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杰
(山東省胸科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13)
?
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術式選擇和治療效果對比
吳正杰
(山東省胸科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13)
目的 對比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術式選擇和治療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行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的324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手術方法分為A,B,C組,對比三組患者的一般手術情況、中轉開胸率及術后并發(fā)癥情況。結果 A組平均手術時間較B、C組耗時長(P<0.05),三組患者在術中出血量、術后拔管時間、住院天數(shù)上無明顯差異(P>0.05);三組中轉開胸率差異不明顯(P>0.05);三組在術后并發(fā)癥(肺不張、肺出血等)對比上,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 三種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效果無明顯差異,術者應根據自身手術熟練程度及手術難度選擇術式。
胸腔鏡; 肺葉切除術; 治療效果
臨床上常用的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術式包括胸腔鏡輔助肺葉切除術、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及單操作孔肺葉切除術[1]?;仡櫺苑治鲇谖以盒行厍荤R下肺葉切除術的324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三種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的治療效果差異,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行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的324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手術方法進行分組:A組行胸腔鏡輔助肺葉切除術、B組行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及C組行單操作孔肺葉切除術。A組78例,男49例,女29例,年齡38~72歲,平均年齡(52.47±6.35)歲,其中肺占位58例,支氣管擴張12例,囊腫/膿腫6例,肺隔離癥2例;B組186例,男112例,女74例,年齡37~80歲,平均年齡(54.26±7.32)歲,其中肺占位147例,支氣管擴張47例,囊腫/膿腫19例,肺隔離癥8例;C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齡32~78歲,平均年齡(53.45±6.76)歲,其中肺占位48例,支氣管擴張9例,囊腫/膿腫2例,肺隔離癥1例。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手術方法 (1)胸腔鏡輔助肺葉切除術:行雙腔管氣管插管,靜脈符合麻醉,健側臥位。選取腋中線第7或8肋間隙作一條長約1.5 cm切口為觀察孔,取4或5肋間隙作一條長4~5 cm切口為主操作孔,取肩胛下角線第6肋間隙做一條1.5 cm切口為輔助操作孔。肺葉切除采取單向推進的方式,上葉從前到后,下葉從下到上。若病理確診為肺癌,則依次清理葉間、肺門和淋巴結。手術結束后在殘端涂抹生物蛋白膠,放置引流管;(2)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行雙腔管氣管插管,靜脈符合麻醉,健側臥位。選取3個手術切口,于腋前線4或5肋間隙作一條長約3~4 cm的切口作為主要操作孔。于7或8肋間隙做一條1~2 cm的切口作為觀察孔,再在肩胛下角線第8或9肋間隙做一條1.5 cm切口為輔助操作孔。進行肺葉切除,清掃隆突下淋巴結,使用內鏡切割縫合器處理支氣管,最后進行縱膈淋巴結的清掃。手術過程中將標本送病理,若標本過大難以去取出,適當調整角度或進行切割,分次取出。手術結束后在殘端涂抹生物蛋白膠,放置引流管;(3)單操作孔肺葉切除術:行雙腔管氣管插管,靜脈符合麻醉,健側臥位。選取腋后線第8肋間隙作一條長約1.5 cm切口,以此切口置入胸腔鏡,探查并確定病變部位。選取合適位置(一般為腋前線第4或5肋間隙)作一個1.5 cm切口,以此為操作孔,所有操作均在胸腔鏡觀察下完成。游離肺門,利用內鏡切割縫合器處理肺動脈、靜脈,對血管分支進行結扎,所有支氣管均采用內鏡切割縫合器處理,手術結束后在殘端涂抹生物蛋白膠,放置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2]比較三組患者的一般手術情況、中轉開胸率及術后并發(fā)癥情況,其中一般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拔管時間、住院天數(shù)等;分別統(tǒng)計三組患者術中中轉開胸例數(shù),中轉開胸率=(中轉開胸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分別統(tǒng)計三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及例數(shù),并記錄。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結果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者一般手術情況比較 A組平均手術時間(182.34±36.62)min,較B、C組耗時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在其余一般手術情況(術中出血量、術后拔管時間、住院天數(shù))對比上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一般手術情況比較±s)
注:與A組比較,#P<0.05。
2.2 三組患者中轉開胸率比較 A組患者出現(xiàn)中轉開胸9例,中轉開胸率11.54%,B組患者出現(xiàn)中轉開胸21例,中轉開胸率11.29%,C組患者出現(xiàn)中轉開胸7例,中轉開胸率11.67%,三組中轉開胸率差異不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三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三組在術后并發(fā)癥(肺不張、肺出血等)對比上,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術后肺不張3例、肺出血2例、傷口感染2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8.97%,B組患者術后肺不張8例,肺出血2例,傷口感染2例,肺漏氣3例,皮下氣腫2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9.14%,C組患者術后肺不張3例,肺出血1例,傷口感染1例,肺漏氣1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0.00%,
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的持續(xù)發(fā)展,胸腔鏡技術的不斷成熟,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逐步應用于胸部疾病的治療[3]。在研究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的過程中,依據胸腔鏡手術的特點及使用胸腔鏡的熟練程度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手術方式[4]。本次主要針對胸腔鏡輔助肺葉切除術、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及單操作孔肺葉切除術3種術式進行探討,以發(fā)現(xiàn)其治療效果的差異。
三種術式在術中出血量、術后拔管時間、住院天數(shù)對比上無明顯差異,胸腔鏡輔助肺葉切除術耗時明顯長于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及單操作孔肺葉切除術,這可能與胸腔鏡技術初步運用尚未熟練掌握有關。對比三組術式中轉開胸率,發(fā)現(xiàn)基本一致,差異不明顯,由于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是有一定操作性的,對于胸外科醫(yī)生而言,熟練掌握中轉開胸指征是必要的。出血是最常見中轉開胸的原因,術中遇到出血,往往通過紗布或吸引器處理,若出血難以止住,則根據出血嚴重程度及手術熟練程度決定開胸或內鏡下修補;淋巴結往往位于重要血管及支氣管周圍,增大的淋巴結不僅影響手術視野,更為處理血管及支氣管帶來難度,手術中若發(fā)現(xiàn)縱膈淋巴結界限不清,與血管緊密相連,需做好開胸準備。對比三組術式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現(xiàn),肺不張是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三組術式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胸腔鏡輔助肺葉切除術屬于胸腔鏡技術運用的初步階段,手術難度小,操作相對簡單,而單操作孔肺葉切除術屬于難度較達的術式之一,因此臨床上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較常用的術式是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
[1] 張軼,姜格寧,朱余明,等.電視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臨床療效分析[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 2010, 31(7):770-774.
[2] 胡定中,林凌,沈舟宇,等.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在臨床早期肺癌的應用價值[J].上海醫(yī)學,2010,33(9):841-844.
[3] 駱弟歡,張亦南,王海英,等.氣管狹窄切除重建聯(lián)合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麻醉處理1例報告[J].貴州醫(yī)藥,2015,39(11):1022-1023.
[4] 羅國軍,張利,凃東,等.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與開胸肺葉切除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臨床療效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6):1096-1097.
R655.3
B
1000-744X(2016)07-0747-02
201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