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
【摘 要】文章以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事例引出習得性無助的普遍性和樂觀情緒的重要性。通過對“習得性無助”和“習得性樂觀”兩個概念的進一步闡釋,分析了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習得性無助產(chǎn)生的兩大來源: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最后,從這兩大來源入手,提出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可以幫助青少年習得樂觀的可行性方法。
【關(guān)鍵詞】青少年教育;習得性樂觀;習得性無助
一、導語
在進入文章正題之前,我們可以先看一個案例。
弟弟想要模仿姐姐搭積木,但是姐姐的動作太快了,弟弟趕不上她。每一次將積木推倒的過程都會讓這個男孩生氣,爸爸看到他很沮喪,就試圖安慰他。爸爸這樣說的:“你做得真好,我覺得你做得太棒了,我喜歡你做的東西,我覺得你是最好的火箭制造家?!钡莾鹤诱f:“才不是,我做得很差,我是個笨蛋,從來就沒有做對過一件事”。爸爸說:“這不是真的,只要你拿定注意,什么事都能做成。讓我?guī)湍阕霭桑視湍阕鲆粋€能夠飛到月球的火箭,它會是世界上最快的火箭,而且它是屬于你的?!眱鹤诱f:“好吧,幫我做一個,我做的從來都不會成功?!?/p>
這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例,生活中很多的孩子會碰到自己暫時難以達成的目標,生活中也多的是用謊話安撫孩子的父親,我們似乎從來不會覺得這有什么不對。然而,只要深思一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行為將對孩子造成多么嚴重的后果。
首先,這位爸爸說的每一件事幾乎都不是真的,孩子并沒有做得很好,孩子并不是最好的火箭制造家,他做的火箭也并不是世界上最快的。這會給孩子造成什么心理暗示呢?孩子很容易辨別出父親在騙他,從而覺得這些東西都是不切實際的,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現(xiàn)。其次,為了讓孩子開心,這位父親幫著孩子做了一個孩子暫時無法自己動手完成的模型。這其實是在告訴孩子:當你有什么事情自己做不到的時候,就應該放棄然后讓別人來幫助你完成。這一次次的放棄只會讓孩子對自己更加失望,并且,這一次次的放棄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真的什么都做不好。最后,也是最嚴重的錯誤:這位爸爸沒有對兒子解釋失敗的原因提出反證。我們可以看到,兒子從最糟糕的方面——認為自己笨來看待挫折,他不僅堅信這種悲觀的原因,并且用消極的方式——讓他爸爸幫他完成來應對。而爸爸不但沒有意識到這種悲觀對于孩子的傷害,反而采取了證實孩子歸因的行為。
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情居然能產(chǎn)生這么大的危害,這是我們無法預見的。但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們應當樹立這樣的共識:孩子是未來支撐社會發(fā)展重任的一代,作為家長,作為老師,應當用最大的耐心,最科學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尤其在如今抑郁癥頻發(fā)的時代,一個樂觀的心態(tài)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概念引入
(一)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一個概念,它是指人或動物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便會感到自己對于一切都無能為力,喪失信心,從而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tài)。
聯(lián)系到文章開篇的案例,案例中的孩子因為一直趕不上姐姐搭積木的速度,一次次地將積木推倒,陷入失望和無助的情緒,并且最終放棄再嘗試搭積木追趕姐姐的速度,這就是一種習得性無助。如果生活中這樣的事情常常發(fā)生,可以想見這個孩子最后會發(fā)展成為什么樣的人。
(二)習得性樂觀
習得性樂觀正與習得性無助相反,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賽利格曼認為樂觀是一種可學習的解釋方式,而不是一種普遍的人格特征。也就是說,樂觀并不是一種相對穩(wěn)定不變的人格特質(zhì),而是可以通過時間的積累而改變的性格。換句話說,樂觀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來得到、養(yǎng)成。
樂觀的解釋風格傾向于客觀地把成功歸因于內(nèi)部的和穩(wěn)定的因素,實事求是地把失敗歸因于外部的、特殊的、暫時的因素,從而增加自己的樂觀情緒。這意味著樂觀的人要擁有懷抱苦難的氣概,“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氣魄,以及“粉碎一切障礙”的氣勢。
乍看之下會覺得樂觀的解釋風格似乎存在錯誤歸因的嫌疑,將失敗歸結(jié)為外因有逃避責任的傾向。然而,在這里必須注意的是,失敗的原因必然有內(nèi)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兩種,若是一味地將其歸結(jié)為內(nèi)因,將很可能給當事人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我能力不行、我難堪大任。并且,必須指出的是,這里說的將失敗歸結(jié)為外因是指客觀、實事求是地歸因,而不是主觀地認為一切都是別人的錯或者外部條件的錯。總的來說,樂觀的解釋風格只是以短暫地側(cè)重于外部歸因獲得樂觀的情緒,而并非全盤否認內(nèi)部歸因。
那么這種短暫、客觀的外部歸因有什么效果呢?很顯然,將失敗歸結(jié)為一時的外在條件的不配合會讓我們有更多的嘗試,而通過這些嘗試,我們將在一定概率上達到成功,那么這種樂觀情緒的獲得就成了我們不與成功失之交臂的關(guān)鍵要素了。這正應了那句話:“一件事情,做了有可能成功,不做卻是萬萬不會成功的”。
三、青少年習得性無助的重要來源
(一)家庭教育
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家庭生活占到了絕大部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相關(guān)研究顯示,成人之后很多的心理問題都是由不健全的家庭教育造成的。孩子進入社會之后,不可避免的要接受多方考驗,面對各個方面的壓力,在這個時候,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將能很好地幫助孩子應對這些壓力和挫折。
從本質(zhì)上說悲觀是一種心靈防護方式,這種方式具有巨大而毀滅性的后果,包括情緒沮喪、退縮、較低的成就感,甚至不健康的身體。經(jīng)過研究,可以更精確地說,悲觀的來源主要有四個:基因、父母的悲觀、從父母、老師或教練那里得來的悲觀性的批評、征服和無助的經(jīng)驗。我們都不希望孩子悲觀,希望孩子擁有較好的自尊,但是父母經(jīng)常會混淆一些事實,比如對于自尊的理解。
在與抑郁的成人和兒童一同工作時,我發(fā)現(xiàn)抑郁的人有四種問題:行為上被動猶豫且無助;感情上憂愁悲哀;生理上常有飲食睡眠困擾;認知上覺得生活無意義,自己無價值。這些結(jié)果同樣可以為普通父母提供借鑒,如果孩子覺得憂傷,那屬于自尊中的感覺層面,但是孩子覺得自己無價值,那么就反應出他與現(xiàn)實世界交往存在的困難。而我們需要的不是鼓勵兒童“感覺滿意”,而是教導他們“表現(xiàn)滿意”,即不要著重緩解情緒,因為刻意緩和心情沮喪,會使得孩子更難感覺滿意,幫助孩子逃脫失敗的感覺會讓孩子更難得到征服感,鼓勵廉價的成功,會付出昂貴的代價。父母要做的,是告訴孩子怎樣做才能走出無助的情緒,找到快樂。
(二)學校教育
正如上文所說,從老師、教練那里得到的悲觀性的批評也是習得性無助的一個重要來源。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學校和老師、同學一起度過。而在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理念中,老師的批評和意見是學生表現(xiàn)的重要反饋,學校根據(jù)老師的意見決定獎懲學生,父母根據(jù)老師的意見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及決定之后是表揚孩子還是批評孩子,而學生更是根據(jù)老師的點評來判斷自己是否聰明,是否招人喜歡等等。可以說,在學校里,老師的意見決定了孩子接受到的學校教育的質(zhì)量。
四、從習得性無助到習得性樂觀
(一)學習管理沖突
過多沖突,或是過于毀滅性的沖突對孩子是不利的。研究顯示,成人甚至以非語言的方式,彼此不同意看某一節(jié)目也會讓幼兒感到不快樂。但是沖突經(jīng)驗是學習如何處理沖突所必要的,也就是說,沖突也是需要學習的。這樣既可以保護孩子,又可以讓孩子在這里體會成長,去除悲觀。
那么對于家長來說,應該怎樣管理好這些沖突呢?本文總結(jié)了一些可供參考的意見如下。
不要在孩子面前使用暴力,包括摔東西或是用力地大聲關(guān)門,這樣的舉動會使孩子很害怕;不要在孩子的面前以永久性和普遍性的方式批評你的配偶。例如:“你爸爸這一輩子都會不值一文錢”,“你媽媽是個自私的女巫”;不要對你的配偶持“不理睬政策”而以為孩子不會注意到,孩子會感覺到這種不和諧,就像能聽到大聲互罵一樣;不要強迫孩子在父母之間做出選擇喜歡誰;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除非你打算在爭吵中結(jié)束爭吵;用正面的字眼表達你的心情,用堅定自信的方式而不要用侵略性的方式來表達;盡量控制氣憤,放慢腳步,花些時間讓自己冷靜下來;在孩子面前解決沖突并且和好,這樣會使孩子了解沖突是愛情中自然的部分,并且是可以解決的;如果在孩子面前批評配偶,請用批評特殊行為的言語而不濫用總括性、個人性的言語。例如:“當你爸爸工作很忙時,他就會這樣發(fā)脾氣”……
(二)學習正確解釋
學會正確解釋其目的是要讓孩子學會正確看待和解釋自己的一些不合理觀念,更確切地說,是要教會孩子解釋的風格。如果認為教孩子說“這不是我的錯,我沒有做這件事”就可以幫他們更好過日子,那就錯了。我們有各種各樣的解釋風格,但是歸結(jié)起來大概有以下幾類:永久性——事情的起因會繼續(xù)下去;暫時性——起因是可改變的或者是過渡性的;普遍的——起因會影響很多情況;特殊的——起因只會影響特定情況;個人的:起因就是我;非個人的:起因是其他人或其他情況。當我們相信旅行的失敗是由于自身的愚蠢所造成的的時候,多數(shù)人都有這樣的感覺,這是人格化的、永久的和消極的解釋。這其中最重要的層面是對于永久性的解釋。要告訴孩子不是事情發(fā)生了就一成不變,我們可以通過行動來改變狀況。
我們要教孩子學會反駁悲觀。首先要搜集證據(jù)強迫自己考慮兩方面的可能性,減輕認知偏差。第二是做出選擇,看看是不是有其他的路可以走?是不是大家只是在輕松地開玩笑而不是攻擊我?第三是化解災難,即正確地評估影響。比如很多悲觀者愛想:“萬一……”,當這么想的時候,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1.無論發(fā)生的幾率多小,什么是可能會發(fā)生的最糟糕的情況?2.問自己發(fā)生的可能性有多高?有什么方法可改善?3.可能發(fā)生的事中最好的是什么情況?一旦得出三個結(jié)果,我們就可以教孩子進行第四步,即將精力投入在最有可能發(fā)生的情況上,解決它就好了。
參考文獻:
[1]孫云曉.良好習慣塑造健康人格[J].中國德育.2014(06).
[2]蔡玲嫻.“習得性無助感”成因與對策[J].文學教育(中).2014(08).
[3]徐朝暉.我們是一群習得無助的“狗”——有感于教師的習得無助現(xiàn)象[J].浙江教育科學.2009(05).
[4]湯金洪.淺談未成年學生“習得性無助感”的歸因、預防與矯正[J].天津教育.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