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親近性新聞”起源
“親近性新聞”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出于新聞媒介之間的激烈競爭和對傳統(tǒng)新聞報道模式的反思,美國新聞界涌現(xiàn)出許多新的專業(yè)理念,“親近性新聞”就是其中一種,新聞記者在不斷地實踐探索后,開始嘗試這一新興的報道模式。不同于傳統(tǒng)新聞更加注重顯著性和重要性,“親近性新聞”由于選題和制作都更加貼近普通民眾、貼近生活, 其與受眾在地緣、心理和生活經(jīng)歷上有極大的接近性,因而一經(jīng)推出就受到很多人的關注和追捧。70年代末, 一些美國新聞記者報道的反映平民生活的稿件摘取了普利策獎的桂冠, 標志著平民化報道風格受到傳統(tǒng)新聞界的承認,此后,這類報道模式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許多廣播、電視節(jié)目中,甚至報紙頭版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直到1997年,Walt Harrington將10名有著相同寫作風格的記者的代表作品集結成書——《親近性新聞——記錄每日生活的藝術與手法》,至此,“親近性新聞”這一稱謂也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可,①平民化報道風格得以進入學術殿堂。
平民化是“親近性新聞”最顯著的特點,不僅選材上關注容易被忽視的弱勢群體,而且在報道手法上更加注重對細節(jié)及人物內心的描寫刻畫。Walt Harrington在其書中解釋說,“一個小女孩第一次進入教堂,神的力量進入心靈時她的感覺;一位老農在家宅變賣前最后一夜閂上谷倉大門時他的感覺;當一個差生變成了優(yōu)生時老師的感覺;當親手埋葬自己的長子時父親的感覺……”②便是“親近性新聞”所關注的內容。這種平民化報道從普通人的視角出發(fā),關注普通平民的情感命運和需要,能與受眾建立牢固的感情紐帶,使受眾與所報道內容甚至媒體產生強烈的情感認同。此外,“親近性新聞”通過普通人的故事,給受眾展示生活真實的一面,使其從平凡人的故事中逐漸認識社會的多樣性,這種潤物無聲的報道方式自然更容易為受眾接受,達到良好傳播效果。
二、“親近性新聞”在我國的實踐
我國新聞界對“親近性新聞”的嘗試始于《東方時空》欄目。1993年,陳虻參與創(chuàng)辦央視雜志型新聞節(jié)目《東方時空》,后受邀出任子欄目《生活空間》總制片,以“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為出發(fā)點,推出特色專題《老百姓》,首次將鏡頭對準學生、農民工、家庭婦女、城市漂泊者、下崗工人等普通人,講述這些“小人物”的故事。這一欄目堅持“以人為本和關注細節(jié)”的記錄片理念,改變了百姓對電視的固有觀念,甚至創(chuàng)造了政府、民間和專家等各方都滿意的罕見現(xiàn)象,“以人為本和關注細節(jié)”的記錄片理念也被收錄在傳媒大學的教科書中,以此培養(yǎng)后來的大批紀錄片人。近年來,國家持續(xù)關注民生問題, 新聞戰(zhàn)線積極組織開展“走轉改”活動,強調講好中國故事,這都為親近性新聞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廣闊空間。在這一趨勢下,“大事、小事、身邊事、難辦事,有事請說話”③似乎成了新聞節(jié)目的主流口號,一時間,許多“親近性新聞”電視節(jié)目大量涌現(xiàn)出來,如江蘇衛(wèi)視《南京零距離》、北京衛(wèi)視《第七日》、山東衛(wèi)視《生活幫》、湖南衛(wèi)視《鄉(xiāng)村發(fā)現(xiàn)》《尋情記》、廣西電視臺《第一書記》以及江西衛(wèi)視《金牌調解》等,這些欄目立足身邊普通人,著眼于百姓生活中的難事、煩心事,以其特有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受到觀眾的喜愛。
中央電視臺于2011年開辦“走基層”欄目也是一個“親近性新聞”的優(yōu)秀范例。其在開欄語中寫道:編輯記者深入廠礦社區(qū)、田間地頭“蹲點”采訪,他們“走下去”“沉下來”,用心靈傾聽百姓心聲、用雙腳展開田野調查、用鏡頭捕捉時代變遷……為觀眾奉獻接著基層“地氣”的、帶著記者情感體溫的新聞報道。④這正是對“親近性新聞”的真實寫照。中央電視臺在4個頻道開設“蹲點日記”“勞動者之歌”“百姓心聲”“邊疆行”等9個板塊,在春節(jié)期間還開設“新春走基層”特別節(jié)目。自欄目開播以來,各行各業(yè)以往不被關注的小人物的故事被搬上央視的大舞臺,被全國人民所認識,這其中包括對留守兒童、清潔工、護士、公交司機、大學生村官等群體的關注,包括對春節(jié)濃濃鄉(xiāng)情、親情的關注等。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各個新聞媒體,尤其是中央電視臺加大了對春運這一事件的關注力度,節(jié)目攝制組親自登上春運列車,深入到返鄉(xiāng)的浩蕩大軍之中進行體驗采訪,這種真正沉下來、走進去的方式,能讓每個受眾對春運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些看似微小的選題,卻與我們每個人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牽動著每個受眾的心,從故事主人公身上也總能看到自己或者熟悉的人的影子,通過對這些普通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的描述,讓我們得以觸動和啟發(fā)。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如今的新聞媒體上因為“親近性新聞”的運用,而有了越來越多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故事。
三、結語
“親近性新聞”作為一種較新的新聞模式,以其獨特魅力贏得了觀眾,贏得了市場,成為當今新聞傳播的一股新潮流,然而,對這種新型報道方式的使用依然應該用一種審慎的態(tài)度。“親近性新聞”欄目由于立足民生,著眼受眾,其所關注的事件大多比較瑣碎,尤其是現(xiàn)在很多情感類節(jié)目多是家長里短、婆媳矛盾之類的瑣事,加之同質化節(jié)目日趨增多,長此以往,定會引起受眾的反感,對欄目的發(fā)展起到負面作用。更有甚者,有的節(jié)目為了播出效果故意制造人物沖突、人為設定事件劇情,看似是關注民生,實則只為了博得好的收視。其次,大眾媒介作為一種國家稀有資源,它有其應負的歷史使命,即拉斯韋爾提出的環(huán)境監(jiān)視功能、社會協(xié)調功能、社會遺產傳承功能三大功能。“親近性新聞”的濫用充其量只能起到環(huán)境監(jiān)視功能和社會協(xié)調的功能,無益于社會遺產的傳承。這對媒介資源來說是一種浪費,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得不到應有的傳承和發(fā)揚,這于我們更是一件可惜又可悲的事情。
所以,在新聞實踐中運用“親近性新聞”關注民生的同時,還應該通過合理的議程設置和系列報道等手段來深化報道主題,提煉出小問題背后的大原因,本著耐心和負責的精神持續(xù)關注,將這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展現(xiàn)在公眾面前,以實現(xiàn)問題的最終解決。只有這樣,“親近性新聞”才更有價值,更有生命力。
注釋:
① 吳飛、盧艷. “親近性新聞”:公民化轉型中的新聞理論與實踐[J]. 新聞記者,2007(11)52-55
② Walt Harrington. Intimate Journalism——The Art and Craft of Reporting Everyday life[M], SAGE Publication,1997
③ 商航、趙亞白. 也說“親近性新聞”[J]. 青年記者,2010(11)22
④ http://news.cntv.cn/sp-
ecial/ysjzzjc/shouye/ 央視網(wǎng)走基層.聽民聲專題
參考文獻:
[1]蔣榮耀.美國新聞報道的平民化趨勢——對親近性新聞的解讀[J].國際新聞界,2001
(1):65-68
[2]梅珍.微時代背景下“親近性新聞”探析[J].青年記者,2014(29):45
[3]彭巍然.試論電視新聞親近性的打造[J]. 新聞通訊,2002(2):43-44
[4]郭琦.新聞工作者應更多聚焦社會弱勢群體——從農民工春節(jié)返鄉(xiāng)題材談起[J]. 新聞采編,201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