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濱江中學 王光盛
學練案,有效教學的良好載體
江蘇省南京市濱江中學 王光盛
近幾年來,隨著校本教研的日益深入和學情的迫切需要,我們數(shù)學備課組集體分工,相互協(xié)作,潛心編制和成功使用了校本教材《學練案》。學練案基于學情,立足課標,以“生”為本,以“學”為出發(fā)點,以“練”為核心,旨在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致,促進學生嘗到成功的甜頭,揚起自信的風帆,為學好數(shù)學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學練案作為教學載體,是學生學習的指南針、路線圖。不論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均按教學流程,將一堂課分為學習目標、前置學習、探究學習、當堂練習、拓展練習和鞏固練習等六個環(huán)節(jié),它是學生學習的起點,也是需要“達到”的目的地。課始,教師引領學生面對學習目標,明確本課的學習方向和學習要點。在前置學習中,我們將知識問題化,以填空題或選擇題的形式促使學生溫故知新,讓新知在學生認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生根發(fā)芽。
例如,在“物體位置的確定”一課中,前置學習是這樣設計的:
1.某班級的座位排列如下圖:
(1)張芳坐在第___行,第____列;李明的位置是( )。
(2)已知下列同學的位置,請你在圖中相應的地方寫上他們的名字:
王東:第6行,第2列;
謝斌:第1行,第5列。
(3)劉麗的座位在第3行,你能確定她的位置嗎?
2.在平面上,可以用個數(shù)來確定一個點的位置
設計學生非常熟悉的座位問題,引導學生由點寫數(shù),再由數(shù)定點,促使學生感知到平面上點與數(shù)的對應關系,在自然而然中認識到兩個數(shù)可以確定平面上一個物體的位置。
前置學習中的情境,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學生感到簡單,易于上手,愿意做,喜歡寫,在不知不覺中便完成了舊知到新知的過渡,達成了預習的目標。
例如,在“一次函數(shù)概念”的教學中,設置了 如下的探究學習:
例2 寫出下題中y與x之間的關系式,并判斷y是否為x的一次函數(shù)、正比例函數(shù)。
如圖,A、B兩地相距200km,一列火車從B地出發(fā)以120km/ h的速度向C站方向行駛。
(1)火車離B地的路程y(km)與行駛時間x(h)之間的關系;
(2)火車離A地的路程y(km)與行駛時間x(h)之間的關系;
(3)如果B、C兩地相距500km,你能寫出火車離C地的路程y(km)與行駛時間x(h)之間的關系式嗎?
設計的問題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具體到抽象,促進學生明晰一次函數(shù)的“樣子”和“條件”,進而理解一次函數(shù)和正比例函數(shù)的概念。我們將問題層次化,引導學生在分析和思考中讓重點問題得以解決,在討論與交流中讓問題中的難點得以突破。
學練案旨在促進學生在學中練,在練中學,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切實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果說,探究學習是學的過程,那么當堂練習就是反饋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和運用。
例如一次函數(shù)概念的反饋題設計如下:
當堂練習:
1.下列函數(shù)中,一次函數(shù)有____________,正比例函數(shù)有____________。
2.A、B兩地相距200km,一列火車從A地出發(fā),以120km/ h的速度沿AB方向駛離A地,設xh后這列火車離B地的距離為y(km),寫出y與x之間的關系式,并判斷y是否為x的一次函數(shù)、正比例函數(shù)。
設計的反饋題與例題前呼后應,讓學生有章可循,有本可依,有利于形成正遷移。當堂訓練注重基礎,由70%的基礎題和30%的中檔題構(gòu)成,選題少而精,源于例題變于例題,低起點,小梯度,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其中基礎題就是促進學生學會模仿,通過模仿例題,80%的學生能夠做得完全正確,就連一些后進生往往也是信心滿滿,落筆唰唰有聲。最后的鞏固練習作為課外作業(yè),難度適宜,基礎題、中檔題和較難題按7∶2∶1的比例設置,且與例題、反饋題完全匹配,每道題的解答都有可參照的范本,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得心應手,當然也就“親其師,信其道”,漸漸喜歡上數(shù)學了。
我們常常根據(jù)學情自己編制試卷,《學練案》便是試題的主要來源。每每測試前,我們在《學練案》上劃出題目范圍,引導學生看題、說題、錯題再做,并給予分類輔導。我們的主導思想,就是讓成績高一點,更高一點,促進學生建立自信。如果說學練案作為教材,它的功能是“化多為少”,在于精講精練,那么學練案作為題庫,它的意義就是“積少成多”,在于舉一反三。我們的周周練,單元檢測,月月調(diào)研,90%的試題出自《學練案》,典型的例題,常錯的習題,換幾個數(shù)字,變一下字母,學生看得見,夠得著,好像遇到了老朋友,興奮和激動之余,收獲了好成績。有了學練案的依托,曾經(jīng)的學困生也不再害怕數(shù)學,常常是摩拳擦掌,期盼著考試,一展自我,真乃是“《學練案》在手,考試不用愁”。
教學的藝術在于喚醒,在于激勵。學練案作為教學載體,將“學”、“練”、“考”融為一體,適于學情,點燃了學生內(nèi)心的火焰,從而推動了教學走向有效,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