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璇 錢祥 張愛琴# 孟旭莉
1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腫瘤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22
3 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乳腺癌治療中健脾疏肝法應用淺析*
項璇1錢祥2張愛琴2#孟旭莉3
1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腫瘤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22
3 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乳腺癌 疏肝健脾 養(yǎng)心安神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威脅女性健康。乳腺癌在古代中醫(yī)文獻中被稱為“乳石癰”“乳栗”“石奶”等。張愛琴老師從事中醫(yī)腫瘤治療二十載,治療乳腺癌經(jīng)驗豐富。筆者有幸侍診于旁,對其治療乳腺癌的經(jīng)驗有如下體會。
《內(nèi)經(jīng)》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現(xiàn)代女性工作緊張,生活壓力大,情緒容易波動,或惱怒憂慮,或郁郁寡歡均可導致氣機郁滯,傷肝傷脾,肝主疏泄,體陰而用陽,喜調(diào)達惡抑郁,若肝失疏泄,氣機阻滯,同時也加重脾胃運化。況神藏于心,故心靜則神清,肝者魂之居也,魂隨乎神,故神昏則魂蕩。脾藏營,營舍意,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故脾也處于心得主宰之下。心主宰人體的意識、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為君主之官,故情志所傷,首傷心神。因此,張老師認為正氣不足,肝郁脾虛,心神失養(yǎng)乃乳腺癌的主要病因病機。
張老師認為,乳腺癌患者多正氣不足,肝郁氣滯,脾胃虛弱,心神失養(yǎng),治宜疏肝健脾,寧心安神,選藥常以炒白芍、郁金、炒青皮、五花飲等疏肝理氣解郁;喜用淮小麥豆衣、合歡皮、百合、云芝等調(diào)養(yǎng)心神;善用炒白術、黃芪、山藥、茯苓等健脾益氣;佐以半枝蓮、白花蛇舌草、金蕎麥、藤梨根等清熱解毒。季節(jié)性用藥是張教授治療乳腺癌等疾病的又一大特色,乳腺癌與肝脾關系尤為密切,因肝主升發(fā),肝氣與春氣相通,而春季萬物升發(fā),張教授喜用炒白術、炒白芍等;長夏之季氣候炎熱,雨水較多,正值梅雨時節(jié),濕氣太過,易困脾土,況脾胃易受到季節(jié)和六氣變化的影響,加之夏季人們喜食瓜果,喜飲冷飲,濕熱相逢,正值脾胃被寒傷而弱,運化水濕功能失調(diào),則易聚濕成痰,故夏季易醒脾化濕,張老師喜用廣藿香、佩蘭、炒白扁豆等化濕和胃。時至秋季,人體氣血運行隨秋季肅殺而向冬季過渡,故用藥宜潤燥滋陰,主張用百合、麥冬等;冬季寒冷肅殺,萬物收藏,陽氣潛藏,蓄積以待春日,此時應補益腎氣腎精,故老師主張患者服食制黃精、枸杞子、制女貞子等。病程較久,病情較穩(wěn)定的患者夏季可停服中藥,但春冬季節(jié)仍需堅持服藥,因春季萬物升發(fā),恐腫瘤亦隨自然變化有所妄動;而冬季人體陽氣不足,正氣匱乏難以抵抗邪毒而致腫瘤迅速生長,故須囑告患者春冬之季堅持服藥,夏秋時則可暫緩。張老師認為,癌癥患者體質(zhì)虛弱,正氣不足,勿攻伐太過,提倡用藥宜平和,不贊同使用大量的清熱解毒、苦寒攻伐之品,因苦寒損傷脾胃,脾乃后天之本,若其運行失常,精微不布,則機體氣血虧虛,邪氣乃入;張老師亦不主張使用大量補益之品,補益氣血陰陽的藥物大多甘溫或滋膩礙胃,使脾胃運化呆滯,易造成患者納呆。
林某,女,44歲。2015年7月7日于某院全麻下行左乳癌改良根治術,術后病理:(左)乳腺外上象限、中央?yún)^(qū)及下象限浸潤性導管癌II,部分微乳頭癌(瘤體13cm× 4cm×2cm)浸潤至周圍脂肪組織、累及乳頭間質(zhì),易見脈管瘤栓,轉移至(左腋窩)12/23只,(左胸肌間)1/1只,(舌狀脂肪區(qū))4/4只,(左腋上組)1/1只淋巴結。免疫組化及癌基因檢測:P53++,CerbB-2 3+,ER-PR-,EGFR+。病理號:201515557。于2015年7月23日、8月13日、9月4日、9月24行EC方案靜脈全身化療工4周期,具體用藥:法瑪新140mg+環(huán)磷酰胺850mg,2015年11月10日、12月1日/12月22日行TH方案化療共3周期,具體用藥:多西他賽130mg d1+赫賽汀318mg維持d1?;颊?0月份來診,天氣尚炎熱,自訴化療兩三周期后乏力,胃納欠佳,左胸壁局部紅腫,思慮憂愁頗甚,夜不能寐,二便調(diào)。張老師與患者溝通,覺患者情緒消極,擔慮頗深,查患者舌脈,則舌淡、苔白,脈弦細。辨證為肝郁脾虛,心神失養(yǎng)。治擬疏肝健脾,養(yǎng)心安神。方予:炒白術、炒白芍、百合、生山楂、合歡皮各12g,茯苓、山藥、穞豆衣、靈芝各15g,佛手、瓜蔞皮、浙貝母各10g,姜半夏、厚樸花、炒青皮各9g,梅花5g,淮小麥、生薏苡仁各30g。14劑。同年11月復診,患者訴乏力稍有好轉,左胸壁紅腫緩解,睡眠好轉,稍有口苦,胃脘不適,舌質(zhì)淡紅、苔薄,脈細。情緒轉平后,在疏肝健脾,養(yǎng)心安神的原則上調(diào)整用藥:原方加醋香附、炒黃芩各10g,玫瑰花6g,減合歡皮、豆衣、瓜蔞皮、炒青皮、浙貝母。再服14劑,其后在原方基礎上加減,服藥至今。
按:方中炒白芍苦酸微寒,歸肝脾兩經(jīng),炒制后白芍藥性趨緩和,炒白術益氣健脾,使土運而脾健,脾健則痰濕自去。肝氣宜疏不宜滯,有研究表明[1]五花飲具有疏肝解郁,理氣散結之效,張老師從此方基礎上進行化裁,用厚樸花寬中利氣、化濕開郁,梅花疏肝解郁,玫瑰花柔肝醒胃、調(diào)中活血。且厚樸花與姜半夏同時蘊含有半夏厚樸湯之意,加強理氣化痰之功。并藥用淮小麥、穞豆衣、百合、靈芝、合歡皮等養(yǎng)心安神。同時兼用瓜蔞皮、佛手、炒青皮理氣柔肝解郁;生山楂、山藥、茯苓健脾。張老師從心肝脾三方面入手,著重調(diào)整患者機體平衡。
[1]陸昌明.五花飲治療梅核氣60例[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0,35(1):19.
2016-07-22
浙江省中醫(yī)藥科技計劃項目莪術石油醚提取物對三陰性乳腺癌細胞MDA-MB-231去甲基化作用及其機制研究,編號:2016ZA034
#通訊作者:張愛琴,E-mail:zhanghaojianb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