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飄飄+張?zhí)N嵐
【中圖分類號】R47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6)10-0-01
腦脊液漏是頸椎術后比較少見的并發(fā)癥,有關文獻報道其發(fā)生率為0.35%[1],但是一旦發(fā)生腦脊液漏,可引起切口延遲愈合、腦脊液囊腫、瘺管,甚至可能引發(fā)椎管內及顱內感染危及生命。2016年我科1例頸椎術后并發(fā)腦脊液漏患者,經積極治療及精心護理,痊愈出院,現(xiàn)報告護理體會。
1.臨床資料
患者女,71歲,因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頸部不適伴上下肢麻木無力兩年入院,MRI及CT提示“C5/6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后縱韌帶骨化”,完善各項術前檢查后,在全麻下行經前路頸椎間盤切除減壓+椎體間植骨融合+自鎖鋼板內固定術,術后生命體征平穩(wěn)。因術后持續(xù)腦脊液漏,于術后11天拔除頸部傷口負壓吸引管,行腰大池引流術,在腦脊液漏愈合后,于腰大池引流第8天拔除引流管。至患者出院,未出現(xiàn)傷口感染、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異常等現(xiàn)象。
2.護理體會
2.1 心理護理
患者由于術前受疾病影響,已產生焦慮心理,當術后肢體功能恢復未達到預期理想狀態(tài),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其焦慮程度。這時候,我們作為護理人員,要借助患者家屬的力量,共同幫助患者走出焦慮緊張狀態(tài)。我們可以向其解釋疾病恢復過程,請同病種患者跟其溝通交流,使其保持情緒穩(wěn)定,樹立戰(zhàn)勝疾病信心,積極配合治療護理。
2.2 病情觀察
術后我們應該按照護理級別巡視患者,嚴密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患者的血壓、脈搏、呼吸、體溫,仔細詢問患者有無搏動性頭痛[2],是否有耳鳴、惡心、聽力下降,視覺障礙等腦脊液漏表現(xiàn)。定時評估患者四肢肌力,以及感覺運動功能是否出現(xiàn)異常。每日觀察患者大小便功能是否存在障礙。
2.3 腰大池引流管護理
觀察傷口敷料是否清潔,有無滲液、紅腫、脹痛情況,腰大池導管應沿脊柱側向頭部固定,從肩側伸出固定床旁。正常人體每日產生腦脊液約500ml,我們需要根據(jù)引流流速調節(jié)引流瓶高度。過低會使引流量過大,患者出現(xiàn)頭痛、頭暈等低顱內壓癥狀[3];過高可引起腦脊液回流造成腦脊髓膜炎等嚴重感染。在引流過程中注意引流量及速度,避免引流過量,防止繼發(fā)性枕達孔疝、低顱壓及氣顱等,引流量應控制10~15ml/h,即引流量250~350ml/d 為宜。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和量。保持引流管通暢,不可受壓或扭曲成角,以免引流不暢,出現(xiàn)急性顱內壓增高。翻身和操作時,避免牽拉引流管,以防脫管。若腦脊液混濁呈絮狀,應及時通知醫(yī)生處理。當腰大池引流液小于200ml每天,夾閉引流管24小時,若患者無不適癥狀,即可拔除腰大池引流管。拔管后注意觀察傷口敷料有無淡紅色或清亮液體滲出及有無皮下積液。
2.4 基礎護理
2.4.1 預防感染。保持床單的清潔,限制陪護,減少病室人員流動。密切觀察體溫的變化,特別要注意患者有無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頸項強直等腦膜刺激癥狀。遵醫(yī)囑應用易于透過血腦屏障的高效廣譜抗生素,補充白蛋白及少量血漿,加強全身支持治療,增強抵抗力。
2.4.2 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腦脊液漏丟失過多的體液,如果患者攝入量又不夠,同時又使用脫水劑,很容易出現(xiàn)水電解質紊亂,應密切觀察患者電解質的變化,保持體液平衡。注意患者尿量的變化,準確記錄24h 出入量,以便估計有無失水。減少誘發(fā)因素。
2.4.3 保持呼吸道及大便通暢,預防感冒,防止便秘,以免增加胸腔、腹腔內壓力,導致顱內壓增高。
2.4.4 藥物使用及藥物不良反應的觀察。遵醫(yī)囑按時使用脫水劑和
腦脊液分泌抑制劑,要注意觀察包積液分泌抑制劑的不良反應,常見的有:四肢麻木及刺痛感、胃腸道反應、多尿、夜尿、剝脫性皮炎等。本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上述不良反應。
2.4.5 加強飲食護理。囑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熱量、多維生素、易消化食物,促進切口愈合和骨質融合,增強患者抵抗力。
3.總結
頸椎術后腦脊液漏很難避免,我們不可因其發(fā)生率低而放松警惕。作為臨床護理工作者,我們應該熟知各種相關專科疾病術后并發(fā)癥的治療護理,加強病情觀察,積極配合醫(yī)生對患者進行正確的護理,幫助患者戰(zhàn)勝病痛,重新獲得較高的生活治療。
參考文獻
[1] 陳雄生,賈連順,曹師鋒,等.頸椎前路手術的并發(fā)癥[J].中華骨科雜志,2003,23(11):644-649
[2] 徐菁,彭付紅.脊柱手術后腦脊液漏的觀察和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1):87-88
[3]安如俊,黃輝,段麗萍,等.持續(xù)腰大池引流腦脊液治療34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術后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9):789-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