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仁起
摘 要:目前,我國已經有500多個城市開始了智慧城市建設的試點工作,但智慧城市的發(fā)展水平卻低于預期。拋開時間因素不談,參差不齊的智慧城市生態(tài)現狀依然被擺在了眼前:創(chuàng)新不足、低效率重復建設、數據信息碎片化等。深入了解智慧城市發(fā)展之“痛”,才能足以應對即將到來的信息化建設大潮。
關鍵詞:智慧城市;創(chuàng)新不足;碎片化;信息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6.0010
智慧城市,從理論上講是通過物聯(lián)網將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進行深度、有效地融合,并建立一個可視化的、可測量的、可控制的、可感知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和運行機制。通俗理解,就是建立起一個統(tǒng)一的時空信息控制平臺。但建設中卻需要注意很多實際存在的問題。
1 頂層設計的缺位
一個以城市為單位的項目,毫無疑問,其復雜性、交叉性等難度都是前無古人。簡單點說,交通、教育、環(huán)保、通信、旅游、工商業(yè)活動等維系城市運轉的子系統(tǒng),向來各司其職、各自為政,而智慧城市所要做到的基本,是在子環(huán)節(jié)具象化的智能之外,將這些子系統(tǒng)之間進行打通,實現信息互聯(lián)共享;并在分析的基礎上,更好地預測民眾需求,做出高效決策,提供相應服務。
這樣一個龐大的工程,意味著執(zhí)行之前,必須要有一個高屋建瓴式的頂層設計:智慧城市的具體構想、項目的執(zhí)行和評估標準、子系統(tǒng)的配合執(zhí)行、各環(huán)節(jié)的互聯(lián)互通、交叉信息的處理等——它們才是指導智慧城市落地執(zhí)行的綱領性文件。
而可以注意到,恰恰這樣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風起云涌的智慧城市熱潮中,是缺位的。許多所謂的智慧城市規(guī)劃,是一時的盲目跟風而非深思熟慮的結果。沒有磨刀便開始砍柴,最后的處境就是在建設中不停地發(fā)現問題、處理問題,再發(fā)現問題、再處理問題,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最后導致效率低下,士氣大殺;而一些本可預見的情況依舊不能避免,又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另一方面,由于對智慧城市的認知不夠,使得眾多城市的所謂“智慧”流于各種具體應用,譬如手環(huán)公交卡、微信生活、支付寶錢包。這種單純的硬件投入,使得城市生活的改善僅僅停留于“智能”層面。盡管人們的生活更方便了,但是明明可以進一步的方便——智慧城市的精髓——全面物聯(lián)、充分整合、協(xié)同運作,則無法得到真正的激發(fā)。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打車軟件如此盛行的前提下,依然沒有基于軟件上的大數據,為部分市民的出行做出良好引導,以解決相應程度的城市交通擁堵問題;電子政務全面普及,為了辦個二胎證,依然還要跑好幾十個部門,甚至要證明“我是我”。
2 信息孤島的形成
在信息化的今天,數據的社會價值愈發(fā)凸顯。解決交通擁堵需要車輛和道路數據;提高政務服務水平需要民生反饋數據;醫(y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需要醫(yī)療和人口數據;一項新政策的實施,甚至需要多行業(yè)的數據配合;而這些與市民息息相關的金融、醫(yī)療、教育、交通、個人檔案、水電煤氣等大量行業(yè)數據,則被掌握在不同的政府部門、不同行業(yè)的企業(yè)和平臺手里。換句話說,它們呈零散狀,各自為政,形成所謂的信息孤島。另一方面,這些數據絕大部分被束之高閣,處于被存儲狀態(tài)。如不能被盤活為人所用,與死尸無異。
智慧城市需要著手解決的正是這些問題。遺憾的是,過去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部分企業(yè)技術欠缺以及高層的思考不夠等原因,使得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信息孤島現象愈發(fā)突兀。不少人甚至認為,智慧城市發(fā)展的最大難題,便是如何打通各部門、各領域的數據通道,形成信息的互聯(lián)互享互用,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高效與靈活運轉。
但這種難題并非不可逾越。此前提出“智慧國家2025”10年計劃的新加坡,則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日本早稻田大學一項調查指出,“新加坡近98%的公共服務已經同時通過在線方式提供,其中大部分都是民眾需要辦理的事務?!?015年,新加坡已經通過遍布全國的通訊基礎設施和傳感器網絡完成了連接和實時數據的收集工作,并計劃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通過實現數據的有效共享和分析,更好地預測民眾需求并提供服務。
曾將“智能城市”計劃提升為“智慧國家”計劃的新加坡認為,智能與智慧,一字之差,卻謬以千里?!爸悄堋眰戎赜谟布闹悄芑?,用意在于以智能機器取代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的作用;而“智慧”則強調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的同事,更加注重數據的共享,并以之為依據,實現更科學的決策。
3 結語
數據共享之于智慧城市,正如任督二脈之于人之身體,如不能打通,智慧城市只能流于“智能城市”,這種“仙女散花”式的進步,不僅浪費現有的技術資源,也于智慧城市的積極推進無益。
參考文獻
[1]王靜遠,李超,熊璋.以數據為中心的智慧城市研究綜述[ ].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2014,51(2):239259.
[2]辜勝阻,楊建武,劉江日.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 ].中國軟科學,2013,28(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