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妮+田忠山
摘 要:英語專業(yè)學生普遍存在英語語法知識與英語語法能力不相符的問題。鑒于此,通過分析人工語法范式下內隱學習多維度歸類學習法,對內化學生隱性語法能力的教學模式進行初步探究。該語法教學模式的構建是基于多媒體網絡和內隱/外顯動態(tài)平衡理念的顯性語法知識向隱性語法能力內化的教學模式,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和探索語法的積極性,提高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語法能力。
關鍵詞:隱性語法能力;內化;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6)12-0124-03
引言
一直以來,國內外語言學家和英語教師對于“英語語法究竟是學會的還是習得的”[1]這一問題難下定論(Krashen,1982; Long,1983; Ellis,1999; 王曉菲,2010)[2],本文試圖從人工語法范式下內隱學習多維度歸類學習法的研究入手[3],探究基于多媒體網絡和內隱/外顯動態(tài)平衡理念下顯性語法知識向隱性語法能力內化的教學模式,為外語教學研究理論和方法開拓新途徑[4]。
一、相關理論和研究
在人工語法范式下內隱學習方面,首次通過試驗證明內隱學習的確存在的是美國心理學家Reber(1967),他的人工語法的內隱學習(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 試驗結果表明,除了外顯的、有意識的、可以內省控制的學習形式外,還存在的一種內隱的、無意識的、難以察覺的學習方式,即內隱學習[5]。Lewicki(1984)認為,人們在完成特定任務時只憑“知覺”做事,“知覺”實際上就是一種無法言狀的內隱學習形成的經驗模式,這會導致人們對新的認知產生“頓悟”之感[6]。Ellis(2005)認為,語言能力是由隱性語言知識構成,隱性語法知識習得的目的非受制于語法上的條條框框,為外語教學研究理論開辟了新途徑[7]。
國內研究始于1993年,中國心理學家楊治良教授提出了雙緯度歸類法,發(fā)現(xiàn)了內隱學習的“三高”特征,即高選擇力、高潛力、高效性[8]。郭秀艷(2004)指出,內隱學習是一種區(qū)別于常規(guī)外顯學習的不知不覺的學習過程,是有機體通過與環(huán)境接觸,無目的、自動地獲取事件和客體間結構關系的過程[9];曾永紅(2009)指出,隱性語法知識可以較好地預測學習者的英語成績[10];王曉菲(2010)指出,應用內隱學習理論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對英語語法的識記和對語法技能的掌握;杜小紅(2011)指出,重顯性語法規(guī)律灌輸、輕隱性語法能力培養(yǎng)的現(xiàn)象是導致外語學習者語法知識與語法能力嚴重脫節(jié)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就基于多媒體網絡和內隱/外顯動態(tài)平衡理念的顯性語法知識向隱性語法能力的內化進行了初步探討[11]。
本文以國內外研究為基礎,從人工語法范式下內隱學習多維度歸類學習法的研究入手,探究基于多媒體網絡和內隱/外顯動態(tài)平衡理念的顯性語法知識向隱性語法能力內化的教學模式。利用生動的多媒體網絡資源,調動學生學習和探索語法學習的積極性,并通過積極參與語法學習的過程,內化語法知識,最終提高學生的隱性語法能力。
二、基于多媒體網絡的內化隱性語法能力教學模式的構建
基于多媒體網絡的內化隱性語法能力教學模式是通過學習探索語法知識和積極參與語法學習的過程,內化語法知識,提高隱性語法能力的動態(tài)平衡模式。模式的具體步驟如下:授課之前,教師可以依據所講的內容,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做成生動的音頻、視頻、圖片、圖表、文本等語法材料。我們也可以要求學生圍繞將要講授的語法內容,根據自己的興趣完成語法內容,這樣既可以讓學生主動探索語法知識,又增強學生學習語法的趣味性,從而調動他們對語法學習的積極性。
授課期間,教師可以依據語法教材的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設計各種習題形式,如填空、補全句子、造句、改錯、語篇重組等形式,讓學生去應用所學的知識,將語法知識內化成語法能力。我們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多種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在語境中進行語法知識的內化。比如在講授被動語態(tài)的時候,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先用主動語態(tài)描寫自己做的一件事情;然后與同伴互相檢查并畫出謂語動詞部分;之后再要求學生把同伴的文章改成被動語態(tài)的形式??傊?,通過類似的活動,調動學生參與語法學習的熱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達到掌握和內化語法知識,提高語法能力,完成內隱/外顯動態(tài)平衡理念的顯性語法知識內化為隱性語法能力的教學模式。
授課之后,教師可以通過布置作業(yè)的形式,讓學生對課前和課中內容進行思考,并按照自己的興趣喜好完成一個語法內容的作業(yè)。作業(yè)形式可以根據學生自己的特長而定,可以是音頻、視頻、圖片、圖表、文本等各種形式,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完成內隱/外顯動態(tài)平衡理念的顯性語法知識向內化隱性語法能力過渡的動態(tài)模式。一個學期內,筆者在所教的班分別采用了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法和嘗試使用這種教學模式,教學效果很顯著。
三、研究方法
1受試者。研究對象是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外語學院英語專業(yè)2015級1個自然班,共30名學生。
2工具。測量工具是調查問卷和語法期末考試成績。調查問卷是筆者根據本校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而成。
3實驗步驟。問卷分別在第一學期期中和期末發(fā)給學生,利用課上時間完成,并馬上回收。語法成績?yōu)榈谝粚W期期中和期末的語法考試卷面成績。我們在期中即第一學期的前8周,采用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法;在后8周嘗試使用媒體網絡的內化隱性語法能力教學模式。之后,筆者對問卷和試卷進行了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以對比了解實驗班學生對基于多媒體網絡內化隱性語法能力的教學模式的接受效果。
四、效果分析與討論
1學生對語法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持的態(tài)度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對班級的30名學生做了問卷調查“我認為語法教學在整個英語教學中的地位”這一問題,認為期中考試的時候很重要有16人,占53%;重要12人占12%,不知道1人,不重要1人;認為期末的很重要21人占70%,重要9人占30%,而無認認為不重要,不知道,一點都不重要。上面的結果顯示:幾乎100%的學生都認為英語語法教學在英語教學中是(很)重要的,這表明我們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加強英語專業(yè)語法教學是我們必須做的工作。
2學生對語法知識掌握的程度
第二個問題是“我對語法知識的掌握程度”,期中:認為很好的0人,好3人,一般18人,不好9人,一點都不好6人,期末:很好3人,好9人,一般16人,不好2人,一點不好0人。
期中,沒有學生認為自己語法知識掌握得很好;10%的學生認為自己語法知識掌握得好;60%的學生認為自己語法知識掌握得一般;30%的學生認為自己語法知識掌握得不好。期末,有10%的學生認為自己語法知識掌握得很好;30%的學生認為自己語法知識掌握得好;也有53%的學生認為自己語法知識掌握得一般;只有7%的學生認為自己語法知識掌握得不好。結果顯示學生對自己語法知識的掌握程度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認為自己語法程度一般的同學變化不大,這表明下學期我們還需要努力加強語法教學改革工作。
3學生對語法知識運用能力
第三個問題是“我用所學的語法規(guī)律來解釋語法現(xiàn)象或有意識地對錯誤的語言進行糾錯的能力”,期中:很好0人,好3人,一般12人,不好15人,完全不好0人;期末很好3人,好7人,一般15人,不好5人,完全不好0人。
第四個問題“我在英語語言交際、英語寫作、英語翻譯中運用所學的語法知識的能力”期中,很好0人,好3人,一般13人,不好14人;期末,很好2人,好6人,一般17人,不好5人。
期中,近一半(50%和47%)的學生認為自己在英語交際中運用語法知識的能力不好;而期末這樣的學生都降到了17%。這表明學生們的對語法知識的運用能力有很大的提高。這印證了王曉菲所指出的應用內隱學習理論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對英語語法的識記和對語法技能的掌握[4]。
4學生對內化隱性語法能力的教學模式的接受程度
第五題“在語法課中,老師會經常使用數(shù)字概括所學習的內容,希望能幫助學生把零散的語法知識點系統(tǒng)化,你是否喜歡這樣的方法”,期中:很喜歡0人,喜歡9人,不清楚14人,不喜歡7人,一點不喜歡0人;期末:很喜歡5人,喜歡18人,不清楚7人,不喜歡0人,一點不喜歡0人。
期中,沒有一個學生很喜歡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有30%的學生喜歡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有23%的學生不喜歡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期末,有77%的學生(很)喜歡這用數(shù)字概括所學習的內容,幫助學生把零散的語法知識點系統(tǒng)化的教學模式;沒有一個學生不喜歡這種新型教法的。這表明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們對語法教學的滿意度。
第六題“上語法課時,老師會經常使用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使課堂互動起來,加深同學們對所學習語法內容理解和記憶,更好地使語法知識點系統(tǒng)化。你是否喜歡這樣的方法”,期中:很喜歡0人,喜歡8人,不清楚18人,不喜歡4人,一點也不喜歡0人;期末:很喜歡9人,喜歡18人,不清楚3人,不喜歡0人,一點也不喜歡0人。
期中,有60%的學生不清楚這樣的教學方法;只有27%的學生喜歡傳統(tǒng)的教法。期末,有90%的學生(很)喜歡這樣的方法。這說明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學生們更加喜歡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第七題“我覺得老師上課所采用的這種教學模式對我的語法知識的掌握”,期中:很有用1人,有用10人,不清楚14人,沒用3人,一點都沒用2人;期末:很有用8人,有用20人,不清楚2人,沒用0人,一點都沒用0人。
期中,有36%的學生覺得老師上課所采用的教學模式對他們的語法知識的掌握(很)有用。期末,這個數(shù)字居然達到了94%。這足以說明學生對我們所嘗試的教學模式的極大認可。
第八題“我覺得老師上課所采用的這種教學模式對我形成語法知識體系”,期中:很有幫助2人,有幫助10人,不知道16人,沒幫助2人,一點也沒幫助0人;期末:很有幫助6人,有幫助19人,不知道5人,沒幫助0人,一點沒幫助0人。
期中,有40%的學生覺得教師上課所采用的這種教學模式對他們形成語法知識體系(很)有幫助,而期末,83%的學生覺得老師上課所采用的教學模式對他們形成語法知識體系(很)有幫助。這說明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學生們更加喜歡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喜歡程度提高了43%。
第九題“我覺得老師上課所采用的這種教學模式對我內化語法知識和培養(yǎng)語法能力”,期中:很有幫助1人,有幫助12人,不知道11人,沒幫助6人,一點沒幫助0人;期末:很有幫助6人,有幫助15人,不知道8人,沒幫助1人,一點沒幫助0人。
期中,有43%的學生覺得教師上課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對他們內化語法知識和培養(yǎng)語法能力(很)有幫助。期末,有70%的學生覺得教師上課所采用的教學模式對他們內化語法知識和培養(yǎng)語法能力(很)有幫助。期中,有20%的學生認為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對他們內化語法知識和培養(yǎng)語法能力沒有幫助。而期末,只有3%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模式對他們內化語法知識和培養(yǎng)語法能力沒有幫助。這說明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在內化學生的隱性語法能力方面,我們所探究的內隱/外顯動態(tài)平衡理念的顯性語法知識向內化隱性語法能力過度的動態(tài)教學模式接受程度比傳統(tǒng)的語法課堂教學模式提高了36%。
第十題“我喜歡老師充分地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設計各種習題形式,如填空、造句、補全句子、改錯、語篇重組等形式,讓學生去應用所學的知識,將語法知識內化成語法能力”,期中:非常滿意5人,同意15人,不知道8人,不同意2人,完全不同意0人;期末:非常同意11人,同意17人,不知道2人,不同意0人,完全不同意0人。
從上面的數(shù)據可以看出:整個學期,一半以上的學生都(非常)同意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設計各種習題形式,如填空、造句、補全句子、改錯、語篇重組等形式,讓學生去應用所學的知識,將語法知識內化成語法能力。期末,有94%的學生(非常)認可這種模式。正如Ellis 所言,語言能力是由隱性語言知識構成,隱性語法知識習得的目的非受制于語法上的條條框框[7]。這表明所有學生都有這樣的期盼,期盼我們的語法課堂教學模式能利用當今的高科技多媒體網絡資源,調動他們學習和探索語法的積極性。
5語法考試成績
期中考試學生的卷面平均分是50.33,期末的平均分是57.69,平均分提高了7.36分。
總之,上述調查結果和數(shù)據分析顯示:在語法教學中嘗試使用通過學習探索語法知識和通過積極參與語法學習的過程,內化語法知識,提高隱性語法能力的動態(tài)平衡模式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法的意識、激發(fā)了他們對學習語法的興趣,并提高了他們語法知識掌握的程度和對語法知識的運用能力。
結束語
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采用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語法知識為目的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一般來說內容比較枯燥、形式單一。隨著多媒體輔助語法教學模式的運用和多媒體網絡的普及,靈活多樣的現(xiàn)代化課堂教學模式必將代替?zhèn)鹘y(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因此,基于多媒體網絡的內化隱性語法能力的課堂教學模式必定能開拓外語教學研究的新領域。
參考文獻:
[1]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Pergamon, 1982.
[2]Long M. Does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make a difference?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J].TESOL Quarterly, 1983,(17):359—382.
[3]Ellis R. The Study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王曉菲.內隱學習理論對大學英語語法教學影響的實證研究[J].考試周刊,2010,(55):102—104.
[5]Reber A.S. 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J].Joural of Verbal Learning & Verbal Behavior, 1967,6(2):317—727.
[6]Lewicki P. Processing information about conations that cannot be articulated[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86,12(2):134—146.
[7]Ellis R. Measuring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of a second language: A psychometric study[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5,(27):141—172.
[8]楊治良,葉閣蔚.內隱學習“三高”特征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1993,16(6):138—144.
[9]郭秀艷.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的關系評述[J].心理科學進展,2004,12(2):185—192.
[10]曾永紅.英語專業(yè)學生隱性語法知識應用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7):298—302.
[11]杜小紅.隱性語法知識與隱性語法能力的動態(tài)平衡探微[J].當代外語研究,2011,(7):26—29.
(責任編輯:劉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