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昌政 修福鋆
(莊河市中心醫(yī)院 普外科,遼寧 莊河 116400)
直腸癌治療時采用腹腔鏡手術與開放手術的療效比較
范昌政 修福鋆
(莊河市中心醫(yī)院 普外科,遼寧 莊河 116400)
目的分析研究治療直腸癌時采用腹腔鏡手術與開放手術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收的直腸癌的患者一共有136例,采取數(shù)字隨機法隨機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對照組對患者實施傳統(tǒng)開放手術進行治療,研究組對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給予對比。結果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首次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35%,對照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3.24%,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直腸癌治療過程當中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可以使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縮短,使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同時并發(fā)癥較少,對患者預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直腸癌;腹腔鏡手術;開放手術;療效
直腸癌在臨床當中屬于一種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僅次于胃癌以及食道癌,是大腸癌最為常見的部位。最近幾年,直腸癌的發(fā)病率每年呈現(xiàn)遞增趨勢,已經排在癌癥的第2位。根據(jù)相關實踐研究表明,直腸癌的發(fā)病與患者的食物、遺傳以及生活習慣等有密切關系[1]。發(fā)病年齡大部分出現(xiàn)在30~60歲,主要以男性居多。目前,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日益發(fā)展,腹腔鏡以及其創(chuàng)傷較小以及術后恢復快等相關優(yōu)勢得以在臨床直腸癌的治療當中得以廣泛應用。本文筆者選取我院接收的直腸癌患者共136例,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收的直腸癌的患者一共有136例,136例患者全部經過病理檢查確定診斷,手術之前檢查都沒有出現(xiàn)遠處轉移以及全身主要臟器沒有出現(xiàn)病理改變。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68例。當中,研究組男41例,女27例。年齡在35~72歲,平均年齡為(58.4±2.3)歲;對照組男43例,女25例。年齡在37~74歲,平均年齡為(59.6±4.2)歲。兩組患者的相關資料之間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臨床方法
1.2.1 研究組方法:研究組對患者在腹腔鏡之下進行全直腸系膜切除術,采取超聲刀完成對直腸前壁和側壁的有效分離、完全使直腸系膜以及相鄰的脂肪結締組織進行游離。在距離腫瘤下緣大約2 cm部位應用線性切割吻合器將腸管完全切斷;在左下腹作一個長度大約為4 cm的切口取腸段,在距離腫瘤上緣大約10 cm部位將乙狀結腸給予切斷,將標本完全移出。將近端結腸置入吻合器的釘座進行縫合。回鈉腸段,在腹腔鏡之下進行低位吻合術[2]。
1.2.2 對照組方法:對照組對患者采取傳統(tǒng)開放手術進行治療,等到患者麻醉起效以后,在下腹部正中切口,乙狀結腸兩側系膜給予分離,將系腸膜下靜脈以及動脈給予結扎,將淋巴結徹底清除,將腸管給予游離斷開,吻合,之后逐層縫合切口,整個手術完畢[3]。
1.3 臨床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首次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給予記錄和對比[4]。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取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首次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情況對比: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95.27±1.52)min,術中出血量為(104.52±2.18)mL,首次排氣時間為(2.67±1.61)d,住院時間為(11.72±1.95)d;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135.21±2.05)min,術中出血量為(201.16±2.95)mL,首次排氣時間為(4.23±1.54)d,住院時間為(14.65±1.88)d,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首次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情況對比:手術以后,研究組患者的并發(fā)癥包括有腸梗阻一共1例,肺部感染一共有2例、吻合口瘺一共有2例,發(fā)生率一共有7.35%,對照組患者的并發(fā)癥包括有腸梗阻一共3例,肺部感染一共有3例、吻合口瘺一共有3例,發(fā)生率一共有13.24%,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直腸癌指的是由直腸組織細胞出現(xiàn)惡性病變所致,目前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其中直腸癌的發(fā)病率每年呈現(xiàn)遞增趨勢,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證實[5],結腸癌+直腸癌的發(fā)病率位例第3位,到2010年大腸癌的發(fā)病率也許會超過肺癌和胃癌的發(fā)病率,排在首位。所以,關于直腸癌的臨床診治的研究是目前全球范圍內非常重要的課題。
現(xiàn)如今,對直腸癌切除術所必須要遵循的就是直腸系膜切除術,直腸系膜切除術指的是在狹小深在的盆腔當中進行精密復雜的手術操作,然而其運用在傳統(tǒng)開放手術當中存在較大的難度[6]。所以,腹腔鏡技術的加入是非常必要的,最近幾年已經成為直腸癌手術的焦點。自從20世紀90年代,腹腔鏡技術在胃腸道手術當中的應用逐漸受到拓展以及深入。從技術的角度來看,腹腔鏡直腸系膜切除術的解剖標志相對較為清晰,對于入路、組織以及層面結構的辨認更加準確,比較傳統(tǒng)開腹手術更加具有優(yōu)勢,同時腹腔鏡手術的創(chuàng)傷相對比較小以及手術以后恢復較快等相關優(yōu)勢。
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95.27±1.52)min,術中出血量為(104.52±2.18)mL,首次排氣時間為(2.67±1.61)d,住院時間為(11.72±1.95)d;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135.21±2.05)min,術中出血量為(201.16±2.95)mL,首次排氣時間為(4.23±1.54)d,住院時間為(14.65±1.88)d,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首次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也許是因為腹腔鏡手術的微創(chuàng)性的因素,在對患者進行直腸手術的時候,因為定位清楚的對腹腔臟器的干擾相對較少,局部視野良好,使在手術期間自主神經給予有效保護[7]。
本文試驗結果顯示,手術以后,研究組患者的并發(fā)癥包括有腸梗阻一共1例,肺部感染一共有2例、吻合口瘺一共有2例,發(fā)生率一共有7.35%,對照組患者的并發(fā)癥包括有腸梗阻一共3例,肺部感染一共有3例、吻合口瘺一共有3例,發(fā)生率一共有13.24%,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可以表明腹腔鏡術對患者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抑制影響相對比較小,所以,并發(fā)癥相對較少[8]。
綜上所述,對直腸癌治療過程當中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可以使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縮短,使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同時并發(fā)癥較少,對患者預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臨床當中得以廣泛應用。
[1] 葉平江,郭貴龍,應曉江,等.腹腔鏡與開腹結直腸癌根治術對機體免疫系統(tǒng)影響的比較研究[J].中國內鏡雜志,2011,17(5):478-480.
[2] 中國抗癌協(xié)會大腸癌專業(yè)委員會腹腔鏡外科學組,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分會腹腔鏡與內鏡外科學組.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手術操作指南(2008版)[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3,16(3):310-312.
[3] 李國華,蘇越東,劉祖定.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結直腸癌的療效對比分析[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14,36(5):739-740.
[4] 謝方利,韓偉,陳志剛,等.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與傳統(tǒng)根治術臨床對比研究[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5,21(4):223-226.
[5] 王志度,吳澤宇,李勇,等.中晚期結直腸癌191例腹腔鏡與開腹根治術的療效比較[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3,16(4):368-370.
[6] 侯生槐,梁小波,白文啟,等.結直腸癌腹腔鏡手術對比開放手術遠期療效與安全性的薈萃分析[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4,14(1):8.
[7] 殷紅專,梁逸超,閏兆鵬,等.傳統(tǒng)開腹與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經腹膜外隧道乙狀結腸造口的患者生活質量隨訪研究[J].中國內鏡雜志,2013,19(5):470-472.
[8] 楊家新,劉祥堯,彭延春,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結直腸癌術中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2,21(12):1590-1592.
R735.3+7
B
1671-8194(2017)29-01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