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清
(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吉林長春,130000)
對英語學習動力與學習效率的幾點思考
王彥清
(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吉林長春,130000)
在多年的英語教學中,英語學習者的學習動力不同其學習效率也大相徑庭。學習動力與學習效率成正比,即有強有力的學習動力,即使基礎較差、年齡較大的英語學習者在短時間內(nèi)也可以取得驕人的學習效果。筆者以在校大學生和出國訪問學者為例對學習動力與學習效率的關系做粗淺探討,提出幾個不成熟的問題。
學習動機;學習動力;主動性;學習效率
(一)學習動機
何為“學習”?根據(jù)百科詞典的定義,學習是通過教授或體驗而獲得知識、技術、態(tài)度或價值的過程,這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學習活動,一切從不知到知,從不會到會的過程都是學習。英語學習也不例外,一個母語為漢語的人,對英語從字母開始學,到最后可能能用英語進行閱讀、交流、寫作以及談判等活動,也可能一知半解的就終止了學習英語這個過程,但所有的過程都是在學習英語,學習結果不同取決于其學習動機的不同。
那么什么是動機?馬斯洛動機理論認為,動機是促使個體發(fā)生行為的內(nèi)在力量。動機產(chǎn)生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需要(need),另一個是刺激(stimulation)。動機推動人從事某種活動,并朝一個方向前進,是一種內(nèi)部動力,是為實現(xiàn)一定目的而行動的原因。動機是個體的內(nèi)在過程,行為是這種內(nèi)在過程的外在表現(xiàn)。那么,何為“學習動機”?
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都理解前半句的意思,因為有朋友從遠方來,我們都從心里高興。那么后半句關于學習的理解就不同了,“學”和“習”是分開的,先“學”,后“習”,然后就快樂了。那么,什么情況下,學習了就快樂了?眾所周知,現(xiàn)在的大學生不喜歡學習是普遍現(xiàn)象,學習了就快樂了的學生是少數(shù)??资ト苏f的話一定不假,關鍵是對“習”字的理解。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學習了一種做面包的方法,回到家里自己嘗試著做了一下,結果大家都說好吃,他當然“不亦說乎”了,這也是成就感,是一種刺激,刺激他繼續(xù)做,后來他又學了更多的方法,甚至研究出自己的做法,最后,這個可能變成了終生的職業(yè)。這就是“習”,就是“學”的原因,“學”的動機。
(二)學習動力
動力(motive,power),是一切力量的來源。學習的動力來自何方?一個人為什么要學習?學習動力系統(tǒng)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是由學習需要、目標(動力的源泉和核心)、自信心(動力的支撐、調(diào)節(jié)器)及情緒情感(動力的激勵、促進器)等要素構成的(陳平)。
學習者的學習動力首先產(chǎn)生于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習者學習的內(nèi)部動力。有了學習動機,學習者對所學的知識就會有目的性,就會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就會有興趣,并能持續(xù)持有這樣的興趣和態(tài)度,能夠克服困難,完成一定的學習目標。實踐證明,有了正確的學習動機和明確的學習態(tài)度,就會產(chǎn)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在校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是什么?主要是因為它是必修課,是學校的規(guī)定,通過期末考試拿學分以拿到學歷。
1.在校大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
在校大學生學英語的目的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必修課——通過考試拿學分,最后拿學位(大多數(shù));
(2)拿到本科學位之后繼續(xù)——讀研,留學等;
(3)喜歡(即使學校不開自己也想學)。
以上這些需要是支撐學生進英語課堂的動力,他們有的為了將來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完成學業(yè),有的為了出國留學需要通過某些考試如雅思、托福等。具體到每個學期,學生的任務就是通過期末考試,為了期末成績而努力就是在校英語學習者的直接動力。
2.出國訪問學者的學習動力
出國訪問學者學習英語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考試出國學習,他們需要這個訪學:為了職稱評定,為了國家課題,為了千人計劃,為了當杰出青年。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都是必須通過這次考試,有的是因為年齡關系,已經(jīng)是末班車,有的是需要排隊,不會有第二次機會,種種原因都化作一個需要,就是必須通過考試,這就是訪問學者學習英語的動力。
3.學習動力的主動性
在校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最直接的來源是學校安排的必修課,不管喜不喜歡,都必須通過,有其“被迫性”和“受控性”(張敬國),而不是自愿的,更不是自主的。
雖然預備出國的訪問學者的學習也有其“被迫性”,但是他們更多的是自己的選擇,他們計劃安排了自己這個階段的學習,這是主動的學習,在這種動力的帶動下,他們會積極主動的去克服困難,即使沒有外在的監(jiān)督和控制,他們也按計劃去背單詞,做聽寫訓練,練口語、練作文,這就是學習動力的主動性,它會使學習行為更持久,因為這些活動符合學習者的需要,對學習主體者有價值,符合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劃,因此,會帶來最大的學習效率。
(一)學習效率的概念
學習效率應該是一個比率,即學習的產(chǎn)出(output)/學習的投入,產(chǎn)出就是學習成果,包括學習的數(shù)量、質(zhì)量和結果,投入是學習者投入的時間、精力和情感等付出。學習效率是單位時間內(nèi)的學習效果,與很多因素有關(黃麗)。
(二)影響學習效率的相關因素
學習效率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大的方面可以分為主體因素和非主體因素,主體因素又分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主體因素包括環(huán)境、經(jīng)濟狀況、各種壓力等,本文只談非智力因素。這些非智力因素包括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習慣、意志力等等,其中尤其以學習動機為最重要的因素。
前文我們說過,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習者進行學習活動的一種內(nèi)部動力,是引起和維持個體的學習行為以滿足學習需要的心理傾向,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學習動機就是學習動力。因此,無論是在校學習者還是訪問學者,他們的英語學習雖然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但主要還是受制于學習動機,即學習動力。
做過幾年基金委的培訓后,感觸很深。許多學員都扔了英語多年,教學科研任務都很重,家庭、孩子等事務纏身,基礎差、底子薄,但是他們卻在一個學期的培訓后取得驚人的成績。下面用圖1分析說明。
(一)在校的2014級的部分學生成績
由兩次成績的比較來看,四級成績沒有提升反而略有下降??荚囶}難度會有影響,但經(jīng)過一年的學習,學生的實際語言能力沒有得到提升的可能性很大。
圖1 2014級某班級高考成績和四級成績對比
從圖1可以看到,滿分150,有幾位的分數(shù)達到140分以上,換算成百分制,最高分是95分,平均分是88分,英語基礎應該說是相當好。我們再來看看他們的四級成績,四級考試是第一學年結束時進行的,滿分710,平均分546,百分是77分。這些高考分數(shù)達到88分的學生,只有一人過600,換成百分為85.4分。
圖2和圖3是筆者教過的一個培訓班的聽力成績的統(tǒng)計,這是國家留學基金委指定的一個培訓中心的課程,這個班級在四個班級里倒數(shù)第二,基礎相當差。這里統(tǒng)計了十次模擬考試和最終留學基金委的考試成績,從圖2我們可以看到平均成績曲線總體呈上升狀態(tài),圖3的對比更是一目了然,從第一次的40分上下到最后的70分上下,有幾個學員的成績達到了95分的最高分。從平均38分到77分,在一個學期內(nèi),總課時300(包括聽說讀寫四門課)課時內(nèi),成績翻了一番。
圖2 留學基金委某班培訓期間考試成績
圖3 留學基金委某班培訓前后學員考試成績對比
(三)分析
從圖1這個曲線圖可以看出學生的四級成績總體比高考成績低11分,雖然高考成績與四級成績相比未必科學,而且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因素也很多,但是與訪問學者的學習成果相比較之后,我們不得不有所思考。
這些預備訪問學者多數(shù)都是各個院校的一線教師,有很多的教學、科研工作,有家庭。有孩子需要照顧,有的脫產(chǎn)學習,有的還兼著專業(yè)課教學,在學校學習的英語也忘了很多。但是,他們卻能在一個學期的培訓后,通過基金委的考試,出去學習也能上課,參加討論,寫作、讀英語文獻也不再那么吃力。取得這樣的學習效果,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他們有明確的目標——必須通過考試,前面說過,他們的未來與這次考試密切相關,可以說是決定性的一步,這是強有力的學習動機。因此,他們抓緊每分每秒,熬夜學習不在話下,在坐車上課的路上也在背單詞,他們會積極主動要求老師批改作業(yè),要求增加額外的學習材料,額外的訓練。
對比:本科生的學習,以期末考試為目標,松松垮垮的混一學期后,發(fā)現(xiàn)也沒什么要緊,都能混過去。經(jīng)過高中的艱苦卓絕,都想歇歇,離畢業(yè)很遠,先這樣混著吧。這是普遍的心態(tài)。多數(shù)學生沒有明確的目的,只是因為讀大學是必須的,英語課是必修課,至于上大學的目的、學英語的目的,沒有幾人清楚。由于缺乏學習動機,學習興趣不濃,學習動力也就不足,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學習效率這個產(chǎn)出不高也是自然。
第二,課時集中,訓練集中,效率高。300左右的課時安排在一個學期內(nèi),聽說讀寫分別訓練,學員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效果顯而易見。
問題:為什么本科生那么好的基礎,學習效率那么低?我們能不能把大學英語的課時安排的更集中一點?在集中的時間段里,集中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各種語言能力?
第三,學員的學習是主動的,他們自己報名,交學費進行學習。因為他們需要這些訓練,他們的學習動力是主動的、積極的。前文說過人的需要是一切活動的動力來源:餓了需要吃飯,渴了需要喝水,學習英語對于他們來說幾乎同等重要。
問題:在校生的學習呢?是不是學生自己主動想要學的呢?我們能不能把英語課設置為只為那些需要英語,喜歡英語,愿意為英語學習付出的學生而開設呢?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讓那些愿意努力的學生的英語達到一定水平,能夠用英語去做一些實際的事情,能讀原文著作,能看原文電影電視作品,能和母語是英語的人交流。這就是孔子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真正含義。實踐表明,學習動力與學習效率成正比。影響英語學習者學習效率的因素有很多,主體因素是非智力因素,包括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毅力、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等。其關鍵因素是學習動機,
沒有強有力的學習動機支撐,就沒有持續(xù)性的努力學習,何談學習效率。國家留學基金委訪問學者培訓課證明,學了有用才是動力,學了、用了、體會到其中的樂趣,才會繼續(xù)學下去,就是前文所說學習動力的主動性。因此,最佳的學習動力就是主動的動力,是學習者自己選擇、自己安排和承擔責任下的動力,唯此,學習者才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效率。
[1]陳平.學習動力[J].課程·教材·教法,2001(7).
[2]黃麗.影響大學生英語學習效率的相關因素[J].海外英語,2012(12).
[3]劉曉東,張文皎.論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機制[J].教育與職業(yè),2006(23).
G642.421
A
東北師范大學教學教改課題“大學英語綜合教學改革設計與實踐研究”(2014DSJX021)
王彥清(1963-),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