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九又稱為“小除夕”,“二十九,蒸饅頭”是大部分北方地區(qū)的民間習俗。因為饅頭是北方人主食,所以過年蒸饅頭也是家家都要做的一件大事。而過了這一天就到了除夕,年中有很多禁忌,加上年節(jié)時人人都要休息和走親訪友,因此這一天,人們要把過年時的吃食基本準備好,蒸、煮、炸、炒,一切食物都要置備齊,饅頭的數(shù)量要根據(jù)人口數(shù)量、客人多少,蒸夠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夠吃到“破五”。
做饅頭時,人們將對生活的祝愿和對自然的感恩融進饅頭中,把饅頭做成壽桃、小動物等各種造型。蒸出來的饅頭,最好個個都是“咧嘴”的,這寓意著新一年里全家都沒憂愁,還有包棗的稱為大棗饃饃,不帶棗的稱為光頭饃饃,其中“棗”與“早”諧音,承載了人們希望“早發(fā)”的美好愿望。最后還要用面蒸一個形狀像魚的餡饅頭,留著除夕夜擺在桌上,應著“連年有魚(余)”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