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寧寧
高中階段文言文教學要訓練學生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和一定的文學鑒賞能力,同時,也承擔著“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責任。
現(xiàn)在的文言文教學存在著這樣幾個問題:一是教學目的定位不當,考試是唯一目的;二是教學方式失準,串講串譯、落實字句是不二法門;三是學生心理被忽視,死記硬背是單一學法。雖然教師教得辛苦又無奈,學生更是學得艱難又疲憊,但卻事倍功半。
在語文學習調(diào)查問卷中,我看到學生最不喜歡的課文幾乎全部是文言文,理由很簡單:難!難!難!……背!背!背!……舊!舊!舊!……可見,習慣快餐文化和網(wǎng)絡世界的中學生疑惑學習這些已“死”掉又極乏味的知識有何價值。
附:“高一學生語文學習情況調(diào)查問卷”部分內(nèi)容統(tǒng)計
位次最不喜歡的課文理由陳述1《病梅館記》難懂、陳舊、乏味2《香菱學詩》冗長、乏味3《促織》難懂、冗長、背誦4《種樹郭橐駝傳》難懂、陳舊、無聊如何讓學生樂學文言文?如何讓他們在文言文中感受民族文化與精神?如何讓他們穿越時空與古人、古文產(chǎn)生感情共鳴?教師如何教得精彩,學生怎樣學得有效?……這些都成為我一直苦苦思索的問題。
在《促織》第三課時教學過程中,我嘗試在激發(fā)情感、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問題、提示聯(lián)想、引導探究等方面改進文言文的教學內(nèi)容和方式。
二、教學情景描述及分析
片段一:
師:周汝昌還記得嗎?
生:就是那個一輩子都在研究《紅樓夢》的年逾百歲的老人。
師:周汝昌老先生將自己稱為“解味人”,你們可理解?
(沉默片刻)
師:可以聯(lián)想一下你們所了解的關于《紅樓夢》的知識??!
生: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師:你們看,曹雪芹是多么企盼有人能理解其血淚之作的真正用意啊!其實,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國文人很難爽快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所以曹雪芹才強調(diào)他寫的是:“滿紙荒唐言”。這種隱晦曲折的手法叫做“曲筆”(板書)。蒲松齡也生活在大清朝,也面臨著怎樣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p>
生:文字獄、八股取士。
師:就是嘛!他要寫作,又要保住小命,是否也選擇用“曲筆”了呢?
(學生紛紛點頭贊同)
師:那么,我們今天就努力做一回《促織》的“解味人”,走進作者內(nèi)心、作品深處,算是對長眠九泉者的一種慰藉吧!
這是本節(jié)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我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前定位自身角色——做作品的“解味人”, 以此讓學生“入境”,在二三分鐘的時間內(nèi),他們即進入了一種解讀和探究文本的角色,為之后的教學奠定了基礎。學生是“人”,是有性情的完整生命體,喚醒他們?nèi)诵灾信c生俱來的某些情感因素,諸如“對逝者的尊重”“對先賢的敬畏”“對弱者的同情”等,會讓他們感覺并非身處只能被動聽講的沉悶的文言文課堂,而是一個“有情之境”,他們不但是有情之人,更是擔負責任的探索者。
因此,要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情緒情感和閱讀期待,讓積極的情緒情感引起更深層的學習目的,促動更有效的學習行動。
片段二:
師:同學們認為《促織》中最為怪異之事是什么?
生:孩子化作促織。
師:嗯,就是人變成了蟲,變成了“非人”。還能想到其他有著類似情節(jié)的作品么?
生:人變成大甲蟲。
師:作品叫什么?
生:《變形記》。
師:是誰寫的記得嗎?
生:契訶夫。
師:???我記得是卡夫卡吧?
生:對,是卡夫卡。
(全班大笑)
曾經(jīng)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狀況做過調(diào)查,印象中有人讀過《變形記》,因此我才大膽地在此處引起他們的聯(lián)想,進行中西比較。雖然他們的回答有誤,但還是值得肯定的。文學的魅力作品在于它是可以超越時空的,《促織》和《變形記》中都寫到了“人變蟲”的荒誕情節(jié),兩部作品一早一晚,一中一西,遙相呼應,都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下,人的“異化”悲劇。
因此,老師若能建立起“跨文化”的比較意識,在文言文教學中適時點撥,無疑可以有效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學、文化的認同,也是在履行語文教學提升學生民族意識,開闊眼界,關注世界的責任。
片段三:
師:故事中著墨最多的官員是誰?
生:縣令。
生:華陰縣宰。
師:文中有一個詞最為生動地寫出了這位縣令的嘴臉,找一找。
(學生瀏覽文本,尋找關鍵詞)
生:是“媚”,寫出他趨炎附勢,阿諛奉承。
生:“杖”,寫出他的殘暴。
生:“呵”,寫出他的蠻橫。
生:“試”,寫出他的陰險。
生:“賞”,寫出他的自私。
在我的簡單引導下,學生獨立找到了文本中的精彩用詞,這個教學過程,他們再次深入文本,學會從細微處來理解人物,體會作品。從他們尋找信息時的饒有興致,回答問題時的胸有成竹,深入體會文本深意后的似有所得中,我推知他們在賞玩作者的精妙用筆了。
能流傳至今的古文,多半是字字真情,字字血淚,讓學生學會從字里行間、細枝末節(jié)處有所發(fā)現(xiàn),從而感受作品的情,感悟作品的理,品味作品的美,這樣他們閱讀的文言文就不是被抽干思想的干癟語言材料。這不正是培養(yǎng)他們鑒賞能力的好方法嗎?
片段四:
師: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時候?
生:宣德年間。
師:什么朝代?
生:明朝。
師:作者是清朝人,為何寫明朝的事?
(有學生小聲說“諷今”,但多數(shù)沉默)
師:大家看一看明朝時用的斗蟋蟀的“青花瓷”吧?。≒PT圖片展示)
生:很精致。
師:知道斗蟲的器皿何時制作得最精美?
(生搖頭)
師:是康乾時期??!
(生有點疑惑)
師:一位詩壇老前輩曾為《促織》作了批語:宣德治世,宣宗令主……(板書)你們看,這是在提醒我們不要一葉障目啊,宣宗也還算英明之君啊!你們說說康熙時期如何?
生:盛世,康熙算個不錯的皇帝。
師:就是呀,可康熙也酷愛“斗雞戲蟲”,器皿的精美上就可見一斑!
(生再次表現(xiàn)出驚訝)
師:借前朝講當朝的事,這寫法叫什么?
生:借古諷今。
師:封建社會的明主盛世尚且如此,那么庸主統(tǒng)治的衰世呢?
生:就更不用說了,百姓更悲慘。
師:作者的創(chuàng)作深刻嗎?具有普遍意義對不對?
(生紛紛點頭贊同)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領會作家真實的寫作用意,展示圖片和話語陳述都引起了學生的驚訝。我想,驚訝過后,他們一定會對封建社會有更深的理解,無論治世衰世,百姓的生活都實在堪憂啊!從而認識到經(jīng)典作品具有的普遍意義,無疑是用歷史眼光還是從審美情趣。
文言文教學中,科學地運用教具,恰當?shù)亟榻B背景,有意識地將作品與作者、時代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可以幫助學生運用歷史的眼光和審美的情趣來理解文言文,學會“知人論世”,貫通古今。
三、教后反思
1.正確解讀 “淺易”二字
以上的教學實踐,是在學生掃清字詞句障礙后進行的,但他們對文章所傳之意的理解仍難以透徹??梢姡Z言本身只是學生理解文言文的一個表象,根本難處在于語言所反映的古代社會風貌和人的思想情感與現(xiàn)代社會生活之間的距離。
我以為《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所謂“淺易”文言文應該是與現(xiàn)代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審美情趣等有一定聯(lián)系,能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反映人類共通的思想感情的文言文。那么,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汲取經(jīng)典文本中思想文化層面有益養(yǎng)分,才能把古今距離的“鴻溝”變?yōu)椤懊栏小薄?/p>
2.大膽轉(zhuǎn)變教學方式
在這堂課的教學實踐中,我采用了合適的方式組織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確定“解味”角色、展示圖片還原歷史真實、中西比較喚起民族自豪、引用史料探究作家真意,這些方式使課堂不再是教師以教參、教材為根據(jù)一講到底,而是注意到拓展相關知識背景,使文本豐厚起來,與學生一起挖掘作品本身的文化因素,品味文言文的審美內(nèi)涵。
3.注重學生“主體參與”
這節(jié)課,我聯(lián)系與學生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經(jīng)驗因素去縮小他們與文本間的距離。我利用有效的提問調(diào)動學生與文本、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當學生“活生生的體驗”及“自我的精神”得到尊重,他們與文本、與作者的“心靈溝通”就更易于達成了。他們的主動參與甚至在古今中外之間架起“立交橋”,這樣的課就具有了“生長點”和“連接點”,古人古文的精神不但被繼承,也得到了傳遞和發(fā)展。
一位西方學者曾宣稱: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兩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人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尚且有如此評價,中學語文教師就更應去挖掘文言文中不可估量的教育潛能了。教師應首先把文言文作為“文”來教,把學生首先視為“人”來教,用開放式、情境化、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方式來教,啟發(fā)學生學會品味、學會鑒賞、學會審美,才算是做了新課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學的“解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