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榕升 張晟銘 沈佳鑫 黃曉冬 鄭伊雯
青少年榜樣與偶像教育的融合探究
吳榕升 張晟銘 沈佳鑫 黃曉冬 鄭伊雯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在傳統(tǒng)的青少年榜樣教育中,大多將榜樣與偶像對立起來,忽視了偶像的榜樣作用。該文從榜樣教育與偶像崇拜入手,分析榜樣教育與偶像崇拜的不同之處,指出傳統(tǒng)榜樣教育對偶像的誤解,尋找偶像—榜樣教育新路徑,從而拓展榜樣教育的新空間。
小學生 偶像崇拜 榜樣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無論對于立德、還是樹人,榜樣教育均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小學階段是人生開始接受學業(yè)教育的起點,應盡早加強榜樣教育,這對每個兒童個體的發(fā)展,以及將來能夠順利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偶像崇拜這一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于小學生之中。長期以來,學生的偶像崇拜與榜樣教育之間一直存在誤解,兩者間的關系沒有得到正確處理,有時甚至被理解為一種對立。為解決這一問題,本文提出加強榜樣—偶像教育,從而協(xié)調(diào)偶像崇拜與榜樣教育之間的矛盾沖突,強化榜樣教育的效果。
在當前的文化語境中,人們對于“榜樣”與“偶像”這兩個概念的理解存在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偶像與榜樣兩者是具有嚴格區(qū)別的。首先,榜樣通常是指社會所倡導的代表一定社會價值取向的人物,是社會主流文化的代表,往往會引起人們感情上的共鳴,對人們的心理產(chǎn)生影響,其個人魅力也代表著大眾的文化取向。其次,榜樣是具有時代性,社會發(fā)展的不同時期都有各自時期的榜樣。而且榜樣是多樣化的、具體的、有層次的和富有社會價值的,比如某個行業(yè)、系統(tǒng),甚至居委會、社區(qū)都有榜樣。再次,榜樣的作用總是體現(xiàn)了正能量,它可以給人以激勵,影響人的發(fā)展。相比之下,偶像的概念則往往是屬于個人的。首先,偶像被定義為“個體出于喜好而欣賞或崇拜的他人”,其作用體現(xiàn)在是滿足個人興趣,往往存在于青少年群體中。其次,偶像在時代變遷中的存在時間更短。再次,偶像對于社會的影響有好有壞。所以,榜樣和偶像這兩者相比較,前者一般體現(xiàn)的是一種精神,更加理性且絕對正確,其代表的正能量對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人都有積極作用,不斷激勵人前進,不會因為時代的改變被淘汰。后者則具有更多的人格魅力。人們在選擇偶像時,從某種意義上說,往往是一種非理性的選擇。所以,這一觀點將榜樣和偶像視為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另一種觀點認為,榜樣與偶像之間的關聯(lián)大于區(qū)別,在一定情況下兩者之間可以發(fā)生轉化。首先,偶像與榜樣兩個概念不是靜止的,它們隨著社會生活變化而變化。兩者慢慢在融合,沒有嚴格的概念區(qū)分。偶像在某些方面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比如歌星、球星或者是其他領域的名人,他們的奮斗精神和特有的人格魅力也值得我們借鑒,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其次,偶像是被神話的,榜樣也是被神話的。榜樣也有做錯事的時候,只不過我們大家只看到他們好的一面,不去寬泛地了解它的另一方面。有人崇拜偶像,付出了一切;也有人追隨著榜樣,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再次,一些人認為,榜樣是偶像的一種,或者偶像的概念更加寬泛,榜樣在偶像之中;深入了解以后,偶像變成榜樣,它能激勵你,在心靈產(chǎn)生震撼,激勵自己向他們學習。另一些人卻認為,偶像是榜樣的一種,崇拜偶像,實際上是把偶像作為模仿、學習的榜樣。所以,這些想法都意在證明榜樣和偶像之間存在著種種聯(lián)系,一定條件下兩者可以互相轉化。
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主體性,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實現(xiàn)自我教育,才是一種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于讓學生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學生是榜樣教育的主體,因此,學生對榜樣的接受和認同程度直接關系到教育成效,深深影響著德育效果。然而,當前的榜樣教育往往漠視了學生的感受。
以往人們通常認為,榜樣教育就是榜樣示范、受眾學習和模仿的過程,必然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教化過程,選擇榜樣、宣傳榜樣、組織活動、交流學習體會、實踐學習等步驟就構成了榜樣教育的流程。這種認識主要強調(diào)了處于上位的榜樣和施教者對于教育活動所起的決定性作用,認為榜樣本身的完美無瑕以及施教者的精心組織是決定榜樣教育效果的關鍵所在,而學校的組織和宣傳則是榜樣教育的保障,至于學習者僅僅是單純的接受對象而已。自上而下的榜樣教育過程注重的是前期的教育活動組織和宣傳,難以確保教育效果的落實和內(nèi)化,“雷聲大、雨點小”就成為了榜樣教育的常態(tài),甚至漸漸地成為了一種模式[1]。
偶像崇拜屬道德行為,這是傳統(tǒng)的榜樣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及人格成長的普遍誤解。心理學研究認為,人在青少年時期會在認知、情感和活動等方面發(fā)生特殊變化,產(chǎn)生特殊的心理行為反應,如情緒波動、自尊下降、叛逆行為,甚至自殺傾向等。偶像崇拜也是這一系列心理行為過程的一個特殊附屬物。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說,將偶像崇拜理解為一種“心理行為”較為確切和合理,也有助于在理論上和教育實踐中正確對待偶像行為。偶像崇拜作為一種特殊心理行為,具有必然性和暫時性的特點,是青少年期內(nèi)心理矛盾運動的必然產(chǎn)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時期心理矛盾運動的產(chǎn)物,有必然性和過渡性的一面,也有可塑性和輸導性的一面。所以,把偶像崇拜看作是一種道德行為表現(xiàn),會導致人們對偶像行為的傲慢與偏見。教育工作者應該正視偶像崇拜這一青少年時期的突出心理需求,不要將青少年的情緒波動和叛逆行為歸結為偶像崇拜的不良后果[2]。
積極引導小學生偶像崇拜的前提是明確小學生偶像崇拜具有其合理性。榜樣與偶像都是在社會上某個領域或某個方面表現(xiàn)出色的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們會把自己的希望、心理需要等寄托于榜樣或偶像身上。榜樣教育與偶像崇拜之間有一部分交叉內(nèi)容,可以互相利用,取長補短。一方面,榜樣要真正被受教育者主動模仿,就必須轉化為他們自覺效仿的偶像;另一方面,為了發(fā)揮偶像的積極引導作用,偶像在一定條件下也應轉化為受教育者值得學習的榜樣。
作為現(xiàn)代流行文化影響下的產(chǎn)物——明星偶像,憑借其表現(xiàn)出的特質——靚麗的外表、瀟灑的風度、事業(yè)的成功、社會知名度、豐厚的收入、優(yōu)越的生活等等,都在強烈地吸引著青少年,成為青少年自我建構中的參照的榜樣楷模、標準和示范角色。從這個角度來講,偶像是青少年理想的自我、未來的自我[3]。所以,對于處于自我意識逐漸發(fā)展時期的小學生,如果將偶像崇拜加以適當引導,將偶像身上的一些優(yōu)秀品質加以提煉,使小學生自主選擇、主動學習的偶像轉變?yōu)榫哂袃?yōu)秀品質的榜樣,使偶像榜樣化,這將使榜樣教育事半功倍,更加有效。
之所以提出偶像榜樣化是因為將偶像轉化為榜樣具有現(xiàn)實可能性。表面上看,小學生崇拜的偶像往往給人感覺只是年輕貌美、個性反叛、生活奢侈、華而不實等不良印象,所以學校、家長、社會往往不贊同學生崇拜偶像。但他們?nèi)菀缀雎砸粋€事實:偶像人物往往也是成功的范例,他們可以激勵或指導小學生朝正確的方向發(fā)展。通過對小學生群體所崇拜偶像的共同特征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偶像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人們往往只注意到他們的光鮮亮麗,卻忽略了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其實在光鮮亮麗的身后,是他們堅持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毅力。此外,在他們身上還體現(xiàn)出一些值得人們效仿和學習的優(yōu)秀品質。一些小學生崇拜的偶像本身就具有極大的人格魅力,在他們成功之后,還做了很多慈善貢獻回饋社會。比如一些明星自發(fā)成立了各種形式的慈善基金會、慈善團體,幫助困難人群;一些明星在各種自然災害之后捐錢捐物或義務演出,為災區(qū)人民籌集善款;一些明星捐資助學,通過籌款建立希望小學為上不起學的孩子帶去希望……對偶像的這些行為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地看待,相信他們會憑借自身的影響力,向社會大眾傳遞正能量,發(fā)揮積極作用。
在小學生榜樣教育中,父母應該積極引導小學生從偶像崇拜中汲取營養(yǎng),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偶像進行全面、深入了解,了解他們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并充分挖掘偶像身上值得學習的優(yōu)秀品質,利用偶像進行教育和引導,化偶像為榜樣,達到榜樣教育效果。例如,教育者可以有選擇性地把一些德才兼?zhèn)洹⒏挥腥烁聍攘?、道德品質高尚的文體明星作為中小學生學習的榜樣,鼓勵學生學習他們身上的刻苦努力、拼搏向上、樂于助人、奉獻社會等優(yōu)秀品質。通過偶像崇拜因勢利導,可以使榜樣教育與偶像崇拜結合起來,這樣定會收到良好效果。
“榜樣”和“偶像”都是被建構出來的一種文化符號,他們可以影響人們的行為,特別是影響思想還不成熟的小學生。社會主流文化通過推出供個體模仿的典型人物來引導社會的價值觀念,這些人物稱之為“榜樣”;而流行文化則通過各種商業(yè)手段推廣那些大眾喜愛的人物引導人們的生活和消費,這些人成了“偶像”[4]。一般來講,榜樣是由社會確立的,受教育者只能被動接受,而偶像則是由小學生自己選擇的,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模仿。如果通過一定的途徑,使榜樣轉化為學生崇拜的偶像,在榜樣教育過程中借鑒偶像崇拜的一些合理經(jīng)驗,使外部強加學習的榜樣成為學生內(nèi)心認可、主動學習的偶像,則榜樣偶像化效果一定很好。
之所以提出榜樣偶像化,同樣是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榜樣偶像化的可能性。因為有些社會所樹立的榜樣,也具備成為偶像的潛質。比如,阿里巴巴創(chuàng)始人馬云、新東方創(chuàng)始人俞敏洪等這些創(chuàng)業(yè)精英,他們是社會所需要的榜樣。不僅如此,他們還具備思想獨特、幽默風趣、言辭鋒利等一些特質。可見,一些榜樣確實具備被小學生選擇為偶像的可能性。如果教育者能夠引導學生將一部分具備偶像潛質的榜樣自覺選擇為其崇拜的偶像,使榜樣偶像化,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榜樣教育效果。所以,教育者應當配合主流媒體、利用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強化政治家、科學家、民族英雄、理論思想家、靠實力和努力成功的人、學識淵博的人、品格高尚的人等精英模范對青少年的影響,使小學生自覺地將以上人物納入其崇拜偶像的選擇范疇[5]。
在小學生普遍存在偶像崇拜的今天,我們要積極面對這一現(xiàn)象并加以適當引導,有意識地將偶像崇拜與榜樣教育結合起來,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榜樣—偶像教育的作用。
[1] 賀奕. 小學生榜樣教育困境及理論應答[D]. 長春: 東北師范大學,2012.
[2] 岳曉東. 論偶像—榜樣教育[J]. 中國教育學刊,2004(9):21-24, 62.
[3] 王素萍. 自我同一性視域中的青少年偶像崇拜[J].中國青年研究, 2009(5):21.
[4] 于淼. 榜樣再現(xiàn)與偶像生產(chǎn):媒體引導個體價值取向的機制及困境[J].湖北社會科學, 2011(4): 195.
[5] 尹金鳳. 青少年偶像崇拜與教育策略[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11(4):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