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辛亥革命中的“小動作”與大陰謀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fā)。一些學者認為,日本對此次革命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無法掩飾的是,日本出于帝國主義本性,在辛亥革命前后做了相當多的“小動作”,伴隨著令人瞠目結舌的大陰謀。
整個辛亥革命期間,日本對中國進行了全方位的“關注”,其最終目的是要分裂甚至吞并中國
清朝末期,一些日本人對于清政府的對立者是持支持態(tài)度的。譬如辛亥革命之前,流亡到日本的康有為、梁啟超維新派與孫中山等革命派,日本朝野不僅為之提供了住宿、活動的便利,甚至給予經費支持,日本人宮崎滔天和平山周還試圖促使維新派和革命黨聯(lián)合起來對當時的中國發(fā)揮“巨大威力”。
此外,在武昌起義的準備與醞釀階段,很多從日本歸來的華僑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如孫武、黃興,還有一些從日本回國的華僑在武昌首義中壯烈犧牲,如劉復基、趙啟瑞、蕭鐘英等。武昌起義后,各省起義和獨立運動中,新軍中的留日學生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毋庸諱言,在中國辛亥革命中,某些日本人是產生過直接或者間接影響的。然而,日本政府更熱心于支持清政權。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發(fā)動后,清政府驚恐萬狀,10月13日,皇族內閣首領慶親王奕劻派陸軍大臣廕昌請求當時日本駐華使館武官青木宣純少將提供鎮(zhèn)壓革命黨起義的武器彈藥,日本駐華使館不敢怠慢,立即請示日本外相與首相,當時的首相是西園寺公望,他同意向清政府提供武器彈藥,但是,明確表示這不是“免費的午餐”,帶著一個明確的交換條件,即:“清政府亦應改善對日態(tài)度,尊重日本在滿洲的地位?!保ā度毡就饨晃臅返?4、45卷《清國事變》)
大海里飄過來根救命稻草,清政府當然好商量。10月23日,日本政府委托日資企業(yè)北京大倉洋行與清政府陸軍部簽訂了購買2732640日元的武器合同,這助長了清政府鎮(zhèn)壓武昌起義的囂張氣焰。然而,“熱情”的友邦政府賣給清政府的武器裝備卻都是日本陸軍省淘汰的軍火。
其實,帝國主義列強一直在關注、干預武昌起義后的形勢發(fā)展,不僅陸續(xù)派遣軍艦進入武漢江面和中國領海、領水,派出軍隊占領京津滬等地的交通據點,形成武裝干涉的陣勢,同時,日本等6國駐華使節(jié)向清政府和革命黨都發(fā)出照會表示:“中國目前的戰(zhàn)事如繼續(xù)進行,不僅使該國本身,而且也使外國人的重要利益和安全,容易遭到嚴重的危險?!毖酝庵猓鈬懈缮嬷袊鴥日目赡?。
此外,6國還聯(lián)合發(fā)來照會脅迫革命黨人:“必須盡可能迅速地達成足以停止目前沖突的協(xié)議。”這無疑是從各自本國利益出發(fā)的對于當時中國的警告、勒索,最主要是對革命黨施加壓力,逼迫革命黨向清政府袁世凱勢力妥協(xié)。
1911年10月西園寺內閣針對中國辛亥革命所開的專門會議制定的應對政策是:“滿洲問題之解決,唯有待于對我最有利時機之到來,今后應特別致力于在中國內地扶植勢力,并設法使他國承認我國在該地區(qū)之優(yōu)勢地位?!保ā度毡就饨晃臅分肚鍑伦儭罚?梢姡毡菊嬲哪康氖窍裢滩⒊r一樣吞下滿洲(東三?。?,甚至中國。所以,日本期待中國發(fā)生內亂,甚至要制造中國的內亂,以此獲得它所要的“時機”。
1911年10月24日,西園寺內閣就中國的武昌起義專門召開會議,討論應對方案,日本內閣會議首先確認了前內閣的“在經常保持對該國(中國)之優(yōu)勢地位”的同時,堅持“永遠維持滿洲現(xiàn)狀”的方針,并且進一步深入宣示了具體行動“指南”:“延長滿洲租借地之租借期限,解決有關鐵路各項問題,更進而確立帝國對該地區(qū)之地位,借以達到滿洲問題之根本解決,乃帝國政府經常策劃而不容懈弛者;茍有機可乘則應利用以采取下此決斷之手段?!北M管用詞婉轉拗口,其實質很明確,趁著清朝統(tǒng)治下的中國正發(fā)生武昌起義的機會,首先借機要挾清政府延長滿洲租借地的租借期限,再進一步趁此“天賜良機”徹底做到“滿洲問題之根本解決”,像一年前日本吞并朝鮮那樣吞并中國東三省。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10月24日的西園寺內閣會議已經暴露出日本的野心,但畢竟還有其含蓄和隱蔽性,日本一些軍國主義激進派對中國的陰謀則更讓人目瞪口呆。他們勢力試圖在中國造成三個國家的方案,如何實施?他們有周密的規(guī)劃:“無論通過何種途徑,在華北一隅保存清朝,使之與漢人長期對峙,乃屬有利于帝國之上策?!比毡玖νη宄谌A北的統(tǒng)治。11月2日,陰險的伊集院還拋出了更加完備縝密的謀劃:“在華中武昌和華南廣東方面,應講求對革命黨給予援助,以防其氣勢受挫,使之不起與華北清廷中央政府融合妥協(xié)之念,長期對峙、堅持到底之辦法?!敝С?、攛掇革命黨在武昌和廣東,再建立兩個“國家”,與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禮。
上文只說了在中國建立的三個“國家”,一個在華北的清朝中央政府,一個是華中的武昌革命黨“國家”,一個是華南的廣東革命黨“國家”。怎么沒提到東三???這是因為在當時日本侵略者眼中,東三?。M洲)早就是他們嘴邊的肥肉了,一張口就可以吞下,假使不出意外的話。這是日本陰謀中的第四個“國家”。
在日本國內,軍部與政府以及外務省的意見不相統(tǒng)一,日本陸軍對于內閣的政策熟視無睹,不屑一顧,自起爐灶地企圖把滿洲立即就吞并進日本的版圖。在武昌起義的10月下旬,日本統(tǒng)治朝鮮的總督寺內正毅指揮日本滿鐵總裁中村以及滿鐵第一任總裁、后任第二屆桂內閣郵電大臣兼鐵路院總裁的后藤新平,暗地里積極策劃、提供資金給革命黨人進入滿洲策劃暴動。
這次暴動被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獲得了情報,日本商人借給革命派十余萬兩白銀以及軍火炸彈,并且還由南滿鐵路提供運輸保護之事,大白于天下。
盡管內田康哉外相發(fā)出嚴厲的訓令才使得陸軍叫革命黨人王國柱放棄行動,離開東北,但是,激進的日本軍部以及日本國內的擴張主義者,很不以為然,憤憤不平。11月29日,當時的關東都督大島義昌大將直接致電外相說:“我認為此時采取使其(王國柱)離去之措施是不適宜的。”
日本軍國主義元老、甲午戰(zhàn)爭中第一個率軍跨越鴨綠江的日軍統(tǒng)帥、曾兩任首相的山縣有朋在1912年1月14日起草了《建議乘中國騷亂出兵滿洲》的意見書(《桂太郎關系文書》)。并且,日本為了出兵滿洲,還積極同俄國套近乎,談條件。盡管日本如此緊鑼密鼓、勢在必得地操作,然在當時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日本的如意算盤卻沒有實現(xiàn)。
1912年1月,三井物產按照日本政府的指示同“中華民國”政府上海都督府簽訂了三十萬日元的武器貸款。別有意味的是,代表上海都督府同日本方面簽訂該合同的竟然也是個日本人——日本黑龍會首領內田良平。
內田良平這個人在辛亥革命前后,對中國特別關注,發(fā)揮了相當?shù)淖饔谩?911年11月上旬,內田良平就組織了“有鄰會”,向革命軍方面輸送醫(yī)護人員以及醫(yī)藥品,并協(xié)助建立了南京陸軍醫(yī)院,當然,他也是有自己“想法”的,他打算在援助革命軍的過程中,制造機會實現(xiàn)日本吞并東北和蒙古的目的,上演一幕“蛇吞象”活劇。
民國成立后,有些日本陰謀家仍沒有放棄建立滿洲小朝廷、控制東北的野心,他們積極支持滿族貴族的宗社黨搞叛亂、分裂活動。
總之,辛亥革命期間,日本軍部以及擴張分子是極希望看到中國的革命黨同清政府軍隊血戰(zhàn)到底、兩敗俱傷的,以便實施它分裂中國的圖謀。
(《文史天地》2013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