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開英
以語篇為抓手,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潘開英
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因此,課堂上教師應該在“引導學生主動思維”上下功夫。以語篇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借助課題,讓學生預測課文內容;借助視聽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通過詞句,訓練學生的推理能力;巧抓生長點,激活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巧理對話,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
課題預測;文本概括;詞句推理;生長點發(fā)散;對話邏輯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因此,英語教師要以教材為抓手,在引導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語篇學習中蘊含著思維培養(yǎng)的種種契機,教師要用好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千方百計創(chuàng)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平臺,讓學生的思維暗流涌動,讓教學靈活生動。
很多教師會通過各種形式的復習喚醒學生的舊知,為新知鋪墊,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到語篇的題目上,進行“點題”。教師很在意“點題”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但很多時候,教師點完題就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沒有好好地借助題目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適當預測。
通常,語篇的題目就是某個話題,它圍繞具體事件展開,學生一看到題目,就會自然而然地同生活經驗聯系起來,這時候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一個參與思考的平臺,引導學生關注文章標題,讓其利用事件的要素——“5W1H”(when、where、who、what、why、how)自主提問,預測主要內容,如:對課題A party預測,學生利用 “5W1H”就會這樣提問:Who has a party?Who is at the party?When does the party begin?Where do they have the party?What do they do at the party?
有的語篇題目很難讓學生從“事件要素”入手提問,如Keep our city clean、Protect the earth、Now and then等,那么對于這類語篇,教師可以借助課題引導學生預測課文的主要結構,以譯林新版《英語》六上Unit 4 Now and then為例:
T:Asweknow,therearealotofdifferences between then and now.What differences is the story about?
S1:Maybe the way to work is different.
S2:Maybe the way to make friends is different.
教師通過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頭腦風暴,他們思維涌動,預測該文本各板塊的組成,這有利于學生整體理解課文。
預測是一項重要的閱讀技能,它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不管學生的預測結果是否準確,他們都能更加接近文本主題,形成閱讀期待,產生閱讀動力。
很多教師會采用 “了解概況—細節(jié)解讀—整體把握”的方法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學生在“撥云見日”的過程中理解文本、掌握主要語言點,并以文本為載體自由談論文本話題。文本閱讀的第一步,教師通常采用視聽的方式,引導學生回答一些設計好的問題,讓學生初步了解文本。根據聽課情況,筆者發(fā)現,有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欠缺思考,知道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做什么”,但是“為什么而做”“如何才能做好”則沒有進一步追問。如:有教師教授譯林新版《英語》六上Unit 4 Then and now時,設計了Watch and answer視聽活動:(1)Who will we talk about?(2)Find out the past time.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主要借助看卡通、聽錄音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聽力和文本概括能力。那么,教師設計的視聽活動應有何要求呢?其一,教師設置的聽力活動須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程度,不要過難,不要過易。顯然,問題1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太簡單了。其二,教師借助視聽活動是為了促使學生整體感知文本,而問題2是一個純粹的聽力問題,教師沒有結合語篇閱讀的要求來設計問題,該問題不能增進學生對課文的了解,也不利于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
因此,教師在讓學生進行課題預測時,可以列出“現在”與“過去”的不同之處,設計以下任務:
Tsak1:watch and choose the the right answer
1.The way to go travelling.()
2.The way to contact(聯系)people.(√)
3.The way to make friends.(√)
4.The way to do shopping.(√)
5.The way to have a rest.()
6.The way to get news.(√)
這樣的視聽活動,學生不能直接從文本中找到現成的答案,他們需要對文本吸收、思考、轉化、歸納,然后得到結果,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整體了解文本、熟悉課文結構,還能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和文本概況能力。
在閱讀類考題中,學生會經常遇到猜測詞義的題目。解答這類題目時,學生不能直接從文中找到答案,需要根據材料的上下文找答案。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必把詞句全部在課前教掉,而應隨文處理,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合理推理,提升其理解生詞、新句的能力。
1.利用素材推測。
譯林新版《英語》六上Unit 8 Chinese New Year一課中,學生對春節(jié)的習俗比較熟悉,對于生詞red packet,fireworks的意思完全可以根據特定情境推測得知。因此,教師可以設計猜詞活動,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及語境推測詞義,教師也可以適當給予提示,提醒學生觀看配圖、思考詞的構成及詞的搭配等。一句話,應盡量放手,讓學生自主參與,主動思維。
2.設置問題推測。
譯林新版《英語》四上Unit 6 At a snack bar的語篇中,三個主要功能句What would you like?What about you?Anything else?串起了整個文章的脈絡,第一句教師可以通過情境教學將其引出,那么第二句、第三句是否也要通過教的方式引出呢?非也!教師可以設法訓練學生的上下文推理能力,如設置以下問題,讓學生小組合作,細讀課文,在文中找出相關句子:(1)與What would you like?表達同一意思的句子。(2)在文中找出與What else would you like?表達同一意思的句子。雖然else還沒教,但是通過第二個任務提前涉及,恰好可以把else提前教掉,這不僅為學生順利自學句子Anything else?掃除了障礙,還能幫助學生將What else would you like?與Anything else?建立聯系,讓學生看到語言的豐富性,提升其語言表達的靈活度。
3.開展順逆推測。
在推斷詞句意思時,教師可借機培養(yǎng)學生的順推思維,但也可改變方式,培養(yǎng)他們的逆向反推能力。如:在教學五上Unit 5 What do they do?語篇時,教師一般采用這樣的順序:引導學生運用功能句What does your father/mother do?向主要人物詢問其父母的“職業(yè)”,接下來學生借助視聽活動尋找答案,然后學生自讀,從文中找到不同職業(yè)所從事的工作。其實教師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先借助視聽活動引導學生找到人物的職業(yè),然后學生自讀,從文中找到不同職業(yè)所從事的工作,最后讓學生根據答語反推這個問題的功能是什么,是用什么句式來提問的。學生利用逆推的方式進行解答時往往會發(fā)現同一意思會有不同的表達,如文中詢問職業(yè)有兩種不同的方式:What does your father do?What about your mother?學生一方面能看到語言的靈活變化;另一方面能加深對What about...?句式用法的理解。
在落實語篇教學細節(ji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立足學生的知識經驗,尋找語篇隱含的生長點,為學生打通書本與生活情境的通道,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1.激活顯性生長點。
教材本身就蘊含了很多思維的生長點,教師要好好利用它們?yōu)閷W生創(chuàng)設思考的平臺。如:Unit 4 Then and now語篇的第一小段講述了Mike六年前和現在能力的不同,教師主要要引導學生用could/ couldn’t表述他過去的能力。這個話題其實就是學生的親身經歷,他們的成長過程給了他們很多感受,教師應引發(fā)學生看著圖表(見圖1),思考問題:Mike is a primary school student now.He can do many things.But six years ago,what could he do?What could he not do?
(圖1)
這樣的練習,與學生平時的練習——根據首字母提示完成填空如出一轍,只是它利用圖式發(fā)散學生的思維,生動形象,有利于學生記憶這部分內容。
2.引發(fā)隱性生長點。
教材中潛藏著很多信息,教師需要用心探尋,并利用它來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如:在譯林新版《英語》五下Unit 4 Seeing the doctor語篇教學中,從文章信息可以看出:Mike has a toothache because he has a lot of sweets.但是蘇陽頭疼的原因,語篇沒有提及,此時,教師可以把這個潛藏的信息轉化成知識的生長點:Why does Su Yang have a headache?順勢引導,引發(fā)學生想象,滲透身體健康教育。
教師不僅要熟知教材內容,把握重難點,還要分析語言產生的背景。只有理清了故事的來龍去脈,才有機會發(fā)現這些生長點,才能讓學生把學習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的思維涌動起來。
3.發(fā)散創(chuàng)造生長點。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再構故事情節(jié)就是一個好方法。在語篇教學的輸出環(huán)節(jié),教師通常采取Act it out的方法引導學生表演語篇內容,其實教師可以分層進行語篇輸出: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可以采用這一方法,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則可以融合舊知,進行故事情節(jié)再構。以譯林新版《英語》四下Unit 7 What’s the matter?為例,文章中Taotao渴了想喝點水,而生活中的很多孩子喜歡各種飲料,為了引導學生健康飲食,教師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節(jié)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T:From the story,we know that Taotao wants to have some water,but what does he want to have at first?發(fā)散學生思維。
T(PPT提供圖片輔助,見圖2):Oh,Taotao wants to have some cola at first.引導學生再構語篇。
(圖2)
對話恰到好處地融入了舊知,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運用了簡單的選擇疑問句,學會了用What about...?句式,學生進而會使用句子:Apple juice or orange juice?Black tea or green tea?Sorry,no coffee!What about some milk?語言生動靈活,富有生活情趣,他們沉浸在用語言表達意愿的歡樂情境中。這樣的情節(jié)再構,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體會了“學以致用”的愉悅之情;對話是前后知識的整合,內容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在完成對話的過程中,學生漸漸知道哪些飲料是健康飲料,寓教于“話”,一舉兩得。
理清語篇內在的邏輯關系,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文脈,記憶課文內容;有利于他們把握某一話題的主要構架,從而為語言輸出提供必要的保障。
1.緊扣。
無論是陳述式語篇還是對話式語篇,都有邏輯性。陳述性的語篇中如果有表示時間順序的詞,邏輯性不言而喻;如果沒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試著運用這些詞匯將文章串聯起來,讓其表達更加清晰。
2.串聯問題。
在對話型語篇中,問題串聯起整個語篇,如果學生理清了問題之間的邏輯順序,也就理清了整個語篇的邏輯聯系。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疑問代詞,適當借助相關副詞,如else,too等,理清語言之間的邏輯關系。
3.排序語句。
有的語篇內容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基本囊括了語篇的主要詞句,教師在這部分濃墨重彩地教,后一部分只剩個別生詞,如四上Unit 5 Our new home及Unit 8 How are you?教師如果還要用同樣的氣力去解讀后半部分語篇的話,費時耗力。這時,教師可以設計排序練習,把后半部分的句子打亂呈現,讓學生讀一讀,然后自主分析、思考、排序,完成學習任務,這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學習就像打乒乓球,學生不能一味接球,還要學會主動發(fā)球、攻球,只有在“你來我往”中,學生才有動力和球技的長進。語篇教學過程中的這些思維訓練點,就像學生發(fā)出的一個個球,穿插在原本平靜的學習過程中,使得課堂波瀾起伏,學生學習興趣濃厚。
G623.31
A
1005-6009(2016)44-0037-03
潘開英,江蘇省江陰市教師發(fā)展中心(江蘇江陰,214400)研訓員,高級教師,江蘇省英語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