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興梅
摘 要:思政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在改革不斷深入,社會不斷發(fā)展的新時期,本文以目前高校思政課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分析了其存在問題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新時期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措施,以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使大學生成為實現“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
關鍵詞: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4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200-02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強調指出,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和國家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為意識形態(tài)工作前沿陣地,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1]該《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高校作為意識形態(tài)工作前沿陣地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因此,面對當前思政課所出現的與新形勢不相適應的這一現實,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深入剖析當前思政課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找到正確的解決措施,以把握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話語權。
一、新時期高校思政課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針對性不強
目前高校思政課建設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過于教條,很多都是直接的結論,缺少理論說服力,從而得不到大學生的信服。高校中的“兩課”教學內容枯燥、理論脫離實際,導致部分學生課堂紀律松弛,政治敏銳性不強。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實效性不強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方式單一,單純依靠傳統(tǒng)的理論說教方式,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缺乏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行動的渠道,從而導致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學生出現了政治理論分高,行為表現卻很差的知行脫節(jié)的現象。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吸引力不強
目前,我國思政課主要由社科部的教師來承擔,但這些教師往往缺乏對學生實際思想狀況的了解,導致教授的內容脫離學生的實際。而輔導員身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線,深入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和行為動態(tài)。而目前輔導員大部分以高校行政管理者的身份出現,忽略了他們在思政課方面的教師身份。
二、新時期高校思政課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市場經濟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所以人的思想離不開一定的環(huán)境。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一些西方國家總是以不同方式在不同場合宣揚“中國威脅論”,西方敵對勢力千方百計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戰(zhàn)略,想方設法地阻礙、遏制我國的發(fā)展。他們通過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宣揚其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些無疑對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的大學生帶來深刻影響。加上年輕的大學生缺乏對復雜社會現象的準確判斷力,導致他們思想和認識上常常出現矛盾沖突。這種狀況,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巨大的挑戰(zhàn)。
(二)評價標準的偏差
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盵2]然而,在目前的人才招聘中,很多用人單位更加看中學歷,忽略了應聘者的思想品德,把學歷設置成一道門檻,過了門檻才有機會應聘,否則將被淘汰。很多學校由于受到用人單位的影響,在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中,只看重學生的專業(yè)素質,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成人成才的作用。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在專業(yè)教育方面有明確的要求,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要求卻很模糊。
(三)工作機制的滯后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一個良好的運行機制,否則將會大大影響其效果?;仡櫄v史,我們黨正是由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機制,才確保了各個時期黨的政治任務的順利完成。然而,在過去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形成的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并不完全適合新時期發(fā)展的需要。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條件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強調集體主義和社會需要,而忽視大學生的個人發(fā)展和個人需要。因而導致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認同感不強,甚至引起反感、厭惡、逆反的情緒。
三、新時期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對策
我們已經認識到了新時期高校思政課存在的問題,也分析了其原因。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要通過不斷的改革與實踐創(chuàng)新,找到應對措施,解決問題。具體來說,對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升高校思政課內容的針對性
思想政治教育歸根結底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必須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在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課堂中,堅持思想政治教育與解決大學生實際問題相結合。具體而言,把大學生日常事務的管理和服務工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大學生的就業(yè)指導和服務工作融入到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課堂中。在解決大學生實際問題中貫穿思想教育,切實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為大學生解決好思想、生活問題的過程中。
(二)提高高校思政課方式的實效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傳播形式,成為人們特別是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作為高校思政工作者,應積極借助博客、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豐富高校思政課的工作載體,讓思想政治課教學延伸到課堂外,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針對學生關心的焦點、熱點問題,通過發(fā)布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個性化的信息,把教育內容聲情并茂地傳遞給受教育者,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生動、更加深入。同時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要科學區(qū)分教育層次。根據受教者學歷和接受能力的不同,選擇的教育內容要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科學合理地安排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切忌以僵化的一成不變的眼光去看待他們。
(三)建立高校思政課隊伍的專業(yè)性
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專業(yè)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诖?,在輔導員隊伍的選拔、培養(yǎng)和管理工作中,要嚴格按照“嚴把入口關、加強培養(yǎng)關、注重使用關、暢通出口關、嚴格考核關的要求建立一支穩(wěn)定的、高素質的、專業(yè)的高校輔導員工作隊伍。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是面向未來的事業(yè),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xù)奮斗”。[3]大學生作為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的素質直接影響著國家和社會的生存與發(fā)展,所以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任道重遠。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只有與時俱進,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使大學生成為實現“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
(作者單位:嘉應學院)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Z].中國政府網,2015.
[2][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
[4]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