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冰
準備活動做得是否到位,對上完整堂體育課的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節(jié)體育課的最開始部分。準備活動是夠合理充分,可以直接關系到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體育與健康中準備活動決不是可有可無、可長可短的,它在避免運動損傷,保證課的目標順利完成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究、完善、使之朝著科學化、現(xiàn)代化的方向健康發(fā)展。
一、準備活動的目的
物體從靜止狀態(tài)到運動狀態(tài)都需要經(jīng)過一個過渡性的準備過程。人體從相對靜止狀態(tài)到投入到激烈的運動狀態(tài)也是一樣,通過有效的準備活動能夠克服機體的惰性,使機體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可以做好充分的準備。
1.生理作用。
在體育課開始階段,學生身體都處于相對安靜的狀態(tài),如果一開始就投入到激烈的體育運動時就會出現(xiàn)身體感到不適應的現(xiàn)象,不能夠發(fā)揮正常機體水平,甚至會出現(xiàn)運動損傷情況。做準備活動能夠克服內臟器官的生理惰性,提高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興奮性,使身體的關節(jié)、韌帶以及各個肌肉群得到充分的熱身,減少肌肉粘滯性并提高肌肉的機械工作效率,進而可以促使各器官迅速地進入最佳的工作狀態(tài),降低發(fā)生運動損傷的現(xiàn)象。預防肌肉、韌帶和關節(jié)的損傷,大大提高了機體的運動能力。
2.心理作用。
通過有效的熱身準備活動,能夠合理的利用有意注意規(guī)律和無意注意規(guī)律來控制學生的注意力,克服學生的心理障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在完成較難技術動作時能給自己一個很好的心里安慰,覺得自己很有把握完成技術動作。準備活動可以使身體的體溫升高,促使細胞的代謝過程以較高的速度進行,在較高的體溫中,神經(jīng)傳導活動會更迅速讓學生對即將進行的比賽或者練習內容產(chǎn)生一種躍躍欲試的情感感覺,從而增加了進行體育活動的欲望動機。
二、準備活動的時間和強度
我們知道各器官的機能都有它的生理惰性,肌肉的惰性最小,從安靜到發(fā)揮最大能力只需二、三十秒;心和肺惰性最大,需要二、三分鐘才能發(fā)揮較大能力。準備活動對機體的能量有一定的消耗。準備活動的適當休息,可以使物質重新再合成,使機體活動的能力得到提高。這樣,投入正式運動時,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正常的機體運動水平。在準備活動與正式活動之間的休息時間間隔以二到三分鐘為宜。
1.準備活動的時間。
時間是決定運動負荷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時間為40分鐘的一節(jié)體育課,準備活動的時間安排在10—12分鐘之間,常規(guī)練習時間為2分鐘左右、一般性準備活動時間為6分鐘左右和專門性準備時間為4左右。準備活動時間的多少需要根據(jù)季節(jié)、溫度以及學生自身身體狀況等各個方面的因素而決定的。在室外溫度比較低的時候,需要適量增加一些準備活動的時間;專門性準備活動的時間需要根據(jù)所學的技術動作的難易程度而調整變化。
2.準備活動的強度。
準備活動運動量的大小,取決于基本部分內容的強度和性質。同時,和人體機能狀態(tài)以及對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適應能力程度。以小學為例,在一節(jié)體育課中,準備活動的強度通常以活動后脈搏增到125次/分鐘左右為宜,起到全身預熱,微微出汗為準。準備活動強度的安排,不能隨意,也不能呆板,必須根據(jù)人體機能活動變化的科學規(guī)律確定負荷量。負荷量過小,起不到準備活動的作用;過大,又會使疲勞太早出現(xiàn),不利于基本部分的學習。例如,時間短,強度大的劇烈項目練習,準備活動強度要相應加大;中長跑項目教學中,準備活動時間可進行15分鐘左右,達到參加活動的肌肉溫度提高到事宜高度、內臟器官動員到較高的機能水平為準。值得特別重視的是準備活動的內容安排,也同正式訓練的原則一樣,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小幅度到大幅度。
三、準備活動的內容和形式
在選擇準備活動時還應該考慮到準備活動的內容和活動方式,應該力求準備活動的多樣性、全面性、創(chuàng)造性和新穎性。在熱身活動中還可以穿插一些競技性、知識性、趣味性強的游戲練習,促使學生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不斷得到新的刺激,能夠讓學生產(chǎn)生適宜的興奮性和愉快的情感體驗,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例如,在立定跳遠教學中,讓學生模仿“兔子跳”或者“青蛙跳荷葉”等游戲,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在快速跑教學中,以“叫號賽跑”或“追逐跑”等游戲,不但可以訓練學生的反應能力,而且還可以訓練學生在途中跑中增強沖刺跑能力。這樣可以很好的改善課堂上的氣氛,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歡快、愉悅的氣氛中使身體的各個關節(jié)、器官和肌肉群等進入到運動的狀態(tài),達到熱身的目的。同時還有利于學生培養(yǎng)終身體育意識。
四、準備活動的注意事項
1.準備活動教學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都存在著不同的差異性,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包括在身高、體型、注意力的集中、個性特征等方面的不同。準備活動的內容、組織方式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性別等差異性來選擇,多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游戲等準備活動。小學總共分為低、中、高三個年級段,特別是針對低年級學生認知水平比較低,注意力不夠持久,但模仿性較強等特點。教師就應該安排一些內容相對比較簡單,結合具有趣味性比較強的體育游戲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針對高年級學生準備活動設計上需區(qū)別于中、低年級段。他們具備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學自練能力,個別學生有自己所喜歡的運動項目。因此可多采用他們所喜歡的運動項目,結合到準備活動中。符合青春期初期學生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特點,例如:武術、搏擊操、健身操等。
2.一般性準備活動與專門性準備活動的有機結合。
一般性準備活動練習是為了使學生全身各個主要的肌肉群和韌帶及關節(jié)得到充分的活動。專門性準備活動練習是針對完成基本部分中主要學習內容相關的肌肉群、器官、韌帶及關節(jié)得到充分的活動。在教學設計中應該使二者有機相結合。根據(jù)全面發(fā)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原則和教材內容的需要,合理安排一般性準備活動和專門性準備活動的練習密度比重,以確保體育課教學的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