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楠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 西安 710071)
【教育教學研究】
英語學習動機及其文化根源探究
薛 楠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 西安 710071)
本研究以Deci和Ryan(1985)提出的“自身決定”理論為框架,考察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60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學習的動機導向,并進一步分析了其英語學習動機的深刻文化根源。研究結果表明:1.就英語學習動機類別而言,更多學生傾向于外在動機。2.就英語學習動機強度而言,多數(shù)學生表現(xiàn)出的外在動機強度高于內(nèi)在動機強度。3.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受到中國傳統(tǒng)實踐理性思維方式及中國哲學持有的對語言負面態(tài)度等的影響。
動機類別;動機強度;文化根源
近幾十年來,學習動機(motivation)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已不斷得到證實。學習動機影響英語學習的速度和最終的語言學習水平,對于傳統(tǒng)式課堂英語學習尤為如此。Dǒrnyei認為:“學習動機不僅是學生開始英語學習的原動力,也是以后漫長而且常常較為枯燥的語言學習的驅動力?!盵1]有關二語學習動機的模式已很多,但正如Vandegrift所言:“在有關二語學習動機研究的前三十年,學習者動機主要被認為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語言學習者的自身特征。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種觀點發(fā)生了轉變。人們充分發(fā)掘到學習者動機動態(tài)性的一面: 動機隨學習者的認知模式、國家教育政策、民族文化傳統(tǒng)等因素不斷發(fā)生變化?!盵2]這種對二語學習動機新的認識,為有關學習者動機以及動機與其他學習者行為間關系的研究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自身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3]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的,此理論充分肯定了語言學習者動機動態(tài)性的一面。本研究以此理論為框架,考察學生英語學習的動機導向(motivation orientations),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學生學習動機的深刻文化根源,探究其與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之間的關系,從而進一步推進對中國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認識。
文化是人類在生存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精神和物質(zhì)財富的總和,思維認識現(xiàn)象既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也是一切財富的基礎。[4]思維方式體現(xiàn)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領域,包括物質(zhì)、制度、行為、精神和交際文化,尤其體現(xiàn)于哲學、科技、文學、美學、藝術以及宗教、政治、 法律等生產(chǎn)和生活實踐中。因此,語言學習者動機必然不能擺脫文化以及從這種文化孕育出得思維方式的影響,討論它們之間的關系,將有利于深化對二語學習者動機的認識。
盡管國內(nèi)外有關語言學習者動機的研究很多,但這些研究大多旨在討論學習動機的有關理論問題,或探求學習動機與其他語言知識技能之間的關系,如動機與語言技能(linguistic competence)、交際技能(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學習策略(learning strategy)應用等之間的關系,而在具體文化環(huán)境下探索學習動機的內(nèi)在根源的研究則比較少。有鑒于此,本項研究以中國文化為背景,考察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學習的動機導向情況。
根據(jù)“自身決定”理論,二語學習動機主要有兩種:第一種為內(nèi)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主要基于對語言學習的內(nèi)在興趣;第二種為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大多基于對語言學習的外在回報。
內(nèi)在動機主要來自于一種行為所帶來的快感或滿足感,也就是為了一種心理上的享受而從事這種活動。內(nèi)在動機分為知識動機(Knowledge)、成就動機(Accomplishment)和激勵動機(Stimulation)三種。知識動機指一種為探求新知而產(chǎn)生的行為動機,如為了解英語國家歷史、文化而學英語。成就動機指為完成一項任務或實現(xiàn)一個目標而表現(xiàn)出的動機,如為掌握英語語言的構詞特點而學英語。激勵動機指因一個行動本身所帶來的刺激和快感而產(chǎn)生動機,如因欣賞英美詩歌而激發(fā)的學習興趣。
外在動機是為了實現(xiàn)一種工具性目標(Instrumental End)而產(chǎn)生的動機。外在動機也相應地分為三種:外在調(diào)控(External Regulation),內(nèi)向調(diào)控(Introverted Regulation)、識別調(diào)控(Identified Regulation)。外在調(diào)控指因來自社會的壓力、獎勵等因素而從事二語學習,如為通過考試或學業(yè)深造而學英語。內(nèi)向調(diào)控指較為內(nèi)化的語言學習動機,如為證明自己是合格的大學生而學英語。識別調(diào)控指一種來自于自己選擇或偏愛的語言學習動機,如為成為一位操雙語者而學二語。外在動機的共同點是一旦這種動機的引發(fā)因素消失,二語學習者將可能會放棄語言學習。
“自身決定”理論在衡量二語學習者學習動機方面的有效度已得到許多實證性研究的證實。本研究以此理論為框架,考察學生英語學習的動機導向。
1.研究對象
此次研究的對象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60名2015級非英語專業(yè)本科二年級學生,他們分別來自隨機選取的三個自然班,專業(yè)分別為計算機軟件、通信和經(jīng)濟管理,選取男女比例基本相等。
2.研究工具
研究數(shù)據(jù)主要來自于一份動機問卷,此問卷效度已得到Noels等的證實并被其他許多相關研究采用。問卷包含17個任意排序的問題,用來考察三種內(nèi)在動機和三種外在動機的強度。問卷以英語撰寫,用詞和句法進行適當調(diào)整,以便幫助學生理解,但原問卷的精神實質(zhì)沒有改變。問卷具體構成見表一。問卷每題設五選項,用1-5表示:1(從不),2(偶爾),3(時常),4(經(jīng)常),5(總是)。學生按照自己對每題所敘述動機的認同度做出相應選項,所選值越高,表明對該動機的認同度越高。為考察學生內(nèi)外在動機強度情況,我們劃定了三個動機強度區(qū):1.0-2.4為低動機強度區(qū),2.5-3.4中動機強度區(qū),3.5-5.0高動機強度區(qū)。按此標準對統(tǒng)計結果進行了相應劃分。
表一 動機問卷構成
3.研究步驟
此次研究共發(fā)放問卷60份,由所選班的英語任課教師組織學生在正常上課時間填寫,并明確告訴學生問卷答案絕對保密,且此問卷與學生英語成績無關,學生可按自己的真實想法填寫。問卷回收60份,其中48份為有效問卷。SPSS 12.0 測試的Cronbach alpha index 值為870。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用 SPSS 12.0 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s),分別計算了位于三個不同動機強度區(qū)的內(nèi)外在動機平均值、標準偏差、相應人數(shù)及所占百分比,統(tǒng)計結果詳見表二。
表二 問卷統(tǒng)計結果
1.在低動機強度區(qū),外在動機人數(shù)少于內(nèi)在動機人數(shù),動機強度均值大于內(nèi)在動機強度均值。
表二表明,19%的測試者處于外在動機低強度區(qū),23%的測試者處于內(nèi)在動機低強度區(qū)。就其動機強度均值而言,外在動機強度均值大于內(nèi)在動機強度均值,分別為2.136和2.000。也就是說,在此動機強度區(qū),較少的學生表現(xiàn)出低強度的外在動機,而較多學生表現(xiàn)出低強度的內(nèi)在動機。
2.在高強度動機區(qū),外在動機人數(shù)大于內(nèi)在動機人數(shù),動機強度均值小于內(nèi)在動機強度均值。
在表二的高強度動機區(qū),有33%的學生處于外在動機區(qū),29%的生處于內(nèi)在動機區(qū)。他們的動機強度均值分別為3.94和4.08。數(shù)據(jù)表明,盡管較少學生表現(xiàn)出高強度內(nèi)在動機,其強度均值卻高于相應外在動機強度均值。
3.在中強度動機區(qū),外在動機強度均值高于內(nèi)在動機強度均值。
近乎一半學生處于內(nèi)在、外在中強度動機區(qū),但就其動機強度均值而言,外在動機強度均值依然高于內(nèi)在動機強度均值。
1.根據(jù)以上研究結果分析,我們可得出如下結論:
①就英語學習動機類別而言,更多學生傾向于外在動機。
②就英語學習動機強度而言,多數(shù)學生表現(xiàn)出的外在動機強度高于內(nèi)在動機強度。
此結論與國內(nèi)相似研究基本一致,也就是多數(shù)中國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以強度較高的外在動機為主,茲不贅述。
2.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影響。
(1)實踐理性的思維方式對學生英語學習外在動機的決定性。
中國傳統(tǒng)思想受一個基本目標即“廣大高明而不離乎日用”的驅動,踐行著直觀實用的理性原則。這種實用理性的傳統(tǒng)以儒家思想為基礎,構成了中國文化特有的思維模式:“不狂暴,不玄想,貴領悟,輕邏輯,重經(jīng)驗,好歷史,以服務于現(xiàn)實生活,保持現(xiàn)有的有機系統(tǒng)的和諧穩(wěn)定為目標,珍視人際,講求關系,反對冒險,輕視創(chuàng)新……”[5]實踐理性的價值形式表現(xiàn)為“正德、利用、厚生”。正德是讓人知道做人的道理,知道如何做人。這是來自現(xiàn)實人生的最重大最實際的問題,而利用、厚生是人生物質(zhì)利用的問題,與生存相關的問題。這種實用的價值理念,促進了古代中國實用技術的開發(fā),如有巢氏之于居住,燧人氏之于火的利用,黃帝之于農(nóng)耕,神農(nóng)之于醫(yī)藥等。另外,中國許多其他發(fā)明創(chuàng)造也與此價值理念有關。
在實踐理性思維方式的指導下,一切知識、理論必須具有可行性,有實用價值。中國文化的使用價值觀不提倡純粹認識,即不重視為求知而求知的理論。對事物不探求“是什么”,只求滿足自己有用程度的掌握。中國學生英語學習的外在動機,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受這種價值取向的影響。英語學習不管是掌握語言知識、交際能力,還是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等,都在潛意識中受到實用理念的束縛。通過考試、就業(yè)、學業(yè)深造等等通常被視為英語學習的主要緣由。在本研究中,學生表現(xiàn)出的外在動機傾向及動機強度正是實踐理性在學習領域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有力證據(jù)。
當然,實踐理性雖在中國有深遠影響,但并不等于說中國沒有思辨理性,即對物質(zhì)本質(zhì)的追求,對理性的崇拜,對思辨的信心。在本研究中,少數(shù)學生表現(xiàn)出強烈的內(nèi)在動機,如滿足于英語學習帶來的心理上的快感,對諸如英語語言、英語國家歷史文化知識的追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思辨理性的存在。不過,與實踐理性相比,思辨理性對學生的影響應進一步得到鞏固與加強,以利于提高學生的內(nèi)在英語學習動機。
(2)中國哲學對語言不信任的態(tài)度對學生語言學習動機產(chǎn)生負面影響。
中國古代哲學表現(xiàn)出對語言的高度不信任。老子在他的著作《道德經(jīng)》中不遺余力地否定語言的終極表達功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彼踔练穸ㄕZ言是知識的來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比寮乙卜穸ㄕZ言的客觀真理性,強調(diào)“言不盡意”,“得意忘言”等。超越語言符號的限制,“事實勝于雄辯”,中國人對語言的高度不信任和懷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語言學習動機。在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中,英語只是一種“工具”,其重要性遠不及專業(yè)課的認識相當普遍。這無疑削弱了英語學習的興趣與投入,對內(nèi)在、外在動機均有影響。
對二語習得者學習動機理論的研究、動機與其他語言知識技能之間關系等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義,但考察一國文化傳統(tǒng)對學習者動機的影響也是必要的。語言學習者動機會受到國家特有的價值理念、政治經(jīng)濟教育政策以及學習者自身情況的影響。因此,動機研究應與文化緊密結合。
[1] Dǒrnyei, Z. 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J]. Language Teaching, 2000,(31):117-35.
[2] Vandergrift, L.Relationships Among Motivation Orientations,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and Proficiency in L2.Listening [J].Applied Linguistics, 2009,(26):70-89.
[3] Deci, E.L., & Ryan, R. M.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M]. New York Plenum, 1998, 4-11.
[4]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06.
[5] 李澤厚. 試談中國的智慧 [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26-66.
[責任編輯 石曉博]
Analysis of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s and Cultural Influences
XUE Na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XidianUniversity,Xi’an, 710071,China)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60 non-English majors’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s in Xidian University. The underlying cultural influences of learners’ motivations were also examined.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1. Most students were extrinsically motivated. 2. To most students, the motivational strength of extrinsic motivation was stronger than intrinsic motivation. 3. English learners’ motivations were affected by the Chinese’Practicality Philosophy’ and the negative views on language hel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motivational strength;cultural influences
2016-09-12
薛楠 (1983— ),女,陜西西安人,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文學碩士,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中西文化比較研究。
G642.0
A
1008-777X(2016)06-00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