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武
(遼寧省西豐縣第一醫(yī)院,遼寧 西豐 112400)
研究顱底脊索瘤CT和磁共振成像影像的診斷特性及其臨床價值
張明武
(遼寧省西豐縣第一醫(yī)院,遼寧 西豐 112400)
目的 深入探討顱底脊索瘤的CT和磁共振成像影像的診斷特性和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我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4月接收的60例顱底脊索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另選取同一時間段接收的40例鼻咽癌患者為研究對照,兩組患者均行CT和磁共振檢查。結果 相比于CT,磁共振能夠更好的反應腫瘤的部位即侵犯范圍。結論 磁共振的多層面重建對于顱底脊索瘤患者的治療具有不可替代的臨床意義。
顱底脊索瘤;CT;磁共振;臨床價值
結合已有的臨床資料來看,顱底脊索瘤是一種發(fā)生在顱底脊索的殘余組織,具有一定的侵蝕性[1];從當前的醫(yī)療現狀來看,CT和MRI是診斷顱底脊索瘤的主要影像學手段,影像學技術的介入能夠最大程度的顯示出腫瘤的具體部位、侵犯范圍以及鄰近組織的解剖關系,進而為臨床治療提供更為科學有力的依據?;诖?,本次研究就將以實際病例資料為研究對象,比較CT和MRI診斷顱底脊索瘤的臨床價值,現將研究過程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60例顱底脊索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伴有程度不同的聽力減退、視力下降、外展神經麻痹等癥狀;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平均年齡(53.6±2.9)歲;另選取同一時間段接收的40例鼻咽癌患者為研究對照,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平均年齡(51.4±3.1)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各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均無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研究可比性。
1.2 方法:研究所選取的兩組患者在入院后均進行CT和磁共振檢查;
CT檢查選取螺旋CT機東芝Xpress/SX;磁共振選取1.5T超導磁共振成像儀(西門子 Magnetorm Vision);然后就觀察組患者(顱底脊索瘤患者)的CT和磁共振檢查結果數據進行比較和分析;另對腫瘤T1加權和T2加權進行比較和分析。
1.3 統(tǒng)計學處理:本研究應用SPSS 19.0軟件對整體數據進行統(tǒng)計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取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來檢驗,采取q檢驗方法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以P<0.05表示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的差別意義。
2.1 顱底脊索瘤患者CT和MRI表現:經資料整合,顱底脊索瘤CT平掃密度小于腦白質,主要表現為密度不均勻的實性軟組織腫塊,增強了后中度的強化;本次研究所選取的60例患者,其中10例患者檢測結果提示瘤內見散在的點狀鈣化,鈣化率達到了16.67%;從CT檢測結果來看,60例患者中共計50例腫塊邊界不清晰,正常軟組織與腫瘤邊緣之間的分界不清晰;另有9例腫塊邊界清晰,瘤周清晰發(fā)現腫瘤包膜;從MRI檢測結果來看,腫瘤呈分葉狀實性腫塊,輪廓光整且邊緣清晰;T2WI表現為明顯的高信號,T1WI呈混雜信號或均勻低信號;增強后腫瘤有比較明顯的強化。
2.2 腫瘤T1加權、T2加權信號強度比較:經資料整合,顱底脊索瘤
T2WI信號強度顯著高于顱底侵犯鼻咽癌,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T1WI信號強度上比較無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T1WI、T2WI信號強度對比
表1 兩組患者T1WI、T2WI信號強度對比
項目 例數 T1加權信號 T2加權信號瘤體 對照 比值 瘤體 對照 比值脊索瘤 60 508±14548±240.89±0.061795±115450±503.89±0.29鼻咽癌 40 523±24579±290.90±0.07 575±75 525±551.15±0.10
2.3 診治情況:經資料整合,本次研究所選取的60例顱底脊索瘤患者術前行CT、MRI診斷準確的患者共計54例,另有4例患者被誤診為鼻咽癌和垂體瘤,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手術治療[2];對照組40例患者,診斷準確的患者共計26例,另有14例患者被誤診為脊索瘤9例,蝶竇癌4例,轉移瘤1例。
結合已有的臨床研究資料及本次研究來看,顱底脊索瘤及其鼻咽癌患者通過系統(tǒng)的CT檢查后,二者在影像學資料上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均為顱底軟組織有腫塊存在,并且會發(fā)生溶骨性骨質的破壞[3];另一方面磁共振檢查則會體現出完全不同的結果,與CT相比雖然在T1WI加權信號上二者之間并沒有顯著的差異,但通過數據資料整合我們發(fā)現T2WI加權卻呈現出明顯的高信號,這也被看作是鼻咽癌和顱底脊索瘤的區(qū)分特性之一[4]。
另結合國外研究文獻數據來看,兩種檢查方法在對腫瘤具體部位的顯示上所起到的作用也并沒有顯著的差異性,但相比于CT,磁共振在顯示腫瘤具體侵犯部位上,效果明顯更好;而從本次研究來看,本次研究所選取的60例脊索瘤患者中,32例患者的腫瘤部位在蝶鞍斜坡區(qū),40例鼻咽癌患者中,則7例患者的腫瘤侵入了咽旁間隙。經過分析顱底脊索瘤多會對患者的顱底神經造成程度不同的侵犯,進而最終導致各類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包括視力/聽力下降以及外展神經麻痹等[5]。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研究結論,在顱底脊索瘤的診斷中CT和磁共振其所起到的作用和臨床價值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相比之下磁共振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通過多層面重建的借助,能夠將其臨床作用最大化。
[1] 李夢遠,艾林.顱底脊索瘤的臨床研究進展[J].磁共振成像,2012, 5(11):392-396.
[2] 陳善錫,李陽,王曉陽,等.MRI在顱底脊索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4,5(12):174-176.
[3] 劉依凝,程敬亮.顱底脊索瘤的影像學診斷及研究現狀[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3,5(11):479-481.
[4] 楊凱,邢增寶.18例顱底脊索瘤的影像學診斷[J].海南醫(yī)學,2012, 6(14):114-116.
[5] 劉子君,鄭樹森.脊索瘤的組化、電鏡及組織培養(yǎng)的觀察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13,6(11):188-191.
R739.42;R445.2;R445.3
B
1671-8194(2016)34-00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