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093-01
玉米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農作物結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玉米具有廣泛的用途,其可以直接食用,可以用作畜牧產業(yè)的飼料,更可以應用到工業(yè)生產領域。近幾年,隨著我省農業(yè)產業(yè)結構不斷調整,適合玉米種植的土地越來越少,怎樣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生產出更多高產量和高品質的玉米就成為現(xiàn)階段我們需要重點攻克的難題,玉米病蟲害的發(fā)生顯著影響到上述問題的解決。本文主要結合我縣玉米種植實際情況,就本地區(qū)常見病蟲害的危害癥狀和防治對策進行分析,希望對促進玉米產量提升有一定助益。
1 玉米葉斑病
1.1 危害癥狀
玉米葉斑病分為玉米大小斑病和玉米灰斑病,是嚴重危害玉米產量的一種病害,在鳳翔縣最近呈現(xiàn)中度發(fā)生情況。葉斑病從玉米苗期到整個生育期都可以發(fā)病,在發(fā)病初期會在葉面上形成大小不一的圓形半透透明的褐色小斑點,隨著病情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一個大的病斑,病斑的性狀會因為品種的差異而出現(xiàn)不同形狀,有的呈現(xiàn)橢圓想,有的呈現(xiàn)紡錘形,在病斑上會產生發(fā)灰黑色的霉菌,這就是病源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玉米葉斑病的出現(xiàn),與氣候條件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當氣候潮濕,田間濕度較大,溫度適宜后,該種疾病就會加重發(fā)生。如果病斑在葉鞘和苞葉上,斑點的性狀一般為不規(guī)則的紡錘形,中心呈現(xiàn)黃褐色,邊緣呈現(xiàn)黃紫色,該種疾病會從果穗柄、花絲、穗頂或苞葉侵入果穗子粒,引起穗病,種子發(fā)黑腐爛,造成嚴重減產。
1.2 綜合防治措施
首先,要選擇抗病品種,合理輪作,對于發(fā)病嚴重的地塊不要連續(xù)多年種植玉米。及時將患病葉子摘除,強化田間管理,做好中耕除草工作,降低田間濕度,改善田間的小氣候環(huán)境,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其次,適時施肥。要控制好氮肥的施入量,增施有機肥、磷肥和鉀肥,提高種植的抗病性能,以控制和加強玉米葉斑病的危害;最后,做好藥劑防治工作。玉米葉斑病防治應該從苗期考試,重點做好易感品種藥劑防治工作,控制好發(fā)病中心。防治玉米其它葉斑病,及早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或50%復方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連續(xù)防治1~2次,效果顯著。
2 玉米螟
2.1 危害癥狀
最近幾年,玉米螟發(fā)病呈現(xiàn)高發(fā)趨勢,一般是二代玉米螟危害比較嚴重。玉米螟以幼蟲危害玉米。初期蛀入玉米莖稈,危害玉米的花苞、雄穗以及雌穗,受危害玉米生長速度緩慢,莖稈容易折斷,雌穗嚴重發(fā)育不良,影響到玉米結實,從而對玉米產量造成嚴重威脅。玉米螟在陜西省一年發(fā)生三代,以成熟的幼蟲在寄主部位和根莖內越冬,等到第二年五月中下旬進入用化蛹盛期,六月上旬越冬一代成蟲盛發(fā),會將卵生產在玉米的葉子上。成蟲晝伏夜出,具有趨光性,卵期一般為3~5天,剛孵化出來的幼蟲具有吐絲下垂的習慣,幼蟲生長到4~5日齡開始向玉米下部轉移,蛀入雌穗中危害玉米籽粒,嚴重影響到玉米灌漿。玉米螟的發(fā)生和危害程度,除了與幼蟲越冬相關之外,還會與氣候環(huán)境,田間玉米螟天敵的數(shù)量以及種植制度和玉米品種有很大關系。玉米螟發(fā)生的適宜溫度一般在16~30度之間,田間濕度大于80%后,玉米螟發(fā)生率大大提升,其對玉米產量的影響是十分嚴重的。
2.2 綜合防治對策
首先,做好秸稈處理工作。玉米收獲后,及時處理秸稈和根茬,減少田間病蟲害的基數(shù),因地制宜的采用中粉碎、發(fā)酵處理以及清理等辦法,減少田間越冬的幼蟲數(shù)量;其次,使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選擇使用每克含100億孢子白僵菌粉0.5千克,加5~10公斤的爐渣,混合攪拌均勻后嗎,在玉米心葉末期,撒播到玉米植株心葉內,每株使用1~2g;再次,可用燈光殺蟲。利用玉玉米螟成蟲具有趨光性的特點,選擇使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玉米螟成蟲,殺蟲燈應該設置在玉米田四周,科學設置燈與燈之間的距離,定期開燈,設置專人進行管理,做好清理工作,但是主體陰雨天不要使用,避免觸電安全事故發(fā)生;最后,做好藥劑防治工作。在幼蟲2~3齡期每畝選擇使用25%氰戊菊酯·辛硫磷乳油80~100ml,或者20%辛硫磷乳油200~250ml,或者30%乙酸甲胺磷乳油125~230ml,或者48%毒死蜱乳油70~90ml進行防治效果顯著。玉米心葉末期可以每畝選擇使用5%辛硫·三噢磷顆粒劑150~250g,或者10%二嗪磷顆粒劑0.4~0.6kg,或者1.5%辛硫磷顆粒劑0.5~0.75kg,拌細土15~20kg灌心法,防治效果顯著。
3 玉米蚜蟲
3.1 危害特點
玉米蚜蟲又稱為膩蟲,是危害玉米產量的另一個害蟲。最近幾年,鳳翔縣的玉米蚜蟲呈現(xiàn)中度發(fā)生趨勢。玉米蚜蟲主要群集在玉米嫩葉和新梢以及葉鞘上,吸食鮮嫩組織,其在玉米的任何生育時期都有可能發(fā)生,其中以苗期的危害最為嚴重,蚜蟲會群集在玉米的心葉內進行危害。在危害玉米時,自身所產生一種蜜露會嚴重危害到葉子的光合作用,導致減產,此外,蚜蟲還是病毒病傳播的中間介質。
3.2 綜合防治對策
首先,在播種前要做好藥劑拌種工作,或者選擇包衣種子播種。在玉米始苗期要做好田間除草工作,消滅蚜蟲的寄生場所。此外,還要控制好田間濕度,做好排水工作;其次,做好藥劑防治工作。當田間蚜蟲達到防治標準之后,選擇使用50%抗蚜威30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1500倍液,或50%敵敵畏1000倍液,或2.5%敵殺死3000倍液均勻噴霧,也可用上述藥液灌心,防治效果十分顯著。
參考文獻
[1]陸寧海,吳利民,郎劍鋒,霍云鳳,石明旺. 新鄉(xiāng)地區(qū)玉米小斑病菌小種群體結構及致病性分析[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01)
[2]余嘉,姚麗美,陳捷. 防治玉米莖腐病的一種新型木霉菌復合種衣劑(英文)[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yè)科學版). 2015(06)
[3]段景海.25%吡唑醚菌酯乳油與飽粒素水劑組合對玉米大斑病防效及產量的影響[J]. 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