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294-01
為了漁業(yè)綠色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漁民增收,本人總結直接參加漁病防治工作經驗,將本地多發(fā)魚病種類、診斷、防治、用藥注意事項總結出來,供漁民參考。
1 常見魚病種類、癥狀及防治方法
1.1 水霉病
病因:由于魚體受機械損傷水霉菌從傷口侵入引起。
發(fā)病期:早春及晚冬水溫低時多發(fā)病。
危害魚類:淡水魚類、蝦、蟹及甲魚均可發(fā)生。
癥狀:病魚體表有棉絮狀的白毛,粘液分泌增多,食欲減退,游動緩慢,直至衰竭而死,死亡率達50%以上。
防治方法:盡可能避免魚體受傷;魚種下塘前可用3—4﹪的食鹽水浸洗4—8分鐘。發(fā)病后用硫醚沙星、水霉立止、、百菌凈等全池潑灑,連續(xù)2—3次。
1.2 細菌性爛鰓病
病因:由弧菌或假單胞菌侵入魚鰓引起,70﹪以上系寄生蟲感染后繼發(fā)。
發(fā)病期:多發(fā)期4—10月,6—9月高峰。
危害魚類:多發(fā)于青、草魚,本地主要是草魚;同時對鰱、鱅及鯽魚也有感染,對1—2齡草魚危害最重。
癥狀:病魚鰓絲腐爛,末端軟骨外露,鰓瓣變白,鰓把和鰓絲附著污泥粘液,鰓蓋骨表皮充血、潰爛,嚴重時形成不規(guī)則的透明小天窗,又叫開天窗;另外,病魚體色變黑;頭部尤為明顯,故又稱“烏頭瘟”,常與赤皮、腸炎并發(fā),又稱“草魚三病”,危害大,死亡率高,可達70%以上,應引起高度重視。
防治方法:發(fā)病前,定期在食場用漂白粉或強氯精掛袋掛簍,漂白粉每袋2—3兩,每個食場3—6個即可,沉于水下;強氯精每天換藥一次,連續(xù)3天,第四天用解毒活水靈或增氧底改改水。 發(fā)病時,外用強氯精或生石灰全池潑灑,2天一次連續(xù)2—3次,同時內服恩諾沙星、氟苯尼考+Vc藥餌。
注意:鰓上有寄生蟲時要先殺蟲再殺菌治療。
1.3 細菌性腸炎病
病因:由嗜水氣單胞桿菌侵入體內引起。
發(fā)病期:本地3—10月為發(fā)病期,5—8月尤為嚴重。4—8月主要危害成魚,8—10月危害當年苗種。
危害魚類:青、草、鰱、鱅、鯽。
癥狀:發(fā)病初期,病魚頭部色素逐漸加深,直至黑色,病魚離群獨游,游動緩慢,食欲不振;病魚腹部出現紅斑點,肛門紅腫,輕壓腹部有黃色粘液或膿血流出;腸道沒食物;腸壁內血管擴張、充血、發(fā)炎,最后感染死亡。
防治方法:發(fā)病季節(jié),每百公斤魚用大蒜半斤搗碎拌飼料投喂,連喂3—6天。發(fā)病后,全池潑灑強氯精、二溴海因、戊二醛等殺菌藥2—3次,同時:①每百公斤魚每天用大蒜2—3斤搗碎,每10公斤飼料4兩食鹽拌入飼料連喂3—6天。 ②對草魚將氟苯尼考、腸炎停藥粉加入煮好的面糊內攪拌均勻,再用空心菜或嫩草粘上面糊,稍晾干后投喂。 ③每百公斤魚用恩諾沙星原粉20克與80斤飼料制成藥餌,每天一次,連喂3—5天一療程。④止血魚安+Vc混合藥餌連續(xù)投喂3—5次。
1.4 赤皮病
病因:多數由于拉網、運輸中操作不小心造成魚體擦傷,由點狀氣單胞菌侵入引起。
發(fā)病期:春末夏初常見,5—9月嚴重。
危害魚類:草、青魚和春片。
癥狀:病魚的局部鱗片脫落、出血、發(fā)炎,腹部和兩側呈塊狀紅斑,鰭條撕裂,末端腐爛,基部充血。
防治方法:用戊二醛、二溴海因、強氯精或碘制劑全池潑灑,同時投喂藥餌(參考爛鰓病治療方法)。
1.5 打印病
病因:由嗜水氣單胞菌或弧菌侵入引起
發(fā)病期:5—9月較常見
危害魚類:主要是鰱、鱅魚
癥狀:病魚尾部及腹部兩側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紅斑,像烙了一個紅印章,表皮組織腐爛,嚴重時可見到骨骼或內脹,病魚瘦弱,頭大尾小,游動緩慢。最后衰竭死亡。
防治方法:發(fā)病后,水體用二氧化氯、戊二醛或二溴海因全池潑灑2—3次殺菌消毒,同時投喂克暴安藥餌3—5次。
1.6 暴發(fā)性細菌敗血病
病因:由點狀產氣單胞菌、弧菌引起。此病菌在魚體內產生類毒素進入血液循環(huán),造成紅細胞溶解出血;在淤泥厚,水質惡化、放養(yǎng)密度高、不清塘、不消毒的池塘極易發(fā)生此病。
發(fā)病期:流行季節(jié)4—10月,高峰期5—8月
危害魚類:鰱、鱅、鯽、鯿、草魚等。
癥狀:病魚口腔、頜、眼眶、鰓蓋及各鰭條充血,體表充血呈斑點狀,鰓絲蒼白或紫色、腫脹、多粘液,眼突出;肛門紅腫腹部膨大,輕壓腹部有淡黃色膿血水粘液流出;肝膽腫大等。
防治方法:徹底清塘,除去病原菌附生基礎,每年投放魚種前,清除淤積塘泥后用每畝200—300斤生石灰化漿全池潑灑并攪動池泥發(fā)病期,全池潑灑增效硫酸銅+強氯精或二氧化氯3—4次,同時投喂血立止+Vc+腸炎停等藥餌,連續(xù)投喂3—5次。
1.7 錨頭魚蚤病
病因:由錨頭魚蚤寄生引起。
癥狀:蟲體吸附在魚體上,發(fā)生部位有出血現象,病魚消瘦,食欲減退,嚴重時消瘦死亡。魚體大量感染時,好似披著蓑衣,故又叫\(zhòng)"蓑衣病\"
防治方法:全池潑灑蟲菌雙殺或魚蝦安+增效硫酸銅2—3次,并定期調節(jié)水質。
1.8 草魚病毒性出血病
病因:由呼腸弧病毒引起
癥狀:草魚患病初期,食欲減退,體色發(fā)黑,尤其是頭部,各器官組織不同程度充血、出血;嚴重時全身肌肉充血,口腔、上下頜、鰓蓋、鰓充血,鰭條基部充血,肛門紅腫,腸壁充血,腸內無食;鰾、膽囊、肝、脾、腎出血,色常變淡,腸壁彈性一般,腸腔內粘液較少;輕壓腹部肛門少或無黃膿血水流出(細菌性出血病則相反會流出大量紅、黃膿血水)。
防治方法:魚種下塘前用強力碘藥浴;注射草魚出血病組織漿滅活疫苗;發(fā)病期,全池潑灑草魚四病靈或二氧化氯消毒劑2—3次,同時投喂血立止+Vc+病毒克星藥餌3—5次。
2 用藥注意事項及建議
2.1 在養(yǎng)殖日常管理中要以防為主治療為輔。每年投放魚種前做好清塘及苗種消毒工作。
2.2 用藥要本著低毒無害綠色環(huán)保的原則。
2.3 潑灑藥物時要丈量準確水體,在潑灑藥物的同時不要投喂飼料,最好先投喂后潑灑,潑灑要均勻,藥物要充分溶解后再潑灑;魚浮頭或剛浮頭結束時不可潑灑藥物,否則會引起大批死亡,潑灑一般在下午3—4點鐘進行,這時水溫適合、水體溶氧也高用藥效果好;用藥浴浸洗病魚時間應視魚的忍耐度靈活掌握。
2.4 投內服藥前2天停食,以便提高用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