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系到國家和民族未來的發(fā)展,關系到培養(yǎng)什么樣的接班人。因此黨和政府一貫非常重視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從而保證了當代大學生道德素質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然而,由于不能適應國際、國內和校園環(huán)境的變化,部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也出現(xiàn)了令人堪憂的滑坡。本文重點闡述了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現(xiàn)狀,著力分析了導致大學生思想道德出現(xiàn)某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6)09-0077-04
21世紀的今天,世界各國雖然已步出了冷戰(zhàn)的陰云,但地區(qū)熱點依然頻現(xiàn),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綜合國力的競爭十分激烈。2013年10月21日,習近平同志在北京舉行的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人才競爭已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誰能培養(yǎng)和吸引更多優(yōu)秀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占優(yōu)勢。那么究竟什么樣的人可以稱之為人才呢?現(xiàn)代人才學認為,人才在本質上應該是德才兼?zhèn)涞模瑩Q言之,所謂“人才”都需要具備兩個最基本的特征,即人民性與創(chuàng)造性。人民性是人才在道德層面和社會層面的最高表現(xiàn),而創(chuàng)造性則是人才在智力高低和能力大小方面的最高表現(xiàn)。因此“德”是人才概念的基礎與核心,一個人如果缺乏高尚的道德情操作為指引,即使其在某些專業(yè)和領域取得了一定成績,他也不會成為社會和人民所需要的“人才”,甚至有可能墮落為一個“歪才”,會因其更高的智力和才氣對社會造成更大的危害。所以,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容忽視。
一、大學生思想道德現(xiàn)狀
當代大學生是改革開放后出生、成長的,他們中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絕大多數(shù)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愛國情,他們關心國內外形勢的發(fā)展,擁護黨的領導,愿意接受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道德觀。大學生們的總體道德水平在整個社會范圍內處于較高層面,他們的道德水準基本上與所接受的教育水平相吻合。但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在一些高校也的確出現(xiàn)了部分大學生意志力薄弱、理想層次不高、道德水平降低等令人擔憂的消極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審美觀的異化
一個人的大學時代是精力最旺盛、情感最豐富的時期,大學生對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充滿了向往,但同時他們的社會閱歷和人生經歷較淺,鑒別能力不足。在生活節(jié)奏日趨加快的當今社會中,審美情趣一味朝著“娛樂化”方向發(fā)展,越是“俗”的東西越能得到某些人的青睞,造成了所謂的網絡紅人“芙蓉姐姐”、“犀利哥”等的走紅現(xiàn)象。低俗化的娛樂取向對一些大學生產生了消極負面的影響,知性美感反被視為另類,娛樂功能卻能大行其道。部分學生只渴望感官上的放松,精神和心靈上卻愈發(fā)貧瘠,導致了部分大學生逐步喪失了對精神感召的渴望,而僅僅迷戀于外在的感官刺激,用快感取代了理性。一些大學生的審美情趣變得低俗,經典嚴肅的文藝作品讓位于網絡小說和肥皂劇,他們不再崇尚含蓄質樸,而是獨尊享樂主義、物質主義。一些大學生以著裝奇異、行為怪誕為美,認為越是另類就越能提升自己的品位,其審美觀已經錯位,走向了庸俗化甚至惡俗化,這也導致了他們審美能力下降,自我評價功能喪失,極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支配和利用。
(二)理想定位的失準
理想定位的偏差在大學低年級與高年級中都現(xiàn)實存在,但表現(xiàn)又各不相同。一些低年級的學生在考取大學后,認為達到了人生的頂點,失去了繼續(xù)奮斗的動力。在高校寬松的管理環(huán)境下,失去崇高理想追求的他們感到空虛和迷茫,有的甚至以游戲和戀愛來填補空虛的心靈。而高年級的學生雖然由于即將走上社會,走上工作崗位,有了自己明確的奮斗目標,但這些目標卻集中體現(xiàn)在追求個人經濟利益方面。據統(tǒng)計大學生在回答“選擇工作考慮的首要因素”時,把經濟收入放在第一位的占很大比例,近年來東北地區(qū)的“孔雀東南飛”現(xiàn)象就是這一問題的集中表現(xiàn)。
(三)社會責任感缺失
社會責任感是人們對社會責任的一種強烈的自覺意識與崇高的意志、態(tài)度,是與人的理想、志向與價值觀高度統(tǒng)一的,是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一種巨大的驅動力。在當今社會的“花花世界”中,一些大學生認為考上大學已經到達了人生奮斗的光輝頂點,該是徹底放松的時候了,甚至個別學生家長也抱有同樣的想法。在這種思想主導下,他們只貪圖感官的享樂,認為大學的學習不過是六十分萬歲,只要應付過去就可以了,他們本末倒置,為了娛樂而娛樂,課堂上的遲到、早退、曠課成了家常便飯,學習反倒成為了他們的負擔,他們忘記了自己的社會角色,也不去思考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和民生問題,丟棄了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丟棄了兒時的理想,失去了人生前進的動力,淡化了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價值觀的偏離
1.享樂主義抬頭。當代大學生中獨生子女的比例很高,他們從小就過慣了安逸的生活,已經習慣于享受父母們提供的物質生活條件。大學生的享樂主義思想與個人本位主義思想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個人本位主義就是利己主義,“唯我獨尊”受到青少年的熱烈推崇,集體主義價值觀、大局觀念被擱置,甚至被丟棄。部分青少年做事只會從自身利益出發(fā),很少考慮他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強調個性自由和個人權利,忽視紀律、責任和義務。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一些學生迷信金錢萬能,把追求金錢視為人生的第一要義,把金錢的多少作為衡量價值大小的尺度,在價值取向上注重功利性和實用性。表現(xiàn)在生活消費方面,一些大學生盲目跟風擺闊,講求高消費,甚至借債消費,同學之間競相攀比,這種享樂主義思想甚至成了一些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
2.功利主義凸現(xiàn)。在商品經濟的社會,利益和金錢成了一些人做事的“指南針”,一些大學生直言不諱自己的人生追求就是賺錢,就業(yè)時考慮的首要因素也是薪酬,甚至個別學生已經開始把金錢關系引入純潔的同學關系和師生關系中?,F(xiàn)在一些高校的學生把自己的導師稱為“老板”;一些學生為了入黨、為了學分、獎學金而去與老師拉關系、走后門;為了賺錢寧可曠課、休學甚至退學;為了日后的高薪工作,放松專業(yè)學習,加入“考證一族”。誠然,金錢在一定程度上是個人價值和貢獻物化的最簡單、最直觀的標準,這本無可厚非,關鍵是對金錢的認識和使用,金錢只是價值衡量的一個標準,不是主要的更不是唯一的標準。如果一個人把獲取金錢作為人生的唯一目標,難免會失去理智,甚至走上犯罪的不歸路。
二、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國際環(huán)境
和平與發(fā)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世界正朝著政治多極化和經濟一體化的方向邁進。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蘇東劇變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造成了極大沖擊,少數(sh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會保持相對于社會主義國家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由此帶來的工資收入和福利水平也會在一定時期內優(yōu)于社會主義國家,這無疑會使一些理想信念不堅定的大學生陷入困惑,甚至動搖了社會主義理想。同時由于中國改革開放后的強勢崛起,尤其是在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后,西方國家更把中國當成潛在的威脅力量和競爭對手進行遏制與打壓,進一步加強了對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滲透,高校和大學生歷來是它們爭奪的重要陣地和對象,它們通過各種渠道,加緊西方腐朽思想文化在校園的傳播,導致了一些大學生理想信念上的偏差。
(二)國內環(huán)境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我國當前正處于深刻的社會轉型期,人們的價值觀念趨向于多元化,多元化的利益主體之間的沖突矛盾必然增多,人們的價值取向開始由高度政治化、道德化轉向為以經濟為基礎的功利化、實用化。由于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收入差距被逐步拉開,國民心態(tài)普遍浮躁,富人們的炫富心態(tài)與普通民眾的不安全感和失落感并存。體現(xiàn)在文化領域中,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逐步被邊緣化,大眾文化開始大行其道。在市場經濟和商業(yè)利益的驅使下,大眾文化難免沾染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加之社會上的腐敗現(xiàn)象和不正之風,對于正處于人生觀形成階段的大學生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
(三)校園環(huán)境
在道德教育方面,我國現(xiàn)行的道德教育體系也長期存在著“頭重腳輕”的現(xiàn)象。在小學階段我們教育小學生要為了共產主義事業(yè)而奮斗;在中學階段我們強調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在大學階段我們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卻降格為個人道德行為教育,比如“愛護公物”、“愛惜糧食”、“不在課上接聽手機”等。這充分反映了正是由于我們在道德教育的目標設定、內容選擇和方法實踐方面所存在的問題——道德教育體系的倒置,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大學生在道德水準與知識水平的反比例逆生長,為其在道德上的知行分離埋下了隱患。
三、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對策
(一)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
思政課泛指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是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有效的思政課教育能夠使大學生樹立正確政治觀和愛國主義情感,進而樹立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但傳統(tǒng)的思政課無論教材體系還是授課方法都無法滿足“90后”大學生求新求變的新趨勢,在很多學生眼中思政課等同于”填鴨式”的理論灌輸,點名制和課前收繳手機的做法也是事倍功半,課堂上日益增多的“低頭族”讓許多老師發(fā)出了“這是一個與學生爭奪手機的時代”的慨嘆,如何提高“到課率”和“抬頭率”成為每個思政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課題。從大禹治水的故事我們不難得出“疏導”的重要性,因此提高思政課教師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育的水平,開發(fā)應用于手機端的智慧教學軟件平臺,利用手機實現(xiàn)師生在線實時互動交流,利用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實現(xiàn)課堂教學在線實時互動交流,以及班級管理、評價考核、大數(shù)據分析,教學過程檢測等功能,已經成為思政課創(chuàng)新和進一步發(fā)展方向。同時,思政課的教育也可以利用網絡優(yōu)勢從課堂不斷向課下拓展,課堂的教學時間畢竟有限,教師們很難把握每個學生的思想脈搏,而此時網絡的優(yōu)勢就凸顯出來。多元化的即時通訊工具微博、微信、QQ等在學生中間有廣泛的市場,智能手機和電腦的普及使得教師在課下關注學生思想動態(tài)、及時進行教育疏導成為可能。只有通過對教學理念與技術的創(chuàng)新,才能解決思政課“實體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與困惑,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熱情,促使其有效學習行為得以發(fā)生、發(fā)展。
(二)提升思政課教師素質
高校主要依靠思政課教師進行學生的道德教育,教師是教育的主導力量。只有教師本身的理想信念堅定,品德高尚,才能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人才。思政課與專業(yè)課教師不同,他們面對的是整個學校的學生群體,他們的一言一行不僅代表著個人師德,同時也代表了黨和政府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因此,各院校領導應充分重視思政課教師的培養(yǎng)工作,逐步加大思政課建設的經費扶持,努力提高思政課教師的待遇水平,確保思政課建設專職人員待遇不低于專業(yè)教師待遇,堅決杜絕思政課被邊緣化、思政課教師地位尷尬的現(xiàn)象產生。“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合格人才,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盵1]所以思政課教師,除了講政治,還必須把以德育人放在第一位,并體現(xiàn)在教學的全過程中。教育心理學認為榜樣形象能對學生的行為產生啟動、控制、調節(jié)、矯正的作用。思想課教師要做大學生的榜樣,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對周圍學生產生暈輪效應,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同時應該注意的是現(xiàn)代大學生思維活躍,興趣廣泛,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除了扎實地掌握本專業(yè)系統(tǒng)知識外,還應通過學習進修、會議培訓、社會考察等形式著力提升自己的綜合知識水平,努力尋找學生關注的興趣點,這樣才能因勢利導地讓教材中的知識走進學生的頭腦。
(三)完善高校德育環(huán)境
高校提供給學生的一切教育資源、環(huán)境影響都應當承擔起對生命負責的道德義務和責任,高校是“讓教育成為道德事業(yè)”的法定機構。高校有責任在關懷學生個體道德自由成長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追求卓越的、優(yōu)秀的、美善的學習和生活品質,并將這種品質引向社會倫理價值。高校對每個學生發(fā)展權利的平等的尊重和保護是管理者和全體教師的共同責任,僅僅依靠思政課教師的努力是杯水車薪的,因為道德水平的提升不是一張卷紙能充分反映出來的,這就要求學生處、團委、宣傳部、就業(yè)輔導中心等高校相關部門的教師與思政課教師實現(xiàn)有效溝通和協(xié)作,讓整個校園都成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大課堂,通過熱情耐心的服務,讓大學生真正把校園當作家園。
同時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容忽視。目前在我國一般大學中依然缺乏相應系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盡快建立起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及時把握大學生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大力開展心理普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對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要進行有效疏導和監(jiān)控,防患未然。只有保障學生健康發(fā)展的自由和權利,高校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的搖籃,學生個體和群體的精神生活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四)加強高校與家庭、社會的聯(lián)動
當代大學生德育工作改革的最迫切的問題就是如何協(xié)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關系。“不要把教育的權利交給一個單獨的、垂直的、有等級的機構使這種機構成為一個獨特團體。相反,所有的集體、協(xié)會、工聯(lián)、地方團體和中間組織都必須共同承擔教育的責任?!盵2]因此保持高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渠道暢通就顯得十分必要,在現(xiàn)實工作中,不僅要通過社會實踐的方式讓學生走出去,同時應該把有社會影響力的學者、精英、勞模、黨政干部請進來,通過報告、座談等形式,讓學生更加明確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模式。此外還應該注意到,大學不同于中小學,由于生源來自各地,長久以來教師鮮有面對家長的機會。
現(xiàn)代化通訊工具的普及彌補了這一短板,教師對于學生可能或業(yè)已出現(xiàn)的道德品質問題,可以通過有效及時地與家長溝通,形成合力,共同幫扶,使每一位學子都能端正學習的態(tài)度,明確學習的目的,真正成長為德才兼?zhèn)涞慕影嗳恕?/p>
參考文獻:
[1]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C].鄧小平文選(第二卷)[A].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2]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02.
責任編輯 杜福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