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許南英的南洋詩"/>
⊙萬 杰[江西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南昌 330022]
近現(xiàn)代南洋文學研究(二)
“獨客已無家,客中重作客”——論許南英的南洋詩
⊙萬 杰[江西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南昌 330022]
清末臺灣內渡詩人許南英有過兩段南洋生活經(jīng)歷,晚年客居棉蘭期間是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高峰期,南洋詩是許南英詩歌創(chuàng)作中重要而獨特的組成部分。與其他詩作相比,其晚年南洋詩有著更濃重的悲感和孤獨感,情感表達更加濃郁強烈。身在南洋,許南英沒有置身局外,寫有多首關注國內政局的時政詩,并于詩中引入新詞新事物,很有歷史的現(xiàn)場感與時代氣息。許南英還著意書寫“南洋風土記”,將南洋的山川勝景、土產名物、民俗風情納入詩篇,是為典型的南洋詩。
許南英 南洋 獨客 風土 時政
許南英南洋詩,根據(jù)題材劃分主要有詠物詩、紀游詩、感事詩,祝壽詩等,而創(chuàng)作源起多為友人之間的詩詞唱和與節(jié)日感懷。孤獨中的詩人對節(jié)日更加敏感,在除夕、元旦、中秋、重陽等節(jié)日留下多首詩作。孤獨中的詩人對朋友亦格外依賴?!霸S南英一生交游頗廣,《窺園留草》集中所涉交游的人物約一百五十人左右”,這些人物身份階層存在差異,但主要為文人士大夫。詩社同仁和故交友人之間的雅集唱和是許南英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時機,也是其作為“詩人”的社會活動之重要內容。身在南洋,許南英一面與國內故交書信往還,一面與棉蘭新友詩詞唱和。正所謂:“鄉(xiāng)音春札在,旅況夜燈知。”“同是飄零客海天,喜逢佳日讀新篇?!薄按估戏瓰榭?,牢愁始作詩!”“世多危局時方亟,客有新詩興不孤?!?/p>
鑒于許南英與南洋如此深刻的關聯(lián)性,研讀許南英的南洋詩對研究其詩歌創(chuàng)作與人生經(jīng)歷,乃至近現(xiàn)代轉型期知識分子的人生與思想歷程自有其意義。
許南英1916至1917年在南洋創(chuàng)作詩歌一百四十余首。“客”與“獨”是詩人晚年南洋詩的兩個關鍵詞,“客”字出現(xiàn)二十二次,“獨”字出現(xiàn)十五次。隨意翻看此時期詩作,諸如“衰朽不堪胡地客,空疏羞作忘年交”“獨我萬里外,極目戰(zhàn)云黃”“天涯遷客逢重九,轉瞬韶光又一年”之類表達客居海外之孤獨的詩句比比皆是。1895年詩人離開家鄉(xiāng)臺南,從此“獨客已無家”,而離開中華之地遠赴南洋則是“客中重作客”。
詩人南洋時期交往較多的朋友主要有徐貢覺、張杜鵑、張耀軒、林景仁等人,其中最重要的朋友為林叔臧之子、張耀軒之婿林景仁(少眉、眉生),往還詩作多達三十四首。許南英年長林少眉三十六歲,詩人將二人友情比附于李白與汪倫,有詩曰:“潭水桃花一棹輕,汪倫欲送謫仙行。詩如按日間相課,交到忘年淡有情。”林少眉回國期間,詩人更加寂寞而生思念:“一從君返后,寂寂病無詩。遠道思公子,輕帆送少眉。”“對鏡頭顱已不黔,二年小住為君淹。裁詩入夜悲青鬢,得句書春捋白髯。”林少眉對許南英生活多有照顧,詩人很是感念:“大庇孤寒如古俠,偶吟詞賦冠儔儕。一觴飲我屠蘇酒,且喜春光起病骸?!?/p>
許南英晚年南洋詩中有不少祝壽詩。壽主主要是林叔臧、張耀軒、林少眉等人,這些詩作主要體現(xiàn)了詩歌的交際功能,也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歷史資料。《壽張耀軒先生六十晉七》四首為張耀軒祝壽,稱頌其平生興建鐵路、銀行、醫(yī)院,熱心公益諸功業(yè)事跡。略顯悲哀的是,1917年許南英自己已是六十有三,獨居異域寫詩自壽生日,詩中詩人感慨平生歷盡艱辛,思念父母親人,卻山海相隔、陰陽兩絕,不免涕淚。
隨著畜牧業(yè)的快速發(fā)展,飼料不足已經(jīng)成為限制畜牧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青貯飼料為緩解這一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有關混合青貯發(fā)酵過程主要微生物變化方面的研究已有文獻報道[15-16],但有關甜高粱與苜?;旌锨噘A過程pH值和主要微生物變化方面的研究尚未見報道,因此,本研究以不同比例的甜高粱與苜?;旌锨噘A為材料,研究分析混合青貯發(fā)酵過程pH值和主要微生物的變化情況,旨在為研究和開發(fā)優(yōu)質甜高粱與苜?;旌锨噘A提供科學依據(jù)。
許南英初到南洋,滿眼所見完全不同于中華,不免“太息中原文物盡”,詩人持有中華本位立場和文化優(yōu)越感,稱南洋為蠻荒之地、當?shù)厝藶樾U人。許南英居“蠻野”感受到的不僅是遠離親友家人的孤獨,更有文化上的寂寞感,思想文化上能相得交談的人物并不多,《移居》一詩有曰:“一廛我亦葛天民,閉戶荒山歲易淪!”沒有文明修飾的時光顯得格外空蕩。
許南英對民間民俗文化向有興趣,曾寫過《臺灣竹枝詞》《新嘉坡竹枝詞》,許南英在棉蘭生活年余,自然會將南洋風土名物入詩。這些詩作是許南英南洋詩中獨特而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一種可貴的創(chuàng)新,可謂是詩人典型的“南洋詩”。如果說許南英此前詩作在用典、遣詞造句等方面稍顯詞陳調舊,那么這些南洋詩更能給人以耳目清新之感。詩人筆下的馬達山,群山萬壑、幽靜滴翠,“春隨驛路生和靄,樹為山靈管送迎”,“古洞桃花紅滿徑,遠山嵐氣綠侵門”。而秋日游馬達山又是另一番美景:云靄繚繞、澗水靜流,“秋花園蝶瘦,春稻野鳩肥”。遙想國內戰(zhàn)爭頻仍、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對比之下,此地之人“不識金戈鐵馬聲”,自有一種令人稱羨的自在安逸。詩人甚至跨越夷夏之辨,將其地比喻為中華遠古無懷氏、葛天氏之際的部落氏族時代,正是:“摩達(番名)椰棚破,蘇丹(王號)草殿閑;野居成部落,興廢不相關。”
對比許南英兩次南洋經(jīng)歷留下的詩作,相隔二十年時光,晚年南洋詩更為沉郁、哀傷。1895年詩人經(jīng)歷人生中最大的變故:國破失家,心情無比悲憤,內渡后全家生計無著、前途未卜,漫游南洋顯然是為尋找新的生計,相比晚年目的地明確的棉蘭行旅更多出一份茫然?!陡Q園留草》丙申1896年下第一首詩寫于九月初三日,一年前此日日本人開始占據(jù)臺南,回思往事,許南英憤恨悲痛且自慚,身在南洋,故鄉(xiāng)臺南之遙遠已不僅是地理意義上之意謂:“今日飄零游絕國,海天東望哭臺南!”
清末以降近現(xiàn)代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動蕩不居,身處其間的知識分子自難置身事外,很多人物坎坷的命運來自家國與時代的賦予,生命個體做出的命運選擇往往是艱難而傷痛的。許南英一生中先是經(jīng)歷割臺失家,后又經(jīng)歷辛亥革命清政府垮臺,動蕩的近現(xiàn)代歷史給詩人的命運刻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甲午海戰(zhàn)之后臺灣被迫割讓給日本,許南英領兵抵抗日軍終無力支持危局而內渡大陸,在許南英看來這是“亡國失家”,從此自稱“遺民”:“遺民草莽還思漢,漁父桃花且避秦?!?/p>
作為“遺民”不是簡單的一次性的道德選擇,而是連續(xù)性的取舍和終生的艱辛,《窺園留草》呈現(xiàn)了詩人堅持民族氣節(jié)、離棄家園內渡大陸之后更多更復雜的思考和人生感慨,從而留下了一個真實立體的近代知識分子形象。許南英于1895年和1909年寫下《臺感》同題詩:1895年的《臺感》詩中,詩人離臺棄家的沉痛哀傷強烈,甚至自責因為追求功名而遭此罪戾;1909年的《臺感》一詩情感冷峻平靜,塵埃落定時局已明,詩人接受現(xiàn)實。1916年許南英再次返臺,“五年又踏臺城路,風俗人文忽改觀。觸目河山猶有感,驚心風雨不勝寒!逢場作戲嗟垂老,隔座聞歌慘不歡!寥落晨星天欲曙,披衣起坐夜漫漫”。驚見當?shù)厝宋娘L俗已經(jīng)變遷,詩人不勝今昔之感,其間不乏值與不值的疑惑,卻難以明言也難與人言。即使內渡后生計艱難,即使故園物是人非,詩人的割臺感憤已少有共鳴,許南英仍然選擇民族尊嚴:“他生或者來觀化,不愿今生作殖民!”
詩人自稱遺民,但不是忠于清政府,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按說會對作為清政府中下層官員的許南英產生較大沖擊,但是對比割臺失家,其影響甚微。詩人始終關心國運時局,對辛亥革命后的國內亂政多有批評,更有真誠的憂思。晚年身處南洋,也沒有置身事外,寫有多首時政詩,對國內時局的議論評價有一種旁觀者清的全局觀,頗具歷史現(xiàn)場感。1917年《除夕》一詩,沒有喜氣而有深憂,憂國亦憐己?!肮埠兔駠逯苣?,猶有深憂抱杞天!月朔緣何更夏正?歲除隨俗寫春箋。不夷不惠行吾素,無害無災且自憐!世外桃源忘甲子,且浮綠蟻醉尊前?!薄度巳针s感》之二詩中諷刺國內政壇亂象,對維新黨和守舊派都持批評態(tài)度:“人海蠕蠕一倮蟲,靜橫老眼看英雄!維新志士群而黨,守舊迂儒泥鮮通。仗馬不鳴開國會,沐猴自詡亮天工!小朝廷又爭門戶,未卜何時氣始融?”
在清末維新思潮影響下,許南英詩歌創(chuàng)作中不拒絕甚至用心引入新詞新事物,晚年南洋時政詩更為突出,諸如“共和”“民權”“新軍”“黃埔講武堂”“國會”等新歷史時期的名詞事物皆入詩中,表達他對新時代的理解。七言古詩《和杜鵑醉歌行原韻》書寫辛亥革命及其后的二次革命期間的情形,極力稱頌革命者,詩歌情感熱烈、酣暢淋漓,有威不可擋之勢,可謂詩人極具代表性的詩作,詩人贊許革命的立場也鮮明可見。
許南英之關注時代變遷、跟進時代潮流、熱心理解新事物新趨勢,給其子許地山留有深刻印象:“他對于新學追求甚力,凡當時報章雜志,都用心去讀;凡關于政治和世界大勢底論文,先生尤有體會底能力。他不怕請教別人,對于外國字有時問到兒輩?!倍@也是清末一批具有新思想的詩人的共同特征和詩歌創(chuàng)作追求。清末“詩界革新之導師”黃遵憲主張“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將新事物熔鑄入詩。許南英與黃遵憲為同時代人物,從許南英晚年詩歌創(chuàng)作來看,他是認可并實踐黃遵憲的詩歌革新主張的,追求詩歌創(chuàng)作與時代的結合和詩史之寫實性。從歷史性、時代性角度而言,許南英的時政詩實現(xiàn)了其詩歌審美追求。而許南英個體命運的悲哀感與議論時事、憂思國家前途之宏大氣魄之間構成了巨大的張力,其背后反射的是一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宿命。
注釋
①文中引用的許南英詩句皆出自其詩集《窺園留草》,由臺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1月出版,不再一一標注頁碼。
②④許南英:《窺園留草》,臺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版,第7頁,第20頁。
③張寧:《許南英評傳》,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第57頁。
作 者:
萬 杰,文學博士,江西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師。編 輯:
趙 斌 E-mail:9487465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