句形式工整,前后呼應,能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讀來上口,為人們喜聞樂見。對偶是漢語中廣泛使用的一種修辭手段(葉定國,1998)。據(jù)統(tǒng)計,《典妻》劇本中共有43句對偶句,是十分突出的語言現(xiàn)象。
四、特色漢語結(jié)構(gòu)的英譯
(一)四字格的英譯
(1)小娘子:我面色黃。
老爺:哪里,是粉雕玉琢。
譯文:Lady:I am yellow-faced.
Milord:No,it seems like jade.
例(1)語境為老爺夸贊小娘子面容姣好,惹人憐愛。劇本中“粉雕玉琢”是一個四字結(jié)構(gòu)?!胺鄣瘛焙汀坝褡痢睂儆谡Z義重復,強調(diào)了女子容貌之美麗,同時也突出了老爺對小娘子的喜愛之情,豐富了信息內(nèi)容和情感內(nèi)容,表達生動形象,增強了語言的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
譯者直接選取了中文劇本中“玉”的意象,將“粉雕玉琢”譯為“it seems like jade”。因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審美情趣存在客觀差異,同一形象被賦予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胺蹔y玉琢”出自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士隱見女兒越發(fā)生得粉妝玉琢,乖覺可喜”(“粉雕玉琢”又可作“粉妝玉琢”)?!胺鄣裼褡痢边@一形象性詞語有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這類詞語在英語中很難找到對應詞。《辭?!分袑Α坝瘛钡慕忉尀椤皽貪櫠泄鉂傻拿朗保欢凇癕erriam-Webster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中,“jade”則有“a low or shrewish woman”“a flirtatious girl”“hussy”和“minx”之義,均含強烈的貶義色彩,指狡詐、輕佻的女人。由此,外國觀眾易把贊美喜愛之情誤解為諷刺厭惡之意。故該譯文未能考慮讀者“主體性”地位,超出了譯文讀者的美學期待視野,不符合接受美學理論。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考察譯文讀者先前形成的閱讀經(jīng)驗以及審美經(jīng)驗,重視對譯文讀者語言的關(guān)照,考慮讀者對譯文語言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英語傾向于抽象思維,漢語用詞傾向于具體,常常以實表虛,以具體的形象表達虛化的內(nèi)容(連淑能,1993)。故此處可采用“化實為虛”的方法,將“玉”作抽象化處理。這樣的處理不僅能避免生硬、晦澀地直譯原文內(nèi)容,還能夠提高轉(zhuǎn)換的可譯性。通過對比“white-skinned”以及“fair”兩詞,發(fā)現(xiàn)“fair”用于此處更加貼切?!皐hite-skinned”只用來形容人“皮膚白皙”,而《柯林斯英語詞典》中“fair”有“beautiful or lovely to look at”之義,形容人面容姣好,討人喜歡。故“fair”一詞能夠使外國觀眾更加貼近劇本,感受作者欲傳達之情感,在觀眾理解和接受過程中實現(xiàn)文學作品的價值。
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所蘊含的情感價值,要通過讀者去體味、釋讀才能實現(xiàn)。從例(1)譯句中能夠看出譯者在解讀中試圖與文本相融合,但在解讀過程中視野準備不足,未能很好地響應劇本“空白”創(chuàng)造的意境,實屬遺憾。劇本中“粉雕玉琢”是一處“空白”?!胺蹔y玉琢”出自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形容人美麗可愛。因此,在翻譯活動中,譯者應該營造可供讀者探索玩味的別致意趣,讓讀者走進“空白”與譯文進行思想上的碰撞與交流,從而獲得與原文讀者相近的審美體驗和情趣。筆者認為,“粉雕玉琢”可譯為“my fair lady”,與第3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My Fair Lady(《窈窕淑女》)同名。影片講述Eliza Doolittle從家境貧寒的賣花女變成光彩照人的淑女并與Henry Higgins教授相戀的故事。勤勞美麗卻出身卑微的賣花女與劇本中美麗淳樸卻生活窮困的小娘子形象十分相似。若把“粉雕玉琢”譯為同名電影名,觀眾就能順利地探索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實現(xiàn)與譯文的順利交融。此外,“My Fair Lady”這一譯法響應了文本中的“空白”,營造了劇本的意境氛圍,引起了國外觀眾的共鳴,適應了他們的審美習慣和藝術(shù)趣味,符合觀眾的“期待視野”。
充分考慮上下文情境后,本文給出了“粉雕玉琢”的嘗試性譯文:“Not at all.You are my fair lady.”結(jié)合“接受美學”理論,通過以上翻譯方法的應用分析,本文認為,可以將其運用至劇本中其他四字格的英譯,如“忍氣吞聲”。
(2)忍氣吞聲圖什么 就圖個借腹代我生寶寶。
譯文:The reason why I've stood is to borrow a womb and to give birth to a son for me.
例(2)語境為大娘對家中地位下降深感無奈?!叭虤馔搪暋笔俏谋镜囊惶帯翱瞻住?。譯者將“忍氣吞聲”英譯為“stand”,沒有簡單復制文本的“空白”而不加修改,在這一點上譯者嘗試了用解釋性方法對“空白”加以具體化,但“stand”用于此處,容易引起歧義。“stand”常用詞義為“站立”,此處若要表達肯定意義的“容忍、忍受”,易造成外國觀眾的誤解,無法達到讀者的“期待視野”,不符合接受美學理論。因此,譯者在英譯中應充分考察觀眾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對一些他們無法理解的“空白”,在解讀過程中,將之“具體化”“顯性化”,用解釋性的語言來表述。因此,為了迎合觀眾的審美趣味,可將“忍氣吞聲”嘗試性譯為“swallow my pride and endure insults”,以達到觀眾對作品預先的估計和期盼,達到情感、價值的互通,實現(xiàn)觀眾的“期待視野”。
贅述(Tautology)是一種無謂的重復(needless repetition)。常見的贅述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詞語的詞義重復或含有多余的詞(Redundancy),一種是語法結(jié)構(gòu)上含有多余的成分(馬躍珂,2006)。“give birth to a son”和“borrow a womb”屬于語義贅述,都為“生孩子”之義,此時可以采取省譯的方法,將“give birth to a son”省略,句子更加緊湊精簡,更符合英語行文規(guī)范。
綜上所述,“忍氣吞聲圖什么,就圖個借腹代我生寶寶”的嘗試性英譯可為:“I have swallowed my pride and endured insults to borrow a womb for a son of my own.”
(二)對偶的英譯
(3)咬牙切齒心頭惱,捶胸頓足淚水拋。
譯文:I am really angry and cant stop weeping.
例(3)語境為小少爺百日宴時,小娘子抱去見客,大娘深感家中地位下降,悲憤交加。原文中的對偶句上下兩句字數(shù)相等,結(jié)構(gòu)相同,詞性相對,平仄相對,不僅能夠高度概括出大娘的悲傷和憤怒之情,還能增強原文的節(jié)奏感,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英語中沒有與漢語對偶完全對應的修辭手段,英語的“Antithesis”與漢語的對偶只是部分地對應。在對偶句的英譯中,不必刻意追求完全的對仗工整 ,而是根據(jù)英語句法的要求進行一定的調(diào)整(葉定國,1998)。若硬將漢語中的對偶句式套用至英語句式中,不僅有悖于英語的句法規(guī)則,而且不符合外國觀眾的閱讀習慣,達不到他們的“期待視野”。譯者在英譯中考慮了漢語對偶和英語“Antithesis”的差異性,沒有刻意追求句式上的對等,而是在充分解讀文本信息的基礎(chǔ)上,將其合并為一句話,該做法值得借鑒。
劇本中的“咬牙切齒”“捶胸頓足”表達了極度的憤怒和悲痛,然而“angry”和“weeping”未能很好地表達出作者想傳達的思想感情,觀眾無法感受到劇本中的藝術(shù)韻味。在《柯林斯英語詞典》中,“grudge”的釋義為“a persistent feeling of resentment, especially one due to some cause, such as an insult or injury”,因此,換用“grudge”更加貼切,更能表現(xiàn)出怨憤之情?!癲epress”在《柯林斯英語詞典》中的釋義為“to lower in spirits”“make gloomy”,表達了一種痛楚、沮喪之情。因英語用詞傾向于抽象,英語中多名詞化現(xiàn)象,故運用詞義虛化手段中的虛化詞綴構(gòu)詞法(連淑能,1993),為“depress”加上后綴“-sion”,以表示狀態(tài),名詞化表達為“depression”。
本文對例(3)對偶句的嘗試性英譯為:“My grudge is growing and depression deepening.”該譯文在句式上做到了基本工整,能夠使讀者感到語義豐富,力量集中,音律頓挫,還能顯示形式的整飭美?!癵rudge”和“growing”,“depression”和“deepening”做到了壓頭韻,重點突出、瑯瑯上口,增強了語勢。該譯文既傳達了原文的意思,又講究格律,考慮到外國觀眾的審美趣味,做到了“讀者關(guān)照”,符合“接受美學”理論中的“讀者中心論”。
根據(jù)英語句法的要求,對偶句在英譯時可進行適當?shù)氖÷?。若硬要追求兩句話的對等,譯文便會顯得不簡潔,讀起來就會失去應有的美感(葉定國,1998)。本文所給譯文的后半部分省略了“is”,但句子的韻味、意境卻完好無損。這樣的處理方式符合英語句法要求,符合英語觀眾的審美情趣,符合觀眾的“期待視野”。
基于“接受美學”理論,通過以上翻譯方法的應用分析,可以將其運用至劇本中其他對偶句的英譯。
(4)兒叫餓來兒喊冷
兒呼疼來兒喚娘
譯文:My son is crying with hunger,cold and pain.My son is crying for mother.
例(4)語境為母親因即將離開自己心愛的孩子而悲痛??梢钥闯?,該英譯文在句式上基本工整,讀來瑯瑯上口,再現(xiàn)了原作的美感,做到了以“讀者為中心”?!癱ry for”和“cry with”相呼應,結(jié)構(gòu)上基本一致。此外,“cry for”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了孩子需要母親,母親離不開孩子的一幕?!癱ry for”有“be in badly or desperately need of”之意,該譯文不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引人回味,而且達到了觀眾的“期待視野”。
此外,譯者還把中文劇本中的“餓”“冷”“疼”和“娘”進行了適當?shù)木涫街亟M,并未完全按照中的句式結(jié)構(gòu)生搬硬套,充分考慮了英語的表達方式,滿足了外國觀眾的心理期待,符合他們的“期待視野”。
五、結(jié)語
結(jié)合“接受美學”理論,本文發(fā)現(xiàn),甬劇《典妻》英譯本中的部分四字格以及對偶的翻譯與“視域融合”和“期待視野”的概念范疇有所出入,還需進一步改進,針對具體情況本文提供了可行的翻譯選擇,但亦存在不足。接受美學理論為戲劇翻譯提供了有利的指導,對戲劇翻譯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本文旨在對中西語言以及文化差異下戲劇的漢英翻譯進行探討與糾正,同時希望更多地學者加入戲劇翻譯的行列當中,努力讓東方審美框架下的戲劇符號走向世界,積極地把中國戲劇的經(jīng)典作品傳播出去,讓中國傳統(tǒng)戲劇走出國門,從而更好地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
參考文獻:
[1]Jauss,H.R.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M].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
[2]高志明.《史記》語言的四字格結(jié)構(gòu)[J].襄樊學院學報,2006,
(3):73-77.
[3]鄺文霞.論古詩英譯中的“文本空白”與“期待視野”——接受
美學關(guān)照下的一點啟示[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2,(4):66-68,123.
[4]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8-63,128-146.
[5]馬躍珂.漢語的“重復”與英語的“Repetition”[A].中國英漢
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2006,(11).
[6]王占斌.文學審美與價值取向:翻譯研究自選集[M].天津:南開
大學出版社,2015:50-57.
[7]徐晶晶.接受美學視野下的戲劇翻譯——以許淵沖英譯《長生
殿》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8]葉定國.談談漢語對偶句的英譯[J].外語教學,1998,(12):
58-62.
[9]周寧,金元浦.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
社,1987:1-10.
(毛美娟 馮立波 郭泉江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shù)學院 31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