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措吉 江永求卓
(青海省藏醫(yī)院,青海 西寧 810007)
隆性兌倉患者的藏醫(yī)護理
黨措吉 江永求卓
(青海省藏醫(yī)院,青海 西寧 810007)
目的:通過觀察和分析隆性兌倉患者臨床工作中存在的護理問題,總結護理干預經驗,更好的指導藏醫(yī)護理工作,提高好轉率。方法:針對78例隆性兌倉患者存在的相關護理問題,及時實施藏醫(yī)飲食、起居、行為及心理護理。結果:71例患者好轉出院,好轉率達91.02%,出院后電話隨訪3個月,復發(fā)率為0%。結論:重點加強隆性兌倉患者的臨床觀察,及時把握治療中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及時實施與疾病和身心相關的全方位的藏醫(yī)護理對策,臨床好轉率明顯提高。
隆性兌倉;藏醫(yī);護理
隆性兌倉是由于長期食用粗糙無營養(yǎng)輕質食物和烈性濃茶、行為閱讀過多不思飲食、著涼、睡眠欠佳、言語過多、心思過重等引起體內精華流失導致體內血隆不調。
由于隆性兌倉的易復發(fā)性,不僅給臨床治療帶來一定難度,對臨床護理液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隨著隆性兌倉發(fā)生例數的逐年增高,患者發(fā)病年齡的逐年年輕化,隆性兌倉帶給患者的生命的威脅月愈來愈被重視。因此,近3年來我科護理人員在積極主動配合醫(yī)生做好各項治療的基礎上,重點加強隆性兌倉患者的臨床觀察,及時把握治療中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及時實施與疾病的身心相關的全方位的藏醫(yī)護理對策,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總結如下。
1.1 資料:逐年統(tǒng)計我科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經藏醫(yī)診斷及胸片檢查臨床確診為隆性兌倉患者78例,其中男67例,女11例;年齡最小28歲,最大71歲,平均(41.5±4.5)歲。
1.2 方法:加強隆性兌倉患者的臨床觀察,及時把握治療中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并實施藏醫(yī)護理飲食、起居、行為及心理護理取得了較好療效。
藏醫(yī)護理的原則是針對不同病情采取不同護理的原則來制定相應的措施。辨證施護的內容有來調理因素,同病異護與異病同護,因人、因時、因地護理和預防護理為原則,突出藏醫(yī)在病因、診斷、治療及護理中的整體觀。
2.1 飲食護理:藏醫(yī)飲食護理是藏醫(yī)四大治療方法中不可缺少之一,告知患者注意飲食的重要性,應飲食要規(guī)律,食新鮮易消化的高蛋白低脂低鹽飲食,補充機體消耗,增加抗病能力;禁忌輕、糙的食物,絕對戒煙酒。
2.2 起居護理:住溫暖屋,采取親情護理,給予溫和之安慰,不宜勞累,禁忌饑餓,閱讀和言語過多,寒風侵襲等不良起居。
2.3 用藥護理:一般情況下,遵醫(yī)囑給予早上服用十五味沉香丸4粒,中午五味馬錢子散1g煎服,晚上服用三十五味沉香丸4粒。根據患者病情需要,必要時胃火衰弱者服用安置精華散1g,上逆與疾病相結合者服用維命珍寶丸4粒,痰呈泡沫較多者服用七味葡萄散1g或二十五味鹿角丸4粒。
服藥期間應禁忌酸、生冷、腐、辛辣、油膩等食物,禁煙酒;如要服用珍寶藥品,要告知患者在用藥前一晚用溫開水浸泡8~12小時后,次日清晨空腹服用。遵醫(yī)囑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體質、病情,指導患者服藥方法及劑量。由于藏藥的藥性不同,外用藥及有些口服藥刺激性較強,因此一定要囑咐患者防止藥物進入眼部及鼻腔。
2.4 外治療法護理:艾灸療法:將用物攜至患者床旁,暴露實施部位,協(xié)助醫(yī)生選兩乳頭之間黑白際穴及背部第4~5椎穴實施艾灸治療,術畢整理用物,告知患者2小時內禁止飲水,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2.5 出院指導:告知患者及家屬出院后的注意事項及定期復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再次強調雖然病情已好轉,指導建立良好的健康行為,合理安排日常生活起居,注意休息及飲食質量,少食多餐,適當活動,勿生氣、勞累,避免感冒,保持心情愉快,減輕心理壓力,樹立自我護理意識,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從而減少疾病的復發(fā),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我科經藏醫(yī)治療的基礎,及時加強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藏醫(yī)護理,結果大多數患者癥狀均可消退,胸片結果顯示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早期患者中并無嚴重的并發(fā)癥出現(xiàn),效果好。71例好轉,2例自動放棄治療,5例死亡,好轉率達91.02%,出院后隨訪2個月,復發(fā)率為0%。通過對78例隆性兌倉患者的藏醫(yī)護理,深刻地體會到隆性兌倉的患者不僅僅是需要先進的檢查儀器和高超的醫(yī)療護理技術,更需要醫(yī)護人員的解釋、尊重、關懷、健康指導及心理護理安撫等,因此,在積極配合醫(yī)生做好各項治療的基礎上,加強對患者的飲食、起居、行為及心理護理和康復指導,提高臨床好轉率。
[1]宇妥.元丹貢布.四部醫(yī)典[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3
2016年12月22日收稿
R291.4
B
1006-6810(2017)04-0078-01
2017年1月9日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