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茹
摘 要:漢字的掌握是學習其他科目和日常生活中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小學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識字教學的重要性,對傳統(tǒng)教學加以改革和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提高教學質量。文章通過分析小學識字教學的現(xiàn)狀,探討小學語文快樂識字的策略,旨在為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提供參考。
一、小學識字教學現(xiàn)狀
1.教學方法不科學
在小學生學習識字、寫字的過程中,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練習是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通常會帶領學生讀幾遍,剩下的時間就是讓學生自己進行練習,會給學生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將當天學習的生字詞寫幾十遍。這種死記硬背的方法確實有一定效果,但真正的教學應該讓學生理解漢字的內涵,不論是形聲字還是象形字,學生明白漢字的由來、結構、寫法等才能真正掌握漢字的讀和寫。
2.教學方式過于單一
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會讓學生在識字之初就對漢字的學習失去興趣,課堂效率自然無法提高?!罢肇埉嫽?,依葫蘆畫瓢”的漢字教學方式就是一味地讓學生跟著老師做相同的事情,學生每天按照教師寫在黑板上的生字詞進行模仿,不能快樂地進行漢字學習。
二、小學語文快樂識字教學實施策略
1.多媒體的運用
(1)利用多媒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小學生要想學好漢字,首先就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正處于一個活潑好動的階段,面對乏味的課堂教學往往注意力不夠集中,課堂效率不高,對識字、認字更是缺乏耐心。這就需要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與突破,尋找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方法。多媒體設備集聲形于一體,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huán)境下學習,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例如:我國的漢字有許多都是象形字,在學習口、山、田、井、雨、門等象形文字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中的動畫,將對應的文字演變過程展示出來。學生體會到文字的魅力,從而產生學習文字的興趣。
(2)利用多媒體設備鞏固教學內容。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能給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帶來無限生機。傳統(tǒng)教學的復習方式很單一,就是老師帶領學生不斷拼讀或者默寫,如果使用多媒體進行復習,方式則大不一樣。例如:學生在一個階段的學習過后,教師把需要復習的漢字以播放動畫片的形式在課堂上展示,小學生可以一邊觀看動畫片一邊學習,在看動畫片的同時有效鞏固對漢字的學習。
2.漢字口訣的套用
真正學好漢字,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活學活用,中國的漢字有的音形相同,有的意相同,還有的字形相同。有時候漢字口訣的應用,能幫助學生很好地學習漢字。例如:“己”“已”“巳”這三個字外形很相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混淆,經常寫成“自已”“己經”。而口訣的運用,能幫助學生很好地分辨出這三個字的寫法和讀法,“己開”“已半開”“巳字全不開”,學生只要在寫這三個字時默念一遍這句話,寫錯的幾率就會小很多?!霸浴薄按鳌币脖容^相像,如果寫“栽”時,只要會口訣“栽樹無木,田共來補”,那寫“戴”也就簡單許多。還有“贏”字的寫法,這個字筆畫多,小學生學起來很費力,但其實“贏”是由幾個簡單的漢字組成的,“亡、口、月、貝、凡”學生只要記住贏的外形和這幾個簡單的漢字,寫“贏”也就不難了。類似的還有很多,在教學過程中,漢字口訣的有效使用,能讓漢字的學習簡便不少。
3.游戲活動在教學中的運用
小學生天性愛玩,如果能將游戲引入教學中,一定會受到學生的歡迎,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能鞏固課堂內容。例如:在課堂中開展?jié)h字接龍游戲,教師先以“女”字旁說出“媽”,再讓學生同樣以女字旁組字進行接龍,最后輸了的學生上臺表演節(jié)目,這樣的活動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字謎游戲,如“匆”是大勺里邊放雙彎筷子,老師出字,讓學生猜謎,這是很好的教學方法。
4.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漢字來源于生活。因此,漢字的學習應該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在學習生字詞時,用PPT的形式把它融入實際生活中。例如:“筷子”這個詞語學習時,教師可以在PPT上展示筷子的圖片,讓學生知道每天吃飯用的“筷子”這兩個字是這么寫的,然后再引出“碗”“勺子”“盤子”等一系列餐具,學生學起來也比較感興趣,記憶更加深刻,在吃飯時看到餐具也會想到學習的生字詞,無意中就對課堂知識進行了鞏固。
三、結語
綜上所述,漢字的掌握是學習其他科目和日常生活中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教師應該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游戲、貼近生活等方式,讓小學生對識字寫字充滿興趣,實現(xiàn)小學語文快樂識字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王 芳.提高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效果的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12,(20).
[2]田雪晶.利用信息技術改革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J].學園,2015,(8).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qū)劉集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