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樂
(包頭醫(yī)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研究進展
曹 樂
(包頭醫(yī)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神經內分泌腫瘤(NEN)是起源于神經內分泌細胞的腫瘤,可發(fā)生在體內的任何部位,其中最常見的部位為胃腸道,在胃腸道中,直腸又為最好發(fā)部位。近年來其發(fā)病率也不斷上升。本文結合近年來的臨床研究進展對直腸NEN作一綜述。
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斷,治療,預后
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是起源于神經內分泌細胞的腫瘤,可發(fā)生在體內的任何部位,其中最常見的部位為胃腸道,在胃腸道中,直腸又為最好發(fā)部位。近年來隨著腸鏡檢查的普及和人們對該疾病認識的提高,其檢出率在逐漸增加。直腸NEN多呈惰性緩慢生長,卻有潛在的惡性,因此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有著重要的關系。
最早在1907年,德國病理學家Oberndorfer發(fā)現(xiàn)了一種位于胃腸道的結構單一且侵襲性較低的上皮性腫瘤,認為它是一種類似于癌的胃腸道良性腫瘤,故稱之為“類癌”。但后來的許多研究證實類癌并非良性腫瘤,它可以緩慢生長,并且具有低度的惡性,甚至還有高度的轉移性。所以,2000年WHO認為“類癌”這一概念并不能說明腫瘤的各種的生物學行為。因此將此類腫瘤重新命名為“神經內分泌腫瘤”,并進行了分類。
根據(jù)美國SEER研究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NEN的年發(fā)病率由1973年的1.09/10萬上升到了2004年的5.25/10萬,其中胃腸道是最好發(fā)部位,最新的研究資料顯示,在胃腸道中,直腸的發(fā)病率最高[1]。并且該病的發(fā)病率存在著人種的差異,有資料顯示,包括中國人在內的亞裔人的直腸NEN發(fā)病率是非亞裔人的4.99倍[2]。最近日本的一項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直腸為胃腸道NEN最好發(fā)部位,約占全部胃腸道NEN的60%~89%[3]。一項韓國的單中心回顧性分析顯示,直腸為消化道中的最好發(fā)部位,約占胃腸道的55.8%[4]。而我國目前對該疾病的流行病學統(tǒng)計尚欠缺。
(1)分類:2010年WHO提出了新的分類系統(tǒng),將高分化的稱為“瘤”,低分化的稱為“癌”。將NEN分為四種類型:即神經內分泌瘤(NET)、神經內分泌癌(NEC)、混合性腺神經內分泌癌(MANEC)和部位特異性和功能性NEN[5]。
(2)分級:在2006年,歐洲神經內分泌腫瘤協(xié)會對腫瘤進行了詳細的分級,主要依照是腫瘤細胞的分裂指數(shù)與Ki-67陽性指數(shù)(說明細胞的增值活性),分為G1,G2,G3期。G1期(低級別):核分裂象數(shù)1個/HPF,Ki-67陽性指數(shù)≤2%;G2期(中級別):核分裂象數(shù)為2-20個/HPF,Ki-67陽性指數(shù)為3%~20%;G3期(高級別):核分裂象數(shù)>20個/HPF,Ki-67陽性指數(shù)>20%[5]。
4.1 臨床表現(xiàn)
直腸NEN的癥狀不典型。早期一般無癥狀,部分患者常通過體檢發(fā)現(xiàn)。大多患者僅表現(xiàn)為大便習慣改變、腹痛、腹瀉、肛周墜脹感、便血等非特異性癥狀,只有晚期患者才出現(xiàn)類癌綜合征的表現(xiàn)。
影像學表現(xiàn):傳統(tǒng)的影像學檢查方法有超聲、CT、MRI和PET-CT,一般可檢測出直徑>1~3 cm的腫塊,并可協(xié)助確定腫瘤位置、臨床分期和轉移情況。而對較小的病灶則需普通內鏡、超聲內鏡及內鏡穿刺活檢結合組織病理學確定腫塊性質。直腸NEN在普通內鏡下多顯示為黏膜下隆起,較常見的有半球狀、亞蒂或廣基隆起,顏色發(fā)白或略黃,表面光滑,觸之較硬。
4.2 病理學診斷
4.2.1 組織學檢測
神經內分泌瘤(NET):瘤細胞排列成小梁狀、緞帶狀、島狀或腺管樣。細胞異型性不明顯。神經內分泌癌(NEC):由小細胞或中等大細胞組成,細胞異型顯著且常伴壞死,核分裂象易見?;旌闲蜕窠泝确置诎∕ANEC):腫瘤細胞特征介于小、大細胞癌之間,胞質比小細胞癌多,核仁更明顯。
4.2.2 免疫組化檢測
近年來,免疫組化在NEN的診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突觸素(Syn)和嗜鉻粒素A(CgA)可以確定腫瘤的神經內分泌性質,為必需檢測項目(2011年中國胃腸胰NEN病理學診斷共識會議上[5],專家組成員推薦),通常高分化的直腸NEN(NET)中的瘤細胞胞質彌漫性強表達Syn和CgA,低分化的弱表達Syn和CgA。目前大多直腸NEN的確診是聯(lián)合內鏡診斷及免疫組化檢查結果完成的。
在內鏡技術尚未廣泛開展前,治療直腸NEN多使用手術治療,但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成熟,并且得到了廣泛的開展,內鏡下治療已成為廣大患者的初選。
(1)手術治療
臨床上常用的手術方式包括直腸前切除和經腹會陰聯(lián)
(2)內鏡下治療
目前臨床中較常用的內鏡下治療方式主要有: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其優(yōu)點為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花費少。對于直徑<1cm的直腸NEN,若未侵犯固有肌層,且無淋巴結及遠處轉移,均可先行內鏡下切除,多數(shù)預后較好。
(3)輔助治療
①化學治療。化學治療常被用于術后的輔助治療,目前常用的治療效果較理想的鏈脲霉素(STZ)用于治療分化較好的NEN(G1,G2級),可聯(lián)合氟尿嘧啶、阿霉素、鉑類進行全身靜脈化療。對于G3級腫瘤,目前比較有效的方案是鉑類與依托泊苷聯(lián)合化療??诜熕幪婺虬罚═MZ)是一種新型口服化療藥,也可用于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6]。
②生物治療。目前治療直腸NEN的生物治療主要有干擾素(IFN )和生長抑素類似物(SSA)。多數(shù)學者認為IFN對增殖系數(shù)低的NEN具有更好的療效。而SSA對于功能性生長抑素受體陽性的胃腸道NEN有較好療效,對無功能性NEN的治療存在爭議。
③靶向治療。近年來靶向治療中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常用的靶向藥物有舒尼替尼和依維莫司。其作用原理是:舒尼替尼通過作用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R)和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受體(PDGFR)來阻斷生長因子,干擾新生血管的形成。依維莫司通過作用于PI3K/Akt/mTOR信號通路來阻斷信號轉導,從而阻止腫瘤細胞分裂。美國NCCN指南將舒尼替尼和依維莫司作為進展期胰腺NEN的治療選擇??傊?,對于輔助治療的相關臨床研究仍缺乏,且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目前還是主要依靠手術和內鏡下治療,僅少數(shù)出現(xiàn)類癌綜合征的晚期患者可考慮在術后接受輔助治療。
NEN患者的預后受諸多因素影響。近年來有關NEN患者預后的研究較多,多數(shù)學者認為腫瘤大小、病理分級、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是影響患者預后的主要因素。
(1)大?。河醒芯繄蟮?,直徑<1 cm的直腸NEN,很少發(fā)生轉移;1~2 cm之間的轉移率約為10%~15%;>2 cm的轉移率約為60%-80%。直徑≥2 cm的直腸NEN轉移率高,預后最差。
(2)分級:WHO 2010分級系統(tǒng)可以作為判斷消化系統(tǒng)NEN預后的獨立指標。多數(shù)學者認為NEN的分級越高,預后越差,并且已有多數(shù)研究證實,但樣本量較少,大樣本的研究報道仍缺乏。
(3)淋巴結轉移與遠處轉移:有研究報道,直徑≤1cm且未侵犯肌層及血管,無局部淋巴結轉移的直腸NEN患者經規(guī)范治療后,5年生存率可達98. 9%~100% ;直腸NEN的發(fā)病較局限且轉移率低,預后較好,5年生存率可達75.2%~88.3%,在消化道NEN中是預后最好的。
此外,浸潤深度也是影響直腸NEN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對于其他因素,如年齡、性別、原發(fā)部位,臨床上也有研究,但多數(shù)學者認為它們與患者的預后關系不大。
隨著直腸NEN發(fā)病率的不斷上升,人們對直腸NEN的認識不斷提高,內鏡下治療和外科手術已成為主要治療手段,輔助治療中新型靶向治療藥物也顯示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為直腸NEN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對患者進行嚴格隨訪,認真分析各因素與預后的關系,對提高患者生存率有顯著的作用。臨床醫(yī)生應積累更多的臨床經驗,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與多學科醫(yī)生共同協(xié)作,以實現(xiàn)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的目標。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直腸NEN的準確診斷和及時有效治療定會實現(xiàn)。
[1]Yao J C,Hassan M,Phan A,et al. One hundred years after "carcinoid":epidemiology of and prognostic factors for neuroendocrine tumors in 35,825 cases in the United States[J].J Clin Oncol,2008, 26(18): 3063-3072.
[2]Wang AY,Ahmad NA. Rectal carcinoids[J].Curr Opin Gastroente ro1,2006,22(5):529-535.
[3]Ito T,Sasano H,Tanaka M,et al.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 in Japan[J].J Gastro enterol,2010,45(2):234-243.
[4]Lim T,Lee J,Kim JJ,et al.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incidence and treatment outcome in a single institution in Korea[J].Asia Pac J Clin Oncol,2011,7(3):293-299.
[5]中國胃腸胰NEN病理專家組.中國胃腸胰NEN學診斷共識[J].中華病理學雜志,2011,40(4):257-262.
[6]Pavel M,Baudin E,Couvelard A,et al.ENETS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liver and other distant metastases from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 of foregut,midgut,hindgut,and unknown primary[J]. Neuroendocrinology, 2012, 95(2):157-176.
本文編輯:李 豆
R735.3+7
A
ISSN.2095-6681.2017.10.11.02
曹樂(1988-),女,漢族,內蒙古包頭人,住院醫(yī)師,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臨床醫(yī)學(消化內科)。合直腸切除。多數(shù)臨床學者認為直徑>lcm的直腸NEN應按照直腸腺癌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它可以減少復發(fā),但卻讓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