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
《品德與生活》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德育課程尤其注重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并注重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反映兒童的需要,幫助兒童參與社會,學會做人,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究,熱愛生活,促進兒童思想品德與社會性發(fā)展。學生每天都會無處不在地接觸大量的人和事,因此,德育教學不僅存在于課內,更存在于課外。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意識德育的存在,養(yǎng)成自律的習慣,培養(yǎng)對德育的認識,應是德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通過在日常教學中的探索、尋找,我覺得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一、立足文本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去討論、去交流,給他們提供一個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因此在教學中,孩子們始終能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參加學習活動,愿意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并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互相鼓勵、互相學習,同時,老師適時給予學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導,幫助學生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因而課堂教學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讓學生在溝通、行動中去明悟文本。
作為教師,我認為這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明白幾個道理,而是要讓他們通過學習《品德與生活》課,轉化為孩子們一種內在的社會傾動力,那就是: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情緒,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二、開放課堂
作為低年級的學生,對學校里的一切充滿了新鮮感和好奇心。這時候,老師可以抓住他們的好奇心及時引導學生去認識新的老師、同學……自己應該注意哪些方面?用什么樣的語言?究竟該怎樣交流等等。當熟悉了班級一切事物之后,還可以帶學生參觀校園,認識校園內門牌、標語牌等。學生在這些開放的活動中去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去約束、自律自己。
當然,品德與生活課的產生,確實向老師提出了挑戰(zhàn)。我們要讓它成為成功殿堂的又一途徑,讓它真正成為服務于學生和讓學生喜歡的學科,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學生“動”起來,接受“活”的教育,閃爍“活”的思維。在“動”中去體驗,在“動”中獲得直知,培養(yǎng)能力,養(yǎng)成勇于創(chuàng)新、勇于探索的品質,也讓課堂成為學生發(fā)展個性的舞臺,在學習中掌握知識、體驗快樂、學會做人。
三、走出校門
生活處處皆學問,生活處處看德育。兒童的品德源于他們平時生活中的認識和感悟,他們用自己的眼睛觀察這個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從而內化為內心深處的品質。因此,校內的一切都成了學生的模范,看到好的舉動,無形中就得到好的熏陶,看到不良的舉動,無形中得到了壞的印跡。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分析,學會取舍,學會選擇,讓學生形成基本的做人處事的理念和思考問題的取向。這才是真正的小學德育課程的根本目的所在。
總之,學生每天都會面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各種各樣的事。讓學生真正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將繼續(xù)探索,讓我的學生從我做起,熱愛生活,學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