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林
人的行為在反復運用或有意識地練習中會逐漸被固定下來,變成自動化的形式,這就是所謂的習慣。這種自動化的行為模式會不自覺地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軌道中。因此,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就會讓人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你一輩子。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使他們從小就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的習慣呢?
一、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必須從小抓起,持之以恒
陶行知曾提出,人的性格和習慣多半在六歲之間就應該培養(yǎng)。民間也有俗語稱“三歲定性”,可見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必要在幼兒時期就抓起。培養(yǎng)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一般在3到7歲之間,這個時期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時期,這個時期所形成的一切行為習慣都是非常穩(wěn)定的,甚至會成為影響孩子一生的行為準則,因此,錯過在這一關鍵期對孩子性格的培養(yǎng),就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在3到7歲這個時期的大腦神經(jīng)活動的可塑性比較高,因此特別容易接收外界傳遞過來的刺激。在這一時期加強對孩子行為習慣的教育,就可以先入為主,在孩子的意識中留下良好痕跡。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必須要有長期的培養(yǎng)。然而在培養(yǎng)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根據(jù)孩子的不同特性及成長環(huán)境,在其不同年齡段給予不同的行為標準,制定了明確的分段培養(yǎng)目標和措施,循序漸進地對孩子進行培養(yǎng)。
二、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必須從點滴做起,日積月累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薄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從點滴做起,那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實,日積月累的話,就可小中見大,小事情中體現(xiàn)高品質,小事情中成就大事業(yè)。
孩子的行為習慣應逐步培養(yǎng),從最簡單的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從入學開始就要落實到滴滴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坐、立、行的習慣;養(yǎng)成做好課前準備工作的習慣;養(yǎng)成有禮貌的好習慣;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習慣等等。
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應當作為一項長期的常規(guī)任務來抓。它不僅需要家長和老師的不斷引導教育,也需要孩子自身具備堅持不懈的毅力,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必須多方位,全面發(fā)展
每個人都有多方面的習慣,如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文明習慣、工作習慣、交往習慣、日常行為習慣等等。那么,作為孩子主要應該培養(yǎng)的是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日常行為習慣。
1、生活習慣。生活習慣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想要孩子有好的生活習慣,就應該從小事開始做起。正所謂良好的生活習慣利于身心發(fā)展,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可以讓孩子學會完成自己的事,并且要在當天完成,以此培養(yǎng)其獨立自主的性格。此外,還應引導學生注重儀表衛(wèi)生,例如注重衣著的整潔,頭發(fā)、指甲的整潔,學習用品擺放的整齊等,通過這些日常的小事引導孩子注重儀容儀表衛(wèi)生。而每個人都是生活在集體中的一員,因此,除了引導孩子要保持好個人衛(wèi)生以外,還需要教育孩子愛護班集體的衛(wèi)生,做到積極做值日,不亂扔垃圾。
2、學習習慣。一方面,要引導孩子養(yǎng)成做事要有計劃的習慣。正所謂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在孩子開始學習就需要引導其學會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定期制定目標,給前進的方向豎立一面旗,以便于自己能夠有足夠的動力來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另一方面,要培養(yǎng)孩子認真聽講的習慣。孩子學習的主要時間一般集中課堂上,集中注意力來思考問題是提高學習效率必備條件,因此有效地利用好課堂時間是非常重要的。
做作業(yè)時要做到四點:
①書寫規(guī)范;
②格式正確;
③正確率高;
④先完成作業(yè),再玩耍。朗讀時要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有感情。
3、日常行為習慣。家長和老師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孩子,以身作則。孩子要從小就培養(yǎng)其形成的得體的日常言行舉止。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長輩;友善對待同輩;團結他人。此外,還要引導孩子懂文明,懂禮貌。例如上下樓梯靠右行;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進辦公室要先敲門,得到老師的允許再進去;遵守交通規(guī)則等。只有從日常的小事開始抓起,從點滴小事抓起,才能讓孩子明白“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孩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
四、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學校、家庭必須密切配合
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并不只是教師一個人的事,社會、學校、家庭也是兒童生存、學習、成長的環(huán)境。學校和家長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構筑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在學習,育人的場地是學習,育人的主體是教師,而在家里,育人的場地就是家里,父母就是育人的主體。并且,孩子待在家里的時間相對而言比較長,家庭就是兒童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就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位老師,因此家庭教育對孩子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尤為重要。在同一個生活環(huán)境中,孩子長期面對父母的言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能夠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就要求家長首先要遵守法律法規(guī),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另一方面,學校應該加強與家長之間的相互溝通,以家長會,手機短信,家長培訓班等方式聯(lián)系家長,指導家長共同配合,教育、培養(yǎng)孩子,使得學校和家庭能全面營造出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
五、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必須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孩子都有很強的模仿性,別人的言行對他們有很大的影響。老師、家長都是他們行為知識的傳授者,其表率作用是一種無聲的教育。行動是無聲的語言。教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就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因此要注意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做到有意識地來影響孩子,使他們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蒙教育。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小事情大內(nèi)涵,大道理小行為。只有通過引導學校通過模仿、學習,加強教育、訓練,才能有效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家長、老師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教育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老師、家長必須不失時機正確培養(yǎng),才能使孩子擁有健康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