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軍
摘 要: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故語文教學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將語文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文章主要從三個方面來介紹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對學生主體的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呢?
一、鼓勵學生參與學習實踐
要培養(yǎng)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首先應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實踐,這是在實踐中學習語文的前提。如果學生沒有參與實踐,那么學習語文就成了空中樓閣,無從談起。如何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全程參與到教學實踐中來呢?
1.激發(fā)興趣,讓學生樂于參與學習實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所學內容充滿興趣的時候,他們不僅不會感到學習的壓力,而且會樂“學”不疲,積極參與學習實踐。因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是很有必要的。一句幽默風趣的話、一首動聽的歌、一個生動的小故事……都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營造氛圍,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實踐
學生參與學習實踐的質量是與學生的自愿程度分不開的。被動的參與,從心理上講,學生是不情愿的,表面上學生參與了課堂學習,但往往表里不一、心猿意馬,只是敷衍,甚至在內心產生逆反情緒,這樣的參與只流于形式,全無效果可言。主動的參與,學生全身心投入,主動探索,樂于探究,心無旁騖,思維活躍,在自身的探索實踐中汲取知識的養(yǎng)料,發(fā)展能力,提高自我,這才是真正的參與。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需要一定的條件,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關鍵,這樣學生自然會主動參與到學習實踐中來。
3.轉變觀念,讓學生全程參與學習實踐
在教學中教師應自始自終擺正自己的位置,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時刻為學生著想,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課堂上,教師的語言要精練,活動應減少,方法應靈活。此外,還應注意課內外的聯系,培養(yǎng)和鼓勵學生到實踐中學用語文。
二、培養(yǎng)學生聯系生活實踐進行語文學習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不但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實踐,還要善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踐進行語文學習,拉近課堂生活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教學中還應盡可能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這樣才能化難為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通過想象對語言材料進行生活化處理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個性化的再現,其中包含的物象顯得尤為重要,它是聯系語言材料和學生生活的紐帶。想象和聯想是將書面語言轉換成客觀物象的最常見、最有效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憑借想象和聯想等形象思維,將書面語言在頭腦中個性化地還原成作者所描述的客觀事物,使其產生一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視其物、如臨其境的感覺。對作品進行生活化處理,在作品和主體之間架起一道橋梁,是學生走進作品、感悟作品的關鍵。
2.通過媒體進行情境再現
由于學生接觸的事物較少,對生活的感受較淺,實踐經驗不足,課文中有很多的內容是他們沒有接觸或沒感受過的。當課文語言超出學生的生活經驗時,學生從經驗的“倉庫”中找不到課文語言所描述的內容,就會產生閱讀障礙,無法理解課文語言所描述的內容。這就需要老師借助一定的媒體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與課文內容相同或相似的情境,引領學生走進課文的生活情境。
3.通過活動加深對語言材料的體驗
對于課文中的人物、事件、場景等,如果沒有類似的切身體驗,學生很難與其產生共鳴。在教學中都讓學生到實地體驗是不可能的,也是辦不到的,但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活動加深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有所體驗,從而走進課本。有條件的還可以通過參觀、訪問等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見聞和感受,加深對語言材料的理解。
三、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學用”語文
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學用語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此外,在生活中學用語文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孕育創(chuàng)新精神。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課堂學習的具體情況,結合實際情況,設計一些與課本內容相關的實踐性作業(yè),加強課內外的聯系。同時,還應充分開發(fā)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給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文實踐環(huán)境,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用語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祿彥海.悟性——語文教學的靈魂[J].教育藝術,2003,(11).
(作者單位:江蘇省漣水縣北集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