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探討血液12項生化指標對脂肪肝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價值。方法 選取健康人、酒精性脂肪肝(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3組樣本,進行12項生化指標的檢測并對檢測結果統計分析,探討生化指標改變與肝內代謝變化的相關性。結果 AFLD組和NAFLD組ALT、AST、m-AST、m-AST/AST、GGT、UA、TG、TC與健康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AFLD組與NAFLD組m-AST、m-AST/AST、GGT、Urea、Cr、UA、TG、TC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ALT、AST、HDL-C、LDL-C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12項血液生化指標的聯合檢測有助于脂肪肝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關 鍵 詞] 生化指標;脂肪肝;診斷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5-0020-02
脂肪性肝病是指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在肝臟過度沉積的臨床病理綜合癥。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脂肪性肝病的發(fā)病率不斷升高,據報道其發(fā)病率可高達10%左右,而且發(fā)病年齡日趨提前。
目前,我國脂肪肝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臨床上根據脂肪肝患者以往是否有過量飲酒史,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而NAFLD又包括單純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
脂肪性肝病可由多種誘因引起,病變主體在肝小葉,是常見的彌漫性肝病之一,以肝細胞內(甘油三酯)蓄積過多和彌漫性肝細胞脂肪變性為主要病理特征。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期間,在定西市第一、二人民醫(yī)院,經B超篩查為脂肪肝,依據中華醫(y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的診斷標準,上述醫(yī)院消化內科進一步確診患者中,選擇80例為AFLD組,其中男性69例,女性11例,年齡19~71歲,平均年齡54.2±10.2歲;87例為NAFLD組,其中男性67例,女性20例,年齡16~70歲,平均年齡55.3±9.2歲。另選取90例健康人為對照組,其中男性69例,女性21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53.4±11.4歲。3組年齡、性別構成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
(二)方法、試劑與儀器
各指標應用酶學分析法,其中酶活性測定用速率法,代謝物測定用終點法。所用試劑由寧波瑞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所用檢測儀器為邁瑞公司BS-8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三)統計學處理
數據的統計與分析應用SPSS19.0軟件,計量資料以(X±SD)表示,配對計量資料的比較應用t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肝功生化指標檢測情況
AFLD組和NAFLD組ALT、AST、m-AST、m-AST/AST、GGT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FLD組和NAFLD組之間ALT、AST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AFLD組m-AST、m-AST/AST、GGT高于NAFLD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注:P1為AFLD和對照組比較;P2為NAFLD和對照組比較;P3為AFLD和NAFLD組比較。
(二)腎功生化指標檢測情況
AFLD組Urea、Cr和UA與對照組差異均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NAFDL組與對照組僅UA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FLD組和NAFLD組之間差異均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注:P1為AFLD和對照組比較;P2為NAFLD和對照組比較;P3為AFLD和NAFLD組比較。
(三)血脂指標檢測情況
AFLD組和NAFLD組TG、TC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HDL-C、LDL-C分別呈下降和升高趨勢;AFLD組和NAFLD組之間僅TG和TC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注:P1為AFLD和對照組比較;P2為NAFLD和對照組比較;P3為AFLD和NAFLD組比較。
三、討論
臨床上診斷脂肪肝的方法有肝穿刺病理活檢、肝膽影像學檢查和實驗室檢查。肝活檢具有較高的診斷可靠性,但創(chuàng)傷性較大,給受檢者帶來嚴重疼痛感,導致臨床應用受限。肝膽影像學檢查如B超、CT、核磁共振能發(fā)現肝內脂肪堆積,是目前診斷脂肪肝的有效手段,但不能全面反映肝臟功能改變。
本研究比較AFLD組、NAFLD組和健康對照組12項血液生化指標水平,結果顯示,AFLD組和NAFLD組ALT、AST、m-AST、m-AST/AST、GGT、UA、TG、TC與健康對照組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AFLD組與NAFLD組m-AST、m-AST/AST、GGT、Urea、Cr、UA、TG、TC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ALT、AST、HDL-C、LDL-C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脂肪肝患者并發(fā)肝功能異常及脂類代謝紊亂。AFLD可引起高尿酸血癥,加重了腎臟的排泄負擔。本研究結果與謝松生等、王嫻默等報道的相關結果基本一致。
肝臟在脂類的消化、吸收、運輸、合成及分解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是機體脂肪代謝的關鍵場所,當肝臟發(fā)生病變時,肝內脂肪氧化分解減少、合成增多或磷脂合成障礙,不能有效合成脂蛋白輸出,過多的脂肪在肝細胞內沉積,進而發(fā)展成為脂肪肝。脂肪肝若未及時給予有效控制和治療,患者病情容易進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等不可逆肝損害,給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血清ALT和AST是反映肝細胞損傷的靈敏指標。脂肪肝能損傷肝細胞膜,使ALT和AST釋放入血液引起血清ALT、AST增高。ALT分布于胞漿,而AST分布于胞漿和線粒體。線粒體中分布的AST為m-AST型,易受到乙醇代謝的影響。乙醇代謝產生的乙醛及中間產物自由基等,可損傷肝細胞及線粒體,使m-AST釋放入血液,引起m-AST、m-AST/AST增高。
AFLD組血清UA增高的程度明顯高于NAFLD組,飲酒的同時,會攝入嘌呤含量豐富的食物,引起血尿酸增高;乙醇在肝臟代謝過程伴有丙酮酸還原成乳酸,可促進高尿酸血癥的發(fā)生。
四、結論
通過本研究的對比分析,聯合應用ALT、AST、m-AST、m-AST/AST、GGT、UA、TG、TC等血清生化指標,在脂肪肝診斷和鑒別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可提高脂肪肝患者的診斷效率。當脂肪肝發(fā)生時,上述生化指標顯著高于參考范圍上限,陽性檢出率高,臨床應用可為脂肪肝早期診斷、病情監(jiān)測、療效觀察和預后判斷及預防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
[2]趙昱,劉蜻蜻,徐艷,等.天然藥物防治非酒精性和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進展[J].國際藥學研究雜志,2010,37(6):408-425.
[3]中華醫(y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6,14(3):161-163.
[4]馬靜,宋志強,宋瓊,等.T2*校正的多回波Dixon技術定量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臨床應用研究[J].放射學實踐,2014,20(4):423-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