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龍
摘要:長期以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一個封閉圈,它以傳授知識、應付考試為軸心,追求現(xiàn)成的、確定的知識,以終極的意義解讀為目標,過分地側重于一種“技能”訓練,從閱讀教學的內容、方法到評價,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體系?,F(xiàn)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略談一些膚淺體會。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反觀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由于受知識本位教育觀的導向和現(xiàn)實中考試壓力的影響,長期以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一個封閉圈,它以傳授知識、應付考試為軸心,追求現(xiàn)成的、確定的知識,以終極的意義解讀為目標,過分地側重于一種“技能”訓練,從閱讀教學的內容、方法到評價,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體系?,F(xiàn)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略談一些膚淺體會。
閱讀的根本目的是吸收信息、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優(yōu)良品德,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fā)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自主自由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中國文學浩如煙海,從魏晉風骨到唐詩宋詞,從明清小說到現(xiàn)代雜文無一不閃爍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將這些散現(xiàn)在各個時期各種文學樣式里的寶庫連綴打通,必然會收獲頗豐。
傳統(tǒng)語文教學以“傳道,授業(yè),解惑”為中心,缺少學生自己的思考,而在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的觀點就是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多方面學習,多角度探究感知。這就要求學生閱讀的形式必須豐富多彩。
表演式閱讀,在講授故事類課文題材時,讓學生自主去閱讀,去理解,去揣摩人物語言的深刻含義,用表演課本劇的形式學習課文,學生學習興趣空前高漲,自編、自導、自演,比較競賽活動。在學生的自讀自演中,課文不待老師講解,學生自主學習,感知探究,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體味式閱讀,適用于情感豐富,對話感人的課文題材。教學時完全可以運用體味式閱讀來學習。學生初讀課文,疏通文意后,指名分角色朗讀人物的語言,看誰讀得像,看誰讀得有感情。經過多次反復的朗讀,有的學生在讀到動人之處時,神情激動,語氣哽咽,令人傷感。
提問式閱讀,例如,讓學生提出問題自由討論,在討論中明確中心,在討論中體會文章包含的思想感情,從而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通過假設提問,學生輕而易舉地領悟了課文蘊含的深刻含義。
在新課程背景下,閱讀強調廣閱博覽多感知,只有多接觸語言材料,讓各式各樣的言語形式在頭腦中反復出現(xiàn),對語言器官進行反復言語刺激,才能在大腦皮層逐漸形成聯(lián)系系統(tǒng)。這種聯(lián)系系統(tǒng)的熟練化、技能化、自動化,就形成語言干能力。這是獲得語感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自古以來語文教學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是否認教師引導、點撥的重要作用,只是說明讓學生廣閱、博覽、多感知的重要性。
傳統(tǒng)教學以課堂講授為主,新課程背景下教學以尋找教育契機為主。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走進圖書閱覽室,面對一望無際的圖書,學生驚嘆知識的無窮無盡,通過自由活動、自由閱讀,親自查閱了解了圖書的分類辦法。對于學生不熟悉的知識領域,教師更加應該布置學生走進圖書室,走進網絡,尋找自己并不熟悉的知識,將已有的知識串聯(lián)起來,形成知識的網絡,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將語文學習的內容融進生活中,讓學生將觀察、閱讀與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能真正領略到語文學習的開放性。走出文本,走進大自然應該是語文學習的空間開放的關鍵所在。學生走進了社會才能更好地使用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
要靈敏的感知語言,須有豐富的聯(lián)想、想象。語文閱讀就是要使學生“入境”,就要憑借聯(lián)想和想象將語言“還原”。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要求我們必須拓展語文閱讀的領域,將教材的文本閱讀與其他學科以及社會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提高閱讀的興趣與閱讀的質量,從根本上轉變語文教學傳統(tǒng)模式。
教材是藍本、是載體。用教材教,不僅要學會,而且要會學,“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