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楊毅寧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烏魯木齊830054)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平均血小板體積變化及意義
王琴,楊毅寧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烏魯木齊830054)
目的 觀察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平均血小板體積(MPV)變化,探討其意義。方法 選擇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200例(觀察組),心功能分級Ⅰ~Ⅱ級166例、Ⅲ~Ⅳ級34例;另選體檢健康者200例為對照組。收集研究對象年齡、體質(zhì)量等一般資料,計數(shù)血小板分布寬度(PDW),檢測血紅蛋白(HGB)、平均血小板體積(MPV)、血脂、血糖(GLU)、血漿氨基末端B型鈉尿肽原(NT-proBNP)及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等。出院后隨訪1年,統(tǒng)計存活及死亡例數(shù)。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法分析冠心病心力衰竭發(fā)生的危險因素,采用Cox比例風險模型評估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死亡預測因子。結(jié)果 觀察組GLU、收縮壓(SBP)、膽固醇(CHO)、HGB、MPV、PDW、PLT均高于對照組(P均<0.01),LVEF低于對照組(P<0.01);NYHA心功能分級Ⅲ~Ⅳ級患者年齡、GLU、MPV及血漿NT-ProBNP水平均高于I~Ⅱ級患者(P<0.05或<0.01),LVEF、HGB均低于Ⅰ~Ⅱ級患者(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GLU、MPV是冠心病心力衰竭發(fā)生的危險因素(P均<0.05);Cox多因素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MPV是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預測因子(HR=2.725,95%CI為1.05~7.63,P<0.05)。結(jié)論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MPV增大,其水平變化可反映患者心功能及預后。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平均血小板體積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心力衰竭(簡稱心衰)的發(fā)病率及病死率逐年增加。心衰是各種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和最終死亡原因[1],冠心病是其最常見的發(fā)病原因(36%)[2]。有研究表明[3],冠心病心衰患者體內(nèi)可存在持續(xù)的血小板激活,被激活的血小板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心衰的發(fā)生、發(fā)展,并促進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平均血小板體積(MPV)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的指標之一,常用于判斷出血傾向及骨髓造血功能變化。本研究觀察冠心病心衰患者MPV變化, 探討其意義。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冠心病心衰患者200例(觀察組),男170例、女30例,年齡(56.43±11.93)歲,BMI 25.86±3.75,病程3個月~12年,伴高血壓87例、糖尿病44例、高脂血癥1例,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Ⅰ~Ⅱ級166例、Ⅲ~Ⅳ級34例。入院后均給予抗血小板和(或)抗凝、調(diào)脂、利尿、強心等基本治療,合并高血壓、糖尿病者依據(jù)血壓及血糖水平給予口服降壓、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治療。冠心病診斷符合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及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心衰診斷符合Franmingham標準。排除標準:嚴重肝、腦、腎疾病,如嚴重腦出血、腦梗死、腎衰竭等;與血小板有關(guān)的其他血液病,如重度貧血;惡性腫瘤;半年內(nèi)輸血或獻血;急性心肌梗死、縮窄性心包炎等心包疾病,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主動脈夾層動脈瘤、肺血栓栓塞。選取同期體檢健康者200 例為對照組,男125例、女75例,年齡(55.42±12.43)歲,BMI 26.04±3.76。兩組性別、年齡、BMI具有可比性。
1.2 相關(guān)指標觀察 ①一般資料:收集研究對象性別、年齡、身高、體質(zhì)量、血壓等一般資料。②實驗室檢查指標:觀察組入院后次日、對照組體檢時均抽取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常規(guī)檢測血脂、血糖(GLU),采用SYSMEX五分類血球計數(shù)儀計數(shù)紅細胞分布寬度(RDW)、血紅蛋白(HGB)、MPV、血小板分布寬度(PDW)、血小板計數(shù)(PLT)。采用雙向側(cè)流免疫法檢測血漿氨基末端B型鈉尿肽原(NT-proBNP)。③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Vivid 7)檢測LVEF。④隨訪:出院后電話隨訪,隨訪期為1年,記錄死亡例數(shù)。
2.1 相關(guān)資料 觀察組GLU、收縮壓(SBP)、膽固醇(CHO)、HGB、MPV、PDW、PLT均高于對照組(P均<0.01),LVEF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1;兩組性別、年齡等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1)。NYHA心功能分級Ⅲ~Ⅳ級患者年齡、GLU、MPV及血漿NT-ProBNP水平均高于Ⅰ~Ⅱ級患者(P<0.05或<0.01),LVEF、HGB均低于Ⅰ~Ⅱ級患者(P<0.05或<0.01),見表2。
表1 兩組相關(guān)資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表2 觀察組不同NYHA心功能分級患者相關(guān)資料比較
注:與Ⅲ~Ⅳ患者比較,*P<0.05,△P<0.05。
2.2 冠心病心衰發(fā)生的危險因素 以心衰為因變量,以表1中各指標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GLU、MPV是冠心病心衰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見表3。
2.3 冠心病心衰患者死亡預測因子 隨訪期間,觀察組死亡15例,其中心功能分級Ⅲ~Ⅳ級患者1例、Ⅲ~Ⅳ級患者14例。調(diào)整年齡、性別、基礎(chǔ)病因等因素后,Cox多因素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MPV是冠心病心衰患者死亡的預測因子(HR=2.725,95%CI為1.05~7.63,P<0.05)。
表3 冠心病心衰發(fā)生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心衰是各種器質(zhì)性或功能性心臟病變引起的心臟結(jié)構(gòu)和功能變化,導致心室充血、射血功能下降,不能滿足正常機體代謝需要的臨床綜合征。在美國,心衰已經(jīng)成為65歲以上人群住院的主要原因,也是心血管疾病醫(yī)療費用的主要支出部分[4]。心衰患者預后不良,半數(shù)以上患者發(fā)病5年內(nèi)死亡,早期對心衰患者進行危險程度分層和預后評估,有助于改善其預后。
血小板是血細胞的基本成分,是由骨髓巨核細胞生成,主要作用是促進止血和加速凝血,同時還可以維持血管壁的完整性[5,6]。當血小板被激活時,其代謝速度增加,原來貯存于致密顆粒內(nèi)的ADP、5-羥色胺和某些前列腺素被釋放入血,促進血液凝固;血小板內(nèi)部的糖原、腺嘌呤核苷酸、正磷酸鹽、血小板第3因子活性亦增加,使膠原黏附性增加,導致血栓形成。心衰患者體內(nèi)存在血小板的持續(xù)激活,活化的血小板參與心衰并發(fā)癥的病理過程[3,7]。炎癥反應和內(nèi)皮功能紊亂是冠心病發(fā)生的病理基礎(chǔ)之一,血小板激活與炎癥反應和內(nèi)皮功能紊亂有關(guān)[8]。研究發(fā)現(xiàn),心衰時血小板活性增強,活化的血小板比例明顯增高,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且心衰越嚴重血小板活化程度越明顯[9],血栓形成、甚至猝死的可能性愈大,促進炎癥反應可能是其作用機制[10]。
MPV是血小板固有的參數(shù)之一,可反映血小板體積,反映骨髓巨核細胞增生與代謝活性,以及血小板生成狀況等[7,11]。MPV正常參考值為9~13 fL,目前其主要應用于鑒別血小板減少的原因,當骨髓造血功能損傷致使血小板減少時,MPV減少;血小板在周圍血液中破壞增多而減少時,MPV增大;血小板分布異常致血小板減少時,MPV正常。此外,MPV增大可作為骨髓造血功能恢復的較早期指征,當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時MPV與PLT同時持續(xù)下降;造血功能抑制越嚴重,MPV越??;當造血功能恢復時,MPV增大常先于PLT升高。MPV增大亦可見于骨髓纖維化、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栓性疾病、血栓前狀態(tài),以及脾切除、慢性粒細胞減少性白血病、巨大血小板綜合癥、鐮刀細胞性貧血等;MPV減少主要見于脾功能亢進、化療后、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等[12]。但是,目前關(guān)于MPV與冠心病心衰關(guān)系的報道較少。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冠心病心衰患者MPV明顯高于正常對照者,且心功能Ⅲ~Ⅳ級患者的MPV高于Ⅰ~Ⅱ級,MPV是冠心病心衰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MPV水平增加可能參與冠心病心衰的發(fā)生,且其水平可反映心功能。此外,Cox多因素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MPV是冠心病心衰患者死亡的預測因子;心衰患者血小板活化,機體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傾向,其發(fā)生靜脈血栓、中風及猝死的風險明顯增高,MPV越大提示其血小板功能越活躍,形成血栓的機會越大,預后越差。
綜上所述,冠心病心衰患者MPV增大,其水平變化可反映患者的心功能及預后。
[1] Gheorghiade M, Bonow RO.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the United States:amani fest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Circulation, 1998,97(3):282-289.
[2] 中國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組.中國心力衰竭流行病學調(diào)查及其患病率[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31(1):3-6.
[3] Chung I, Choudhury A, Lip GY. Platelet activation in acute, decompensated congestive heat failure[J]. Thromb Res, 2007,120(5):709-713.
[4] 薛立光,孫慧瓊,毛洪蓮.左卡尼汀治療老年冠心病心衰的可行性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5,23(9):98-99.
[5] 楊洋,張寶娓,楊穎,等.主動脈瓣硬化臨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1,19(2):139-142.
[6] Hirschfield GM, Pepys MB. C-reactive protei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ew insights from an old molecule[J]. QJM, 2003,96(11):793-807.
[7] Kandis H, Ozhan H, Ordu S, et a1.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mean latelet volume in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J]. Emerg Med J, 2011,28(7):575-578.
[8] Vizioli L, Muscari S, Muscari A. The relationship ofmean platelet volume with the risk and prognosis ofcardiovasculardiseases, hat[J]. J Clin Pract, 2009,63(10):1509-1515.
[9] Jafri SM, Ozawa T, Mammen E, et al. Platelet function,thrombin and fibrinolytic activity in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 Eur Heart J, 1993,14(2):205-212.
[10] 王華,包承鑫,楊杰孚.慢性心力衰竭的血栓栓塞相關(guān)因素研究現(xiàn)狀[J].血栓與止血學,2006,12(4):273-275.
[11] Ki YJ, Park S, Ha SI, et al. Usefulness of mean platelet volume as a biomarker for long term clinical outcome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Korean cohort: a comparable and additive predictive value to 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T and N-terminal pro-B typenatriuretic peptide[J]. Platelets, 2014,25(6):427-432.
[12] Tsiara S, Elisaf M, Jagroop IA, et al. Platelets as predictors of vascular risk: is there a practical index of platelet activity[J]. Clin Appl Thromb Hemost, 2003,9(3):177-19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81460069)。
楊毅寧(E-mail: yangyn5126@163.com)
10.3969/j.issn.1002-266X.2016.44.021
R541.4
B
1002-266X(2016)44-0055-03
2016-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