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琪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甘肅永登喪葬儀式音樂初探
吳夢琪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具有濃郁的秦漢文化特色的大西北,在喪葬習俗方面,表現(xiàn)出了宗教與文化千絲萬縷的關系,當然,其中的道教音樂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法事活動。蘭州市永登縣喪葬儀式里大多會用道教儀式,在儀式里用道教音樂為死者渡魂。筆者在本文主要對永登喪葬習俗以及其道教儀式音樂做了初步的淺析,對筆者今后的儀式音樂研究奠定了基礎。文章以筆者對蘭州永登縣喪葬習俗和喪葬音樂的田野調(diào)查資料,探索局內(nèi)人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及宗教信仰的感召力。
永登縣;喪葬習俗;儀式音樂
在我國遠古時期,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喪葬習俗隨著歷史的演變,喪葬已經(jīng)成為一種重要的傳統(tǒng)文化。人們認為人生活在世間,死后化為鬼,鬼身有兩重性,肉身歸入土地,靈魂升入天堂。后輩們將亡者人身埋入地下,這樣人的靈魂就可以升入天堂,以另一種方式繼續(xù)生活,所以才形成“入土為安”﹑“尊命事鬼敬神”等觀念,在這些觀念的指導與控制下,葬俗與葬式就逐漸盛行,并不斷變遷延續(xù)至今。然而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從一開始形成,就從事或參與葬禮,而后道門葬禮就成為中國民俗的一部分。道教的葬儀,嚴格來說,屬于齋的范疇。不過從宋以后,醮的影響超過了齋法,人們習慣上也稱它為打醮了。
永登縣隸屬于甘肅省蘭州市,地處甘肅中部。2015年冬季,筆者在永登縣龍泉鎮(zhèn)跟隨一家正在置辦喪葬事宜的村民,在其間通過記錄喪葬儀式過程﹑后期調(diào)查采訪等,對喪葬儀式的情況有了更深刻地了解。
(一)亡者去世第一天
將亡者安放于靈床,為其置衣(也稱壽衣,永登方言稱“老衣”);搭靈棚,做紙火;亡者家人報喪(向亡人相關親戚報喪,重點是亡人的子女﹑外甥﹑娘家﹑舅家等);并請當?shù)仃庩枔袢掌冢ㄈナ喇斕炫扇苏堦庩栂壬鷮ふ野苍岬牡胤讲⒓s好埋葬的日期,陰陽等到開吊的那天才會到來。)在外和出嫁子女必須立即趕回,穿素衣。
(二)亡者去世第二天
其家人將陰陽請來家中,為其“開經(jīng)”(也稱“開吊”,表示儀式開始),兒女子孫跪孝;獻羊;當天晚上“招亡”(通過陰陽念經(jīng)將鬼神“招”來,請鬼照顧好亡人)。
(三)亡者去世第三天
當?shù)厝朔Q這一天為“正日”,親朋好友趕來“吊喪”﹑“接祭”(兒女子孫哭喪);宴席開始,親人念祭文(亡者的生平)﹑當人主(哭兒女子孫的苦處);宴席結(jié)束,親人“送亡”(燒紙﹑陰陽念經(jīng),做法事)。
(四)亡者去世第四天
送葬。送葬者為親朋好友孝眷,起喪講究越早越好。人們在亡者家門口祭“路神”,陰陽念完離家經(jīng)手執(zhí)引魂幡徑直向墳場逶迤而去;到墳地祭“明堂后土”;下葬。若是新墳,在第四天時須在墳地周圍點火﹑灑水,火須著七天,水也不能斷,孝子須守墳三天;舊墳則不用。
(五)亡者去世第五、六天
親人“攛三”(祭山神﹑土神)。
(六)亡者去世第十天(送葬后的第七天)
俗稱“頭七”,往后每七天燒一次紙,直到七七49天,燒夠七斤紙。
在這次喪葬儀式中筆者還發(fā)現(xiàn),在當?shù)?,孝子們的穿衣打扮也都非常講究。男士頭戴白色孝帽,女士大多用白色布條系在頭上;身穿白色長褂式孝服;腳穿黑色布鞋。孝子的孝帽或白色布條上都系有麻質(zhì)布,在哭喪的時候都須將麻質(zhì)布從頭上翻下遮在自己的面部前,放聲哀嚎,等哭喪結(jié)束才能將麻質(zhì)布揭起,原翻回頭上,當面部前沒有遮掩物時,不能放聲哭,以表示對過世人的尊重。
在這次了解喪葬儀式的同時,筆者還對一小段陰陽的鼓吹音樂做了錄像資料以及淺顯的分析。
孝子在請來陰陽先生的鼓吹樂隊之后,樂手身穿道教服飾,陰陽先生一般以《五根詞》﹑《金剛經(jīng)》等經(jīng)文為主要唱誦內(nèi)容。這支鼓吹樂隊是當下永登喪俗儀式中鼓吹樂的常用組合形式,樂隊共有五人,由三部分組成:即念經(jīng)超度之人﹑兩位嗩吶樂手﹑兩位打擊樂手。打擊樂手分由一位堂鼓﹑鐺鐺樂手和一位镲樂手。靈堂西側(cè)的空地上,中間放置了一張圓桌,念經(jīng)超度之人坐在圓桌后方正中間,座位略顯高,其手里握著超度時用的“法器”;兩位嗩吶樂手分別坐在圓桌兩側(cè);在兩位嗩吶樂手的左右兩旁,分別坐著打擊樂手。樂器多為當?shù)孛耖g藝人自制而成,所以各個地方都有各自獨特的自制樂器和演奏方法。西北民間大多用的嗩吶為大嗩吶,并且永登地區(qū)的嗩吶基本上都以降B調(diào)為主。兩位嗩吶樂手在道人念經(jīng)祈福的同時,還為其敲打節(jié)奏,一人敲擊木魚,另一人搖晃鈴鐺。堂鼓,又稱月鼓。以木為框,兩面蒙牛皮。演奏時將鼓放在木架上,用木槌敲擊。鐺鐺,性質(zhì)與云鑼相似,但只有一面直徑約10厘米的鑼,用繩子從三面懸掛在木架或用鐵絲繞成的圓形支架上。演奏時右手執(zhí)把,左手用木槌一邊敲擊鐺鐺,一邊敲擊堂鼓。镲,銅質(zhì),圓形,中間有凸起部分,每副兩片,演奏時兩片相擊發(fā)聲,發(fā)音較響亮,余音較長。在這段喪葬儀式音樂中,陰陽道人有念有唱,持續(xù)將近兩個小時,其意為幫助過世老人超度,順利去往第三世界。
以下為部分打擊樂節(jié)奏片段:
堂鼓﹑镲:
鈴鐺:
木魚:
以下為嗩吶樂手吹奏旋律片段:
由嗩吶譜例可知,永登喪葬音樂的調(diào)式屬于傳統(tǒng)的民族調(diào)式體系。整個旋律為降B調(diào),終止于徵音,旋律中有清角,則為六聲加清角的F徵調(diào)式,并且此旋律中的角音略偏低。旋律大多平緩,起伏不大。打擊樂節(jié)奏與旋律節(jié)奏大多為弱起節(jié)奏,四分之二拍最為常見。筆者發(fā)現(xiàn),在兩個小時的演奏期間里,兩位嗩吶樂手一直使用循環(huán)換氣的手法進行演奏,可見他們技藝精湛。這些基本節(jié)奏型的運用,加上用循環(huán)換氣法演奏,造成了連音不斷﹑音群密集的音響效果。這也是嗩吶音樂的一大特點。
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記就是儀式傳統(tǒng),而在儀式過程中,音樂是儀式表達﹑延續(xù)的一個重要媒介,是服務于儀式本身的,也依賴于儀式而存在。所以對于喪葬音樂,不能像關注藝術類音樂一樣強調(diào)它的審美功能,它的主要特性在于它的實用性和象征性。關于西北地區(qū)喪俗文化和道教文化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去深入挖掘和探討,在看待當?shù)厝藢ι膽B(tài)度以及對宗教的信仰的同時,我們更需要探究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1]王耀華,杜亞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概論[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2]張君仁.西北傳統(tǒng)音樂研究[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3]曹本冶.中國傳統(tǒng)民間儀式音樂研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4]曹本冶.儀式音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5]劉紅.儀式環(huán)境中的道教音樂[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3,(01):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