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詞頻、語義網絡分析和人工理解的方式,可對中紀委在歷屆黨代會工作報告進行語義分析,進而從文本措辭變化中考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反腐思路演進的具體路徑。該演進路徑為“類革命型”(1978-1987)——“過渡型”(1987-2002)——“體系型”(2002至今)。這種變化路徑的兩條線索是從非常態(tài)性反腐到常態(tài)性反腐的轉變以及從強調自律到重視監(jiān)督的轉變。保持高壓態(tài)勢、嚴格落實責任、培育廉政文化、加強公民監(jiān)督是推進廉政體系建設的必要舉措。
關鍵詞:反腐思路;演進路徑;中紀委工作報告;詞頻;語義網絡
中圖分類號:D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81(2016)03-0039-08
一、引言
(一)研究對象
近年來,我國如火如荼的反腐敗斗爭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之一。反腐思路是指黨對于反腐工作的部署和方針,并隨著反腐斗爭的不斷發(fā)展而深化。我國的反腐斗爭歷史可以分為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時期,1978年以前,我國的反腐主要以“階級斗爭”和“群眾運動”的思路展開,而在改革開放以后,黨基于對“文革”的反思,不斷致力于打造現(xiàn)代化、常態(tài)化的廉政治理體系。這一點學界已形成共識。但是許多學者指出,即使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反腐思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那么自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反腐思路具體變化路徑又是怎樣的?
(二)研究綜述
學界一般方法是對黨的反腐文獻和領導人的重要講話進行文本分析和歷史解讀。近年來幾種代表性的觀點可被總結并羅列如下:胡楊(2010)指出,改革開放后,反腐思路經歷了權力反腐(1978年至1992年)——制度反腐(1992年至2005年)——體系反腐(2005年至今)三個階段[1];宋廣奇(2009)提到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組織反腐(1978年至2000年)——制度反腐(2000年至今)兩個階段[2],發(fā)展方向為“法治反腐”;王侃(2009)將改革開放后的反腐思路變遷歸結為從組織內反腐(1978年至20世紀90年代)——制度反腐(20世紀90年代至2002年)——全方位系統(tǒng)反腐(2002年至今)的轉型過程。[3]
通過上述研究成果的列舉,不難看出,學術界達成了一定的共識。比如,學者大多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反腐工作不斷發(fā)展,“制度反腐”是反腐思路發(fā)展的終極目標或重要節(jié)點。但是,可以明顯看出學者的意見多有矛盾之處,表現(xiàn)在各個學者既沒有對各個階段的主要內容獲得一致見解,在重要時間節(jié)點的判斷上也莫衷一是。因此,對于此話題的研究仍然有進一步開展的必要。
(三)本文研究方法
與既往研究相同,筆者運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反腐工作中的文本材料加以研究。這些重要文獻反映了黨對于反腐工作的具體規(guī)劃,是研究反腐思路的理想材料。但與前人不同,在具體分析技術上,筆者主要采取了詞頻和語義網絡分析的方式。詞頻指詞語在文本中出現(xiàn)的頻率,任何一項文本都由具體的詞語構成,詞語不僅反映了客觀存在的政治社會現(xiàn)象,還能折射出說話者對于這一現(xiàn)象的主觀判斷和理解。因此,在反腐文件中,某一詞匯多次出現(xiàn),說明該詞語所表示的含義得到了執(zhí)政者的重視,當某詞語較少出現(xiàn),說明執(zhí)政者沒有將這種詞語代表的社會現(xiàn)象視為重心。下文便分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反腐文件的具體措辭。具體的研究步驟為,首先統(tǒng)計各項文本的高頻詞,再觀察具體詞語的代際變化,以此觀察反腐思路的演進路徑。
為統(tǒng)計詞頻,筆者將相關文本錄入到語義挖掘程序ROST-CM之中,通過該程序統(tǒng)計文本中的高頻詞。此外,筆者用Netdraw作出相應文本語義網絡分析圖。該圖能反映相關文本的高頻詞語之間的聯(lián)系,清楚顯示中心詞語和其他重要詞語的分布狀況(中心詞便可表明此時反腐工作的核心思路,邊緣詞是配合反腐中心工作開展的輔助性措施,處于相對次要地位)。這種非人工的解讀方式能夠保證研究的科學性、高效性、直觀性。但是,必須承認任何社會科學都不可能做到絕對科學化,由機器完全代替人力。因此,筆者在運用計算機程序進行分析的同時,也對相關文獻做了大量的人工理解,拒絕純程序化的分析手段,做到研究技術層面上的優(yōu)勢互補。
戰(zhàn)略掃描包涵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反腐思路的演進路徑研究在文本的選擇上,選用改革開放以來中紀委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無疑具有合理性。理由在于,首先,中國的政治體系是由中共建立并主導的,中國的反腐也主要是中共主導的黨內反腐,各級紀委實際上成為了反腐斗爭的主體;其次,由于中國不嚴格分權的政治制度,中央一級紀委在紀委制度結構中占據(jù)中心地位;再者,反腐工作的材料較為復雜,既有工作報告,也有領導人的重要講話、相關的“大事記”等材料。與其他材料相比,中紀委工作報告其起草過程必須經過多次推敲,字斟句酌,用語考究,每一處詞語的變化都能夠反映黨廉政治理思路的轉變。因此,我國的反腐結構決定必須選取中央紀委的相關材料,而由于紀委工作報告的權威性和嚴謹性,選取這些報告無疑是最合理的。另外,并不是每篇報告都只涉及到反腐的內容,在改革開放初期,維護黨的政治紀律也是各級紀委的工作任務。因此,筆者對一些文本做了必要的刪減,僅保留和反腐工作相關的文本。最終選取的材料具體如下表(表1):
二、反腐思路的演進路徑
通過軟件分析,筆者將各文件出現(xiàn)頻次在前50位的詞語(含并列第50位的詞語)按頻次降序整理如下表(表2),
根據(jù)這種話語變化,按時間順序將我國反腐思路變遷過程歸為三個階段:“類革命型”(1978-1987)、“過渡型”(1987-2002)、“體系型”(2002至今)?,F(xiàn)具體論述如下:
(一)“類革命型反腐思路”(1978-1987)
1978-1987期間的反腐思路為“類革命型反腐思路”,即將腐敗歸為階級斗爭和干部革命性的削弱,通過內部行政整頓、革命教育的方式實現(xiàn)組織凈化和革命色彩的重塑以治理腐敗。但由于黨此時已經糾正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文革路線并開始實現(xiàn)由革命黨到執(zhí)政黨的轉變,因此,這一時期的反腐思路只能與革命型近似。為便于分析,筆者應用Netdraw軟件繪制中紀委在十二大工作報告的語義網絡分析圖(圖1),該圖基于語義矩陣列舉了相關文件的詞語關系,靠近中心的密集詞匯為文獻的核心詞,外圍詞匯為與核心詞相關聯(lián)的其他重要詞匯,如下所示:
圖1表2顯示中紀委在十二大工作報告中“腐蝕”、“犯罪”、“教育”、“歷史”、“報告”、“資本主義”、“整頓”、“革命”是能夠反映該時期特征的高頻詞。圖1中,并沒有近年來頻現(xiàn)于中央報告的“腐敗”、“監(jiān)督”、“制度”等詞,而是在左下角出現(xiàn)了“腐蝕”一詞,左側出現(xiàn)“犯罪”一詞,在網絡外圍,分布代表反腐措施的詞匯,如“教育”、“戰(zhàn)斗力”、“請示”等。從表2和圖1可以得出以下三點結論:其一,黨對腐敗認識具有革命色彩。報告沒有出現(xiàn)“腐敗”一詞,而是表述為“腐蝕”、“犯罪”等詞語。在反腐文件中,黨將腐敗歸根于階級矛盾的存在、資本主義思想的侵蝕和革命戰(zhàn)斗精神的喪失。其二,治理工具有革命特征。黨對腐敗的治理采用“組織整頓”乃至整黨的方式,以保證組織的“戰(zhàn)斗力”和“革命性”。在具體形式上,行政命令式的反腐和思想上的拒腐防變是主要措施。其三,文本中,“武力”、“暴力”、“群眾運動”等并沒有被強調,報告中也明確強調要反思“四人幫”以及“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路線。因此,這一時期的反腐雖依然有革命色彩,但和改革開放前的反腐思路已有很大區(qū)別,只有一定的類似性。
(二)“過渡型反腐思路”(1987-2002)
1987年至2002年期間,我國的反腐思路從舊有的“類革命型”向“體系型”過渡,舊有特征和嶄新特征交彌出現(xiàn),因此,這一時期為“過渡型反腐思路”。筆者采用Netdraw軟件繪制了中紀委在黨的十五大工作報告的語義網絡,如圖3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重點詞為“廉政”、“腐敗”、“反腐敗”、“監(jiān)督”、“教育”、“制度”、“體制”、“民主”、“廉潔自律”等。就詞頻來看,“監(jiān)督”、“教育”是排位類似詞語,處于相對靠前位置,“制度”、“體制”等詞雖然是前50位的高頻詞語,但是沒有被著重強調。圖3反映出“廉政”、“腐敗”、“反腐敗”居于網絡中心,十二大的關鍵詞如“腐蝕”等詞語沒有出現(xiàn)。在靠近中心的區(qū)域,“監(jiān)督”、“教育”分布于左側和上方,在網絡外圍,“法規(guī)”、“體制”、“管理”等詞都有分布。
就此來看,這一時期的反腐思路呈現(xiàn)出過渡型。其一,現(xiàn)代政府建設的思維不斷凸顯。黨對腐敗的認識逐漸深入,不局限于“腐蝕”、“犯罪”,不僅明確了“腐敗”和“反腐敗”,更是提出“廉政建設”等新概念,反映了黨對反腐工作認識的深化。此外,黨強調通過監(jiān)督和制度建設治理腐敗的思路,體現(xiàn)為“監(jiān)督”、“制度”、“機制”等詞語頻現(xiàn)。據(jù)統(tǒng)計,我國在1991年至2000年期間制定的廉政規(guī)則就達到217條。[4]其二,舊有思維出現(xiàn)路徑依賴。黨將腐敗的根源總結道“從根本上講,領導干部的這些問題……是放棄世界觀改造和黨性修養(yǎng)的結果?!盵5]在這種判斷下,權力監(jiān)督并沒有成為廉政工作的絕對中心,從圖3中可以看出,相關詞語如“監(jiān)督”處于半邊緣位置,“體制”、“制度”等詞在文本中并不居前?!敖逃倍啻伪粡娬{,黨還直接提出了“廉潔自律”(表2)。這直接說明了黨對思想改造的重視。實踐中,為了加強世界觀改造,該時期我國重點開展了“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三講”教育活動,這成為了這一時期主要的反腐措施之一??偟膩砜?,黨在這一階段對腐敗的認識不斷深化,在反腐思路上,同時強調監(jiān)督和教育,呈現(xiàn)過渡特征。在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的反腐思路又有了新的發(fā)展。
圖2(三)“體系型反腐思路”(2002年至今)
2002年至今的反腐思路是體系型反腐思路。即通過科學的制度和法律體系配置公共權力,輔之以廉潔教育的反腐思路?,F(xiàn)繪制中紀委在黨的十八大工作報告的語義網絡圖,如圖4。
據(jù)表2,相關的重要詞語有“腐敗”、“反腐敗”、“監(jiān)督”、“制度”、“機制”、“體制”、“教育”、“預防”、“體系”等。圖4顯示“制度”、“機制”、“監(jiān)督”更是成為了頻率極高的詞語,“體系”(左下方)、“預防”(下側居中)也在語義圖出現(xiàn)并靠近中心位置,“教育”(左下方)則被邊緣化。筆者就詞頻和語義網絡認為,2002年至今中央形成了“體系反腐”的思路。這種體系性體現(xiàn)在以下三點:第一,推行體系化的過程控制方略。“預防”、“懲治”成為了前50位的高頻詞,中央明確指出治理腐敗要“懲治和預防一起抓”,在腐敗的過程控制中體現(xiàn)出體系性特征。第二,廉政教育和外部監(jiān)督并舉,且更強調外部監(jiān)督。雖然中央在這一時期同時強調廉政文化培育和加強監(jiān)督,在語義網絡圖(圖4)中,“監(jiān)督”和“教育”都有出現(xiàn),但“監(jiān)督”相對于“教育”處于絕對的中心地位。中紀委在十八大的工作報告中也將強化對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視作有效預防腐敗的關鍵。同時,黨和國家也不斷強調培育廉政文化對治理腐敗的重要意義。以此觀之,中共同時重視外在監(jiān)督和內在道德的培育,且更強調監(jiān)督的重要性,這體現(xiàn)出對腐敗的體系化治理。第三,著力打造科學的制度體系。體系化的制度將公共權力限制在封閉的制度環(huán)中,以規(guī)訓權力和治理腐敗。在表3、圖4中,“制度”和“體系”成為了關鍵詞,兩詞通過圖4中具體的“連接線”聯(lián)系起來。十八大上,黨明確提出要“不斷完善內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體系?!贝蛟熘贫润w系是近年來我國反腐的著力點。
圖3綜上所述,我國反腐思路在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路徑為“類革命型反腐”(1978-1987)——“過渡型反腐”(1987-2002)——“體系型反腐”(2002至今)。以上論述主要基于描述層面。那么,如何對這種反腐思路的變化過程進行更深一步的把握和解釋,換言之,我國反腐思路變化的具體線索是什么?這種線索是如何反映在相關文件的話語變化之中?
三、反腐思路變化路徑的線索
通過表2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偏好的反腐手段有以下三種:革命斗爭、外部監(jiān)督、廉政教育。這三種方式分別反映了黨的三種基本思路:通過階級斗爭和組織整頓治理腐敗、通過權力監(jiān)督遏制腐敗、通過培育“官德”防止思想蛻化。筆者用“階級”、“監(jiān)督”、“教育”三種詞語的頻率在中紀委歷次工作報告中的代際變化來考察不同時期我國反腐思路的變化線索。由于每項文本長度不同,這種線索須從上述三個詞語的頻率占相應文本總詞數(shù)的比重變化中體現(xiàn)出來。現(xiàn)繪制下表(表3),括號外的數(shù)據(jù)表示該詞語的頻率,括號內表示該詞語頻率占文獻總詞數(shù)的比重。
表3
監(jiān)督階級教育十二大1(0.0002)5(0.0013)9(0.0022)十三大17(0.0029)3(0.0005)16(0.0027)十四大21(0.0035)1(0.0002)18(0.003)十五大27(0.0042)5(0.0008)21(0.0032)十六大39(0.005)0(0)26(0.0033)十七大52(0.0077)0(0)23(0.0034)十八大74(0.01)0(0)30(0.0041)根據(jù)表3的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三個詞語頻率占文獻總詞數(shù)比重變化的折線圖(圖4)如下:
圖4可以從圖中看出,在“類革命型反腐”階段(1978-1987),中央強調通過階級斗爭和道德教育反腐,在過渡時期(1987-2002),中央重視權力監(jiān)督和道德教育的作用,弱化了階級斗爭的思路,而在“體系型反腐”階段,中央最青睞權力監(jiān)督的反腐思路,并輔之以廉潔教育,階級斗爭在工作報告中并未出現(xiàn)。就詞語個體來看,“階級”的對應折線呈持續(xù)下降趨勢,“監(jiān)督”的詞頻則不斷上升,到“體系型反腐”階段后(2002年后),該折線更呈現(xiàn)陡然上升趨勢?!敖逃币辉~則不斷緩慢上升,說明廉政教育在各個階段都被強調。這種詞頻變化體現(xiàn)出我國反腐思路變化的兩條線索。
(一)從非常態(tài)性到常態(tài)性
如圖4,“階級”和“監(jiān)督”兩詞對應的折線有著截然不同的走勢。此外,就廉政教育的內容來看,改革開放初期更強調對干部革命精神的重塑,而當今我國的廉政教育主要著眼于法治、官德教育等??偟膩砜?,“階級”一詞的出現(xiàn)和革命教育的強調意味著對于階級斗爭的重視。這種治理方式具有猛烈、短暫、沖破既有秩序的特征,屬于非常態(tài)化的反腐思路。而權力監(jiān)督則意味著在不破壞政府運行過程的前提下,對官員實行外部行政控制,使官員行為在合法范圍之內,屬于常態(tài)化的治理方式。因此,我國反腐思路的變化可以被概括成從非常態(tài)治理方式到常態(tài)治理方式的轉型過程。
(二)從自律性反腐到監(jiān)督性反腐
另一條反腐思路變遷的線索是從自律性反腐向監(jiān)督性反腐的轉變。從“教育”、“監(jiān)督”兩詞的頻率變化折線(圖4)可以看出,監(jiān)督相對于廉政教育越來越在反腐工作部署中占據(jù)優(yōu)勢,近年來更是凸顯“壓倒性”地位。這表明中央在政策工具選擇時,更偏好于外部監(jiān)督,廉政教育雖依然被不斷強調,但越來越處于從屬性地位。從兩個詞語頻率的變化可以看出,我國的反腐不斷強調外在監(jiān)督的思路,培育廉政文化等“軟制度”建設思路處于輔助地位。
四、總結與思考
筆者以中紀委在歷次黨代會工作報告為文本材料,通過詞頻分析、語義網絡分析、人工解讀等方式進行了話語分析,并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反腐思路的演進路徑描述為“革命型”(1978-1987)——“過渡型”(1987-2002)——“體系型”(2002至今)。這一方面反映了從非常態(tài)性的廉政治理向常態(tài)性廉政治理轉變,另一方面反映出從重視道德自律向更加依靠權力監(jiān)督轉變。
體系型反腐是國際通行的治本之策。當今,中央遵循“體系型”的反腐思路,正在加快締造中國特色的廉政治理體系。一方面我國已經初步建成了中國特色的廉政治理結構,紀律檢查、人大監(jiān)督、審計核查、司法介入、公民檢舉、輿論監(jiān)督、廉政教育等方面的具體機制已經初步形成,但另一方面,在實踐中卻不得不依賴自上而下的高壓反腐,廉政體系的實效并未達到預期。制度執(zhí)行力不足成為阻礙我國反腐真正走向治本的一個難題。而要加強廉政制度執(zhí)行力,需要做到以下四個方面。第一,繼續(xù)保持高壓態(tài)勢。制度執(zhí)行力的第一要素就是堅定的主體。中紀委在既定框架內通過厲行反腐,能夠使制度執(zhí)行成為一種習以為常的作為,優(yōu)化制度執(zhí)行的政治生態(tài)。第二,嚴格落實責任制。建立廉政工作的責任制,通過落實官員責任并納入績效考評的方式,將制度執(zhí)行和官員理性掛鉤,以此激勵官員主動執(zhí)行廉政制度。第三,培育反腐文化?!巴椒ú蛔阋宰孕小保仨氝M一步普及和強化廉政教育,使官場形成依法行政,按制度辦事的文化氛圍。第四,加強公民監(jiān)督。公民能夠自覺表達利益訴求,要進一步疏通公民參與渠道,完善舉報回饋機制,實現(xiàn)權利救濟,以此為制度的執(zhí)行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參考文獻:
[1]胡楊.論中國特色反腐模式轉型的內在邏輯與發(fā)展路徑[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0(10):184-190.
[2]宋廣奇.當代中國反腐模式轉換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65-143.
[3]王侃.中國共產黨反腐模式的發(fā)展變遷和理論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09(8):2-7.
[4]胡鞍鋼.廉政制度的歷史階段與中國特色國家廉政體系的建構[J].學習月刊,2008(3):19.
[5]陳揮,王關興.中國共產黨反腐倡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90.
責任編輯:鄧衛(wèi)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