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古至今,避諱制度給中國社會產(chǎn)生的影響不可磨滅:不但是在古籍的研究研讀,俗語的起源上,避諱制度隨處可見,在如今的地名變遷上也經(jīng)常能看到避諱制度的身影,但很少有人能追根溯源地去了解避諱制度。本文做的,就是想通過對避諱制度起源和其形成的心理動機的剖析,使避諱制度能更為人所知,為人所解。
關(guān)鍵詞:避諱;起源;心理動機;類別
避諱是中國獨有的一種制度。在《紅樓夢》第二回結(jié)尾處,賈雨村在與冷子興的談話中提及,因榮府中赦、政二公的胞妹在家時候名喚賈敏,林黛玉讀書時凡是書中出現(xiàn)“敏”字,都會讀成“密”字,凡是寫字遇著“敏”字,都會減去一兩筆。這就是中國的避諱制度,意為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直提君父尊親的名字。
一、避諱的幾種情況
1.避君主諱
各個朝代在位的君主必須避諱,已故的君主七世之內(nèi)也須避諱。如在劉秀時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詔門聯(lián)中不許有五福臨門四字,為的是避諱順治帝福臨之名;漢明帝叫劉莊,把《莊子》改為《嚴(yán)子》;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為“戶部”;宋仁宗名趙禎,蒸包子蒸饅頭的“蒸”字就得改為“炊”字;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構(gòu),為避“構(gòu)”而牽及夠,媾,購,遘等五十多個字。有時還要避諱皇后之名,如呂后名雉,臣子們遇到雉要改稱野雞。
除了對名字里的字有所避諱,還要對君主某些不喜之字進行避諱。歷史記載,十六國時的前秦國主苻生,是個獨眼龍,因此避諱“不足”、“不具”、“少”、“無”、“缺”、“傷”、“殘”、“毀”、“偏”、“只”等字眼。手下人無意犯了諱,就要受到剁腿、破肚、拉肋、鋸頸等酷刑。
2.避上級諱
下屬要避長官本人的名諱。
五代的馮道,有一次門客在給他講老子的《道德經(jīng)》,可書中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边@一句話中竟有三處犯諱。為了避諱,門客靈機一動,將這句話改為“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痹诹钊颂湫苑堑耐瑫r,我們也可以從避上級諱中,看出一絲討好諂媚之嫌。
3.避圣賢諱
這主要指避至圣先師孔子和亞圣孟子的名諱,有的朝代也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之名,有的還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二、避諱的起源
避諱的起源有兩種說法。
一說避諱起源于夏商時期。錢希言在《戲瑕》中提出,避諱之俗在夏商時已經(jīng)存在,證據(jù)是《山海經(jīng)》中往往會把夏后啟寫作夏后開,這是夏人避諱的實例。但這一說法存在許多不妥之處,因為在此時期其他書作如《尚書》中,對夏朝國君的名字,都未曾避諱而是直書其諱于書中。
更普遍的說法是,避諱起源于周。劉錫信在《歷代諱名考》中說:“避諱斷自周人始”。這些說法的源頭都出自《左傳桓公六年》:“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笨紦?jù)在周以前的文獻,避諱的記載確是沒有的,雖然在這句話中并未說明避諱這個制度確實就是起源于周,只說明了避諱在周代的存在性,多數(shù)學(xué)者還是認為,避諱始于周。
三、避諱制度形成的心理動機
1.對名字所帶來的未知力量的恐懼
避諱避諱,即避免說出別人的名字,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其中蘊含著對名字所代表的某些未知力量的恐懼。
實際上,在其他的國家,也有一些類似的文化心理。比如在小說《哈利波特》中,對于反派伏地魔,人們在私底下從不提及他的真實名字,而是膽戰(zhàn)心驚地稱他為“那個連名字都不能提的人(he-who-must-not-be-named)”,似乎一提他的名字,他第二天就會找上門來?!?984》中,對最大統(tǒng)治者的稱呼是老大哥(big brother)而不是真名。在西方的神話中,惡魔通常也都要隱藏其真名,一旦其真名泄露,就會給惡魔帶來死亡。
在古埃及文化中,名字顯得更為重要。古埃及人有真名和假名,假名是社會上大家都用的名字,真名一般只有父母和自己知道。對古埃及人來說真名是很神圣的,其中蘊含著一些宗教的意味。傳說只要尸身完整,有朝一日只要有人呼喚陵墓壁畫上死者的真名,死者就會復(fù)活。反之你要整一個人,最狠的辦法就是在陵墓里面琢掉他的真名,這樣他就無法復(fù)活了。從中可以看出,埃及人對于名字的力量深信不疑。
東方對于名字力量的描述也比比皆是。佛教中說,所有的鬼怪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呼名驚走”,簡單說,就是鬼怪,惡魔等,你念他們的名字,他們就會驚怖而逃?!段饔斡洝分幸灿秀y角大王叫一個名字,別人一應(yīng)就可立刻將之收入葫蘆中的奇事。
由此可見,對于名字力量的恐懼是人類共同的文化心理。可能也正是因為如此,帝王害怕自己的名字若是被毫無顧及地提起,可能會給自己帶來禍端;小輩害怕因提及先人或古代賢人之名會帶來某些事端,避諱制度就開始了。
2.鞏固等級制度的必要
在古代封建社會中,皇權(quán)至尊,等級森嚴(yán)不可僭越,而避諱,避開比自己尊貴之人,比自己年長之人的名字,也可看作是這幾千年封建宗法制度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延伸。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封建統(tǒng)治者享有“天”“龍”等美詞,除了統(tǒng)治者,沒有任何人將這些詞攬于自身?;实塾肋h正確,他不光是人,而且還是神,是“天子”,他的話是最高的法律,是所有人都要遵從的紀(jì)律,為了鞏固這一點,封建統(tǒng)治者將避諱法制化,令所有人對其名字抱有敬畏之心,使自己的地位更為崇高和穩(wěn)固。
而下者不能稱上者諱更是強調(diào)了階級的存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以家族為中心的社會結(jié)構(gòu)和以舊的倫理道德為支柱的封建家庭制度,儒家學(xué)說占文化的核心地位,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觀念則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封建統(tǒng)治者把避諱納入統(tǒng)治系統(tǒng),使所有人都能有意識地說出與自己等級相符的話,一旦犯諱,那就是犯上,犯上就要治罪。在這種社會條件下,人人都居其位,謀其職。在某種程度上說,避諱制度在社會等級的穩(wěn)定化,封建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化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四、結(jié)語
人的名字實際上不過是一個代號,但古人卻給之賦予了許許多多的含義,古代帝王利用避諱使自己的統(tǒng)治神圣化,以維護王權(quán)的尊嚴(yán),為專制統(tǒng)治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還有人以避諱表尊敬,表恐懼,表階層,許許多多的意義在今天看來無疑是有些累贅和可笑的,今天的社會已經(jīng)淘汰了這一制度,時光過去了幾千個春秋,避諱制度也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更迭逐至消失,這也不禁讓人感慨,人類社會變化的滄海桑田。
參考文獻
[1]王建.中國文化中的避諱.《貴州社會科學(xué)》,1997(3):77-81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xué)初陽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