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宗強,曹景偉,周耀芳,曹棉英
?
中國女子賽艇雙槳隊年度周期板塊化訓練創(chuàng)新設計與實施效果研究
金宗強1,曹景偉2,周耀芳1,曹棉英2
運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數(shù)理統(tǒng)計、邏輯分析等方法,對我國女子賽艇雙槳隊年度訓練周期板塊化訓練創(chuàng)新設計與實施效果進行探討,旨在探索賽艇項目年度訓練周期模式,為該項目新奧運周期實施科學化訓練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同時進一步發(fā)展和鞏固小周期訓練理論在競技體育項目訓練中的作用。結論表明:(1)奧運關鍵年訓練計劃可分成五個相互統(tǒng)一、內(nèi)在關聯(lián)的板塊,即有氧準備期、高原訓練期、能力鞏固期、賽前準備期和賽前訓練期。(2)在訓練負荷安排上采取的是大運動量、高有氧訓練比例的低強度訓練模式,各板塊訓練量呈現(xiàn)出周期性變化特點,即有氧準備期大運動量、高原訓練期減量、能力鞏固期加量、賽前準備期和賽前訓練期大運動量;在訓練方法手段上創(chuàng)新性引入了呼吸肌專門訓練,提高了比賽時隊員呼吸節(jié)奏與動作節(jié)奏的匹配效果,有效增強賽艇隊員的后程沖刺能力。(3)從訓練的實施效果來看,女子雙槳隊年度訓練周期板塊化創(chuàng)新設計是合理和成功的,即血紅蛋白和血尿素兩項身體機能指標階段性訓練效果較好,測功儀最大功成績呈曲折的上升趨勢,世界杯、奧運會獎牌數(shù)目增多。
賽艇;女子雙槳;板塊化訓練;設計
訓練分期是指在運動訓練過程中,根據(jù)訓練目標的設定,采用不同的訓練內(nèi)容、方法及負荷,把訓練劃分成不同時期的一種訓練形式[1]。實踐表明,把握好訓練分期利于訓練過程的有效控制及取得好的訓練效益。1964年馬特維耶夫創(chuàng)立了傳統(tǒng)訓練周期理論,之后隨著訓練實踐的不斷發(fā)展,以及當代職業(yè)體育的快速發(fā)展,運動訓練的外圍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諸多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對傳統(tǒng)訓練周期理論提出了質疑。其中,德國學者施納等[2]基于生物適應理論提出了新的“周期訓練”理論,被稱為“Block”(即“單元”)訓練模式,成為近來小周期和板塊訓練理論的雛形,它豐富和完善了傳統(tǒng)訓練周期理論,也更適應當代多賽制背景下運動員連續(xù)比賽的需要,因此這種以板塊結構模式為特點的小周期訓練理論成為未來時期指導高水平運動訓練實踐的主流理論。
我國女子賽艇雙槳隊為備戰(zhàn)2008年北京奧運會曾借鑒小周期訓練理論實施訓練并取得了非常好的訓練效果。因此,對女子賽艇提高過程中已有的成功經(jīng)驗進行認真梳理、歸納與總結,將有利于我國賽艇項目整體水平的進一步發(fā)展。鑒于此,本文旨在總結我國女子雙槳隊2007年9月—2008年8月的年度訓練板塊設計方案及其效果,以探索我國賽艇項目年度訓練周期規(guī)律,為該項目新奧運周期實施科學化訓練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同時進一步發(fā)展和鞏固小周期訓練理論在競技體育項目訓練中的應用。
1.1 研究對象
以我國女子賽艇雙槳隊2007年9月—2008年8月年度訓練板塊設計方案及其效果為研究對象,以9名重點賽艇運動員(女子輕量級雙人雙槳3人、女子四人雙槳4人、女子雙人雙槳2人)的身體機能指標、階段測功儀成績、主要國際比賽成績?yōu)榉从撤桨笇嵤┬Ч臋z測指標。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CNKI及pubmed查閱了國內(nèi)外關于周期訓練理論的文獻,以及關于賽艇運動訓練的專業(yè)書籍,搜集整理了國家女子賽艇雙槳隊備戰(zhàn)第29屆奧運會訓練計劃、2008年奧運會總結等材料。
1.2.2 專家訪談法 走訪了國家女子賽艇隊教練組和有關專家,就年度訓練周期安排、賽艇年度訓練計劃的訓練目標、訓練指導思想、各板塊具體訓練計劃及實施情況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訪談。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運用Microsoft Excel軟件,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并生成所需的各種圖表。
2.1 我國女子賽艇雙槳隊年度周期板塊化訓練創(chuàng)新設計
2.1.1 年度訓練周期的劃分與各板塊主要訓練任務 女子雙槳隊以“三個堅持”(堅持以提高運動員個體能力為主體,堅持以有氧訓練為基礎,堅持以多人艇每槳劃船效果為核心)年度超常規(guī)思維為指導,依據(jù)運動訓練小周期訓練基本原理、競技狀態(tài)的形成規(guī)律、賽艇項目制勝規(guī)律(“技術加體能的完美結合”;技術要求快速、實效、高槳頻與放松、連貫、大幅度的統(tǒng)一;體能要求耐力、速度、力量等運動素質硬件與柔韌、協(xié)調、水感等運動素質軟件的專項整合)及其2008年度關鍵比賽任務(5月5日-10日的慕尼黑世界杯、5月26日-6月11日的盧塞恩世界杯和8月9日-17日的北京奧運會三大賽事),將2008奧運關鍵年訓練計劃創(chuàng)新性地分為5個8-10周的相互統(tǒng)一、內(nèi)在關聯(lián)的板塊(有氧準備期、高原訓練期、能力鞏固期、賽前準備期、賽前訓練期),時間從2007年10月8日一直持續(xù)到2008年8月3日(詳見表1)。
其中,板塊二是核心,即冬訓堅持能力主導型的高原訓練,并圍繞這一核心在高原訓練前安排有氧準備期(板塊一)訓練,在高原訓練后安排能力鞏固訓練(板塊三);在賽前訓練期(板塊五)的夏訓,積極實踐“夏訓北練”的思想,調整競技狀態(tài),為奧運參賽做好準備;并在這兩個重點階段之間安排了兩次世界杯參賽作為賽前準備期(板塊四),一方面為檢驗成果,明確下一步改進方向;另一方面是“以賽代練”,鍛煉隊伍,培養(yǎng)和積累大賽經(jīng)驗。
表1 女子雙槳隊年度訓練周期安排
2.1.2 年度訓練周期的內(nèi)容安排 訓練內(nèi)容主要以水上劃船為主,陸上訓練為輔。賽艇水上訓練要注意有氧、無氧、混合供能的比例。陸上訓練尤其是力量訓練要體現(xiàn)專項化,使各種力量訓練的動作結構盡量接近專項要求,測功儀訓練要力爭達到量化、精確化和向水上運動有效轉化的效果。同時,水陸訓練比例的科學搭配也是賽艇界探討和研究的重要課題,不同訓練階段是有差異的。本文依據(jù)每天訓練的節(jié)數(shù)(以min為單位)計算出了5個板塊水陸訓練比例情況(見圖1)。可以看出,在各板塊訓練中水上劃船、跑步、力量、測功儀各訓練內(nèi)容的課時比例有較大差異,體現(xiàn)出各板塊側重點不同。比如,在高原訓練期突出了測功儀訓練、力量、跑步等陸上訓練(比例增至52.3%),以提高運動員單位做功能力和拉槳效果及個體力量水平;而在賽前準備期和賽前訓練期以強化技術為重點,增大了水上劃船的比例(分別增至71.7%、69.1%)。
圖1 年度訓練周期各板塊訓練內(nèi)容百分比
Figure 1 Percentage of each block training contents in annual cycle training
注:圖中“一”表示“有氧準備期”、“二”表示高原訓練期、“三”表示能力鞏固期、“四”表示賽前準備期、“五”表示賽前訓練期,以下各圖表中“一”至“五”所示的含義與本圖相同。
2.1.3 訓練方法與手段的創(chuàng)新應用 訓練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是否得當是決定賽艇訓練成敗的重要原因,因為每一種訓練方法既能使機體產(chǎn)生正效應,又可能產(chǎn)生負效應。目前,賽艇訓練方法主要包括:長距離持續(xù)訓練法、重復訓練法、間歇訓練法、變化訓練法、循環(huán)訓練法、游戲與比賽訓練法[3]。教練員對每種訓練方法、手段的目的和作用都要深刻理解并把握好選用時機,以激發(fā)運動員的訓練興趣,有效提高訓練質量。
在以往大賽中,我國賽艇運動員通常在1 500m后的決勝階段表現(xiàn)出后程沖刺能力不足的問題。雖然通過高原訓練期多種形式的有氧強度訓練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但效果仍不不太好。因此,在北京奧運會賽前訓練中進行了“呼吸肌群專門訓練(SRMT)”嘗試[4-5]。國際上已有很多呼吸肌訓練研究,像Johnson等研究表明在80%-95%最大攝氧量的運動中,6min-30min后膈肌發(fā)力能力明顯減小(正常吸氣時,膈肌所起的作用占全部吸氣肌的60%-80%)[6]。呼吸肌疲勞極大程度上牽制了運動員最大有氧做功,影響以有氧供能為主的體能性項目的運動成績。Stefanos(2000)研究顯示[7]:呼吸肌專門訓練對賽艇項目訓練深化和參賽準備有特殊意義,是合法提高賽艇專項能力的新手段;賽前準備活動強化呼吸肌,使其獲得有效刺激強度,盡快進入比賽狀態(tài)。國內(nèi)大量關于呼吸肌訓練的研究都是針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8],而對于其在競技體育中的應用研究極少。
為此,在進入奧運會賽前60天倒計時的最后沖刺階段,賽艇科研團隊采用美國產(chǎn)Oxygen Gainer呼吸肌群訓練器,進行了呼吸肌群訓練的大膽嘗試。具體訓練方案為:一次性連續(xù)呼吸30次(第1次設置的呼吸阻力檔位對應次數(shù))為一組,每天三組,組間間隔2min,每天共用時10min,兩周為一個周期進行呼吸阻力檔位的重新測試??蒲袌F隊最后的實驗結果表明[5]:60天實驗后隊員的最大攝氧量指標無明顯變化,但乳酸閾功率功率明顯增強(P<0.01),且與呼吸阻力檔位負荷值呈線性相關(R2Linear=0.914);隊員的血清T(ng/dl)未見明顯變化,但血清C(ug/dl)顯著下降(P<0.05),且血清T/C值顯著升高(P<0.05)。這些結果表明經(jīng)過日常訓練結合呼吸肌群專門訓練,隊員的機體合成代謝占主導,在訓練中不易疲勞,有效增強了后程沖刺能力,為女子四人雙槳組在北京奧運會上獲得金牌奠定了堅實基礎。
2.1.4 年度訓練周期的負荷安排
(1)年度訓練周期訓練量統(tǒng)計情況。本文從訓練小時數(shù)和水上訓練公里數(shù)兩個方面進行了訓練量統(tǒng)計。結果如表2所示:各板塊每天訓練小時數(shù)依次為4.4h、3.3h、3.7h、3.1h、3.4h;每周水上公里數(shù)依次為199km、112km、150km、154km、170km。各板塊訓練量呈現(xiàn)出周期性變化特點,即有氧準備期大運動量、高原訓練期減量、能力鞏固期加量、賽前準備期和賽前訓練期大運動量。
表2 各板塊訓練量統(tǒng)計結果
(2)年度訓練周期訓練強度統(tǒng)計情況。根據(jù)德國賽艇協(xié)會在生理學的基礎之上建立的水上訓練負荷強度6個等級[3](見表3),本文以6個訓練強度等級所占的百分比,來反映各板塊訓練強度的變化。為方便計算,把運動等級新劃分為三級:Ⅰ和Ⅱ級的訓練為大強度訓練;Ⅲ級為中強度訓練;Ⅵ、Ⅴ、Ⅳ級的訓練歸為小強度訓練。各板塊訓練強度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
表3 賽艇水上訓練強度等級
引自: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賽艇,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圖2 各板塊水上劃訓練強度等級百分比變化圖
Figure 2 Changes of water-rowing training intensity percentage in the blocks
由圖2看出:第一板塊訓練強度很小,第48周的小強度訓練比例高達99.3%,第45周最少也為95.1%,且沒有Ⅱ、Ⅳ強度訓練,平均每周小強度為97.7%,中強度為0.4%,大強度為1.9%。第二板塊(高原訓練期)Ⅲ級訓練強度有所提高,仍然沒有Ⅱ、Ⅳ強度訓練,平均每周小強度為93.4%,中強度為4.8%,大強度為1.8%。第三板塊(能力鞏固期)各強度訓練均有安排,著重提高了水上Ⅳ強度訓練比例,每周小強度為95.8%,中強度為1.6%,大強度為2.6%。第四、五板塊Ⅱ、Ⅲ級強度訓練有了大幅提高,Ⅵ級低強度訓練明顯減少。第四板塊每周小強度為89.6%,中強度為5.6%,大強度為4.8%;第五板塊每周小強度為90.7%,中強度為4.2%,大強度為5.1%。
(3)年度訓練周期的負荷安排特征分析。訓練負荷由訓練的負荷量(或稱訓練量)和負荷強度(或稱訓練強度)構成,是運動訓練活動中最為活躍的因素,也是關系到訓練效果的關鍵因素,其大小和運動員的運動成績間是“劑量-反應”關系[9]。當運動員達到某一水平時,由于其可訓練性存在的不確定性經(jīng)常導致兩種結果:其一,訓練負荷對運動員的刺激太小,結果成績不理想;其二,運動員長期訓練負荷過量,就會導致過度訓練[10-11]。因此,科學控制訓練負荷對提高競技能力和創(chuàng)造優(yōu)異成績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賽艇項目的訓練量和強度的關系,已有不少專家進行過研究。Hagerman[12]、塞魯普[13]認為在一定范圍內(nèi)訓練公里數(shù)與比賽成績相關性很高,高水平運動員平均每周劃160km以上,且男女間差別不大。但也有研究認為隨著負荷量增加,特別是在訓練方法較為單調的情況下,過度訓練風險也相應加大[14]。多數(shù)研究認為,由于賽艇是周期性力量耐力運動[15],在整個訓練過程中,有氧能力訓練是主體[16],因此低強度訓練受到了極大的推崇。Jurimae認為冬訓期間有氧訓練可以占到整個負荷量的86%-94%,夏訓時占到70%-77%[17]。Lehmann等認為,3個星期高負荷的訓練會引起過度訓練風險,因此采取高負荷和低負荷交替的訓練模式可以有效降低過度訓練或過度疲勞的概率[18]。
從本研究看,各板塊負荷量和強度的分配呈現(xiàn)不同特點。有氧準備期為接下來的高原訓練期構筑有力平臺,加大了水上訓練量,最大周訓練量達243公里,大大超出了國內(nèi)外相關報道值,但訓練強度小,在第48周Ⅴ、Ⅵ級小強度訓練比例高達99.3%。在高原訓練期,教練員在提高隊員出勤率確保訓練系統(tǒng)性基礎上,采取“男女合練”方式極大調動了訓練積極性。同時訓練強度也大幅度提高,盡管因水上訓練比例減少而導致每周訓練量有所下降,但力量訓練和測功儀訓練安排的增加使該板塊負荷量仍保持在較高水平。在有氧鞏固期,因環(huán)境改變需要隊員在生理及水上技術感覺上重新建立新的適應,因此在訓練量上比高原訓練期有所增加,并著重提高了水上Ⅳ級強度比例,建立起規(guī)范的技術,且將高原訓練中強調的個體能力和拉槳效果融入其中,鞏固了高原訓練成果。第四、五板塊的訓練量和強度均有所增加。
不難看出,盡管這種“大運動量、高有氧訓練比例、低強度”的訓練模式還不多見,但從隊員參加國際大賽和測功儀的成績指標提高幅度來看,此模式卻是相當成功的。分析原因,本文認為這種“低強度訓練模式”是與注重技術并存的,其成功可能更多來自于技術的完善,而并非單單是體能的提高[19]。這也正與“三個堅持”的年度超常規(guī)思維指導思想和“技術加體能的完美結合”的項目制勝規(guī)律相一致。
2.2 我國女子賽艇雙槳隊年度周期板塊訓練創(chuàng)新設計方案實施效果分析
2.2.1 女子雙槳隊員身體機能指標變化與分析
(1)血紅蛋白指標。血紅蛋白(Hb)俗稱血色素,其功能是運輸氧,直接影響著機體對氧的攝取和利用[20],該指標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機體對運動強度的承受能力,可作為檢查和評定運動員訓練計劃和運動量的安排合理程度的指標[21]。有研究表明,當運動員對運動負荷適應時,血紅蛋白值較高;相反,大多數(shù)運動員在訓練狀態(tài)下降(過度疲勞或過度訓練)時及女子經(jīng)期,血紅蛋白濃度偏低[22-23]。
圖3 女輕運動員血色素的變化情況
Figure 3 Hb change of light women athletes
女輕、女子四雙、女子雙雙運動員Hb統(tǒng)計結果(圖3、圖4和圖5)顯示出比較顯著的特點,即在高原訓練期(2007年12月23日-2008年1月20日)Hb均值達到最高,基本上在能力鞏固期奠定Hb值的基準,各階段訓練效果較好。
女輕(見圖3)隊員Hb在高原訓練期間達到最高,從下高原后的能力鞏固期開始Hb始終維持在一定的水平。在賽前準備期,參加了兩場世界杯比賽,可能由于飲食、比賽等因素影響Hb有下降趨勢,但在回國后有一定程度回升。從圖上看,在能力鞏固期的2月17日后Hb值基本穩(wěn)定,通過計算2月17日-7月6日期間均值后得出女輕的統(tǒng)計結果是:徐東香(119.8±3.6)g/l,余華(142±4.0)g/l,陳海霞(145±4.3)g/l。
圖4 女子四雙運動員血色素的變化情況
Figure 4 Hb change of women four Scull athletes
女子四雙(見圖4)隊員Hb的走勢,基本上也是在高原訓練期間達到峰值,之后開始逐漸緩慢下降,且在整個能力鞏固期的9周時間里呈現(xiàn)下降趨勢。尤其是馮桂鑫在下高原后出現(xiàn)“大起伏”,但下降速度較其他人緩慢,這些可能和她本身Hb基值較高有關。同時,依據(jù)3月16日至7月6日的Hb均值,計算出女子四雙的統(tǒng)計結果為:唐賓(147.3±4.4)g/l,馮桂鑫(148.6±3.4)g/l,奚愛華(142.7±3.9)g/l,金紫薇(144.1±4.4)g/l。
從女子雙雙(見圖5)隊員Hb整體走勢來看,田靚在高原訓練期間出現(xiàn)峰值,而李勤并未出現(xiàn)明顯峰值,可能與李勤在高原期間出現(xiàn)傷病有一定關系。但從后3個板塊的走勢看,也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依據(jù)3月23日至7月6日的Hb均值,女子雙雙的Hb統(tǒng)計結果為:李勤(144.6±4.6)g/l,田靚(137.3±3.7)g/l。
圖5 女子雙雙運動員血色素的變化情況
Figure 5 Hb change of women double Scull athletes
(2)血尿素指標。血尿素(BUN)作為反映運動員負荷量和機體恢復狀況的指標已在賽艇等耐力性運動項目中得到了廣泛應用[23-25]。該指標評定原則為:在完成運動負荷后,如果血尿素值增加的幅度下降且次日晨恢復較快,表明運動員對運動負荷的適應性提高,機能狀況良好;如果清晨安靜狀態(tài)下,血尿素持續(xù)升高,提示運動量過大,機能有待調整,以防過度疲勞。
在正常情況下,血尿素濃度范圍為(1.7-8.3)mmol/L[24-25],但因個體間差異較大該指標監(jiān)控方法也未有一個統(tǒng)一標準。從現(xiàn)有研究成果來看,血尿素的評價大多采用臨界值(閾值)的方法,通常將臨界值定在(8.0-8.3)mmol/L。最近也有學者建議以血尿素的升降幅度、周量法或質量控制圖來評價血尿素在運動中的變化[26]。
女輕、女子四雙、女子雙雙各運動員血尿素的變化情況見圖6、圖7和圖8。需要說明的是,賽前準備期在國外訓練期間沒有監(jiān)測該指標,但總體看不影響對該指標變化的趨勢判斷。
圖6 女輕運動員血清尿素的變化情況
Figure 6 BUN change of light women athletes
圖7 女子四雙運動員血尿素的變化情況
Figure 7 BUN change of women four Scull athletes
從女輕BUN整個走勢來看(見圖6),全年各板塊該指標均值相對穩(wěn)定,反映出各板塊都十分注重訓練量的積累,從而保證了較好的有氧能力儲備。女子四雙(見圖7)的BUN指標均值基本都維持在7mmol/l附近,且在各板塊的中間均出現(xiàn)了BUN的訓練峰值。女子雙雙(見圖8)也是各板塊均出現(xiàn)BUN峰值,且在能力鞏固期較高,在賽前準備期有所下降,但在賽前訓練期重新開始上升。
綜上,從2008年度5個板塊的兩項身體機能監(jiān)測指標來看,比較顯著的特點是在高原訓練期Hb均達到最高,且在能力鞏固期奠定Hb值的基準。而BUN值在各自板塊中均出現(xiàn)峰值,說明階段性訓練效果較好,從5個板塊來看,BUN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說明“量的積累”始終得到了堅持,這和賽艇“有氧為主”的項目特征是一致的。
圖8 女子雙雙運動員血尿素的變化情況
Figure 8 BUN change of women double Scull athletes
2.2.2 測功儀成績指標變化與分析 測功儀高度的可靠性使得其非常適合賽艇運動員機能的評定[27]。實踐中多以測功儀2000m最大功成績或相關指標來反映賽艇運動員專項能力。本研究采用ConceptⅡ測功儀,在各訓練板塊對女子雙槳賽艇隊員作了測2km、6km最大功測試,具體成績見表4。
表4 雙槳組重點隊員各板塊2km/6km測功儀平均成績
從5次測試成績來看,第二次成績比第一次差。分析原因為:第一次測試是在有氧訓練期末期,個人有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而第二次測試是在高原訓練期,由于高原環(huán)境的種種不利因素影響而導致測功儀成績有所下降屬于正?,F(xiàn)象,且下降幅度在可接受的范圍內(nèi);第三次測試比第一、二次成績好,原因可能是能力鞏固期訓練強度訓練量逐漸增加,訓練逐漸全面化和高原訓練的訓練成果得到鞏固;第四次2km測試成績稍遜于第三次可能因為是參加世界杯后速度力量水平還未完全恢復(但是6km成績比第三次測試提高了10s,表明有氧基礎耐力指標恢復良好);在賽前訓練期的最后一次測試,運動員的測試成績普遍提高,推測原因是隨著訓練的深入和完善,取得了訓練效果的“有效積累”??偟牟浑y看出,測功儀成績變化并非線性提高的過程,而是先下降后升高,終末成績比初始成績好。這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運動員的測功儀最大功成績不是直線上升的,而是有些反復,先下降后上升,是一個曲折的上升過程”[12,14-15]。
2.2.3 重大賽事比賽成績指標分析
(1)2008年世界杯比賽成績。2008年世界杯比賽中,女子輕量級雙人雙槳(徐東香/余華)以6:53.52的成績奪得冠軍。比賽開始階段她們起航略微占優(yōu),但途中被加拿大組合梅拉妮·科克/特蕾西·卡梅倫追上且以微小優(yōu)勢領先至最后階段,而徐東香/余華最終依靠強有力的沖刺奪冠。
女子雙人雙槳是中國隊的傳統(tǒng)優(yōu)勢項目,2007年世錦賽上田靚/李勤以巨大優(yōu)勢奪冠,在本次比賽中她們依然牢牢將領先優(yōu)勢控制在手中,前500m用了1:39.36之后就占據(jù)了領先的位置,之后在對手的緊追之下,她們依然將領先保持到了最后,以6:56.10奪得冠軍。由馮桂鑫、金紫薇、奚愛華、唐賓組成的中國女子四人雙槳隊,也以領先3s多的優(yōu)勢奪冠。
女子雙槳組獲得三枚金牌的同時,重點獲得了基礎能力向專項能力初期過渡的競技狀態(tài)、國際排名和實際參賽效益,證明了高原訓練期訓練效果的實效性,達到了檢驗冬訓效果的參賽目的,更增強了北京奧運會參賽的信心。
表5 重點艇在2008年國際賽事的成績名次
(2)2008年北京奧運會比賽成績。2008年奧運會上,作為中國賽艇優(yōu)勢項目的女子輕量級雙人雙槳(徐東香/余華)以7:01.90的成績遺憾獲得第4名,女子雙人雙槳也以7:15.85的成績無緣獎牌。最終,由張楊楊、金紫薇、奚愛華、唐賓組成的女子四人雙槳隊不負眾望,實現(xiàn)后程超越,以6:16.06的成績一舉奪得冠軍。
當然奧運成績以及冠軍得失是多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女子雙人雙槳與女子輕量級雙人雙槳等幾條優(yōu)勢艇的失利可能緣于年輕隊員奧運會參賽經(jīng)驗的欠缺、高強度下的對抗能力與應變不足、對比賽的殘酷性缺少充足的心理準備及主場的心理壓力過大等主客觀因素。對于女子四人雙槳隊的成功奪冠,我們首先歸功于“合理的年度訓練計劃”。
綜上,通過對身體機能指標、測功儀成績指標的分析和比較不難看出,我國女子賽艇雙槳隊通過嚴格的實施年度訓練計劃,取得了較為理想的訓練效果。同時,盡管在2008年世界杯上三個項目均獲得金牌,而由于決定奧運會比賽成績的因素更為復雜,致使女子雙槳隊僅收獲1枚金牌,但是從我國女子賽艇的綜合實力表現(xiàn)以及參賽艇的數(shù)量來看,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成績目標?;诖它c,我們認為中國女子賽艇雙槳隊2008年奧運會備戰(zhàn)年度訓練安排是較為合理的,可以作為女子賽艇大賽備戰(zhàn)年度訓練成功模式加以推廣應用,并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繼續(xù)完善和創(chuàng)新。
3.1 結論
(1)女子雙槳隊創(chuàng)新性地將奧運關鍵年訓練計劃分成了5個8-10周相互統(tǒng)一、內(nèi)在關聯(lián)的板塊,即有氧準備期、高原訓練期、能力鞏固期、賽前準備期、賽前訓練期。
(2)在各板塊訓練內(nèi)容安排上以水上劃船訓練為主,陸上訓練為輔,且訓練量呈現(xiàn)出周期性變化特點,即有氧準備期大運動量、高原訓練期減量、能力鞏固期加量、賽前準備期和賽前訓練期大運動量;在訓練方法手段上,創(chuàng)新性引入了呼吸肌專門訓練,有效增強賽艇隊員的后程沖刺能力。在訓練負荷安排上采取的是“大運動量、高有氧訓練比例、低強度”訓練模式。
(3)從訓練的實施效果來看,血紅蛋白和血尿素兩項身體機能指標階段性訓練效果較好,測功儀最大功成績呈曲折的上升趨勢,世界杯、奧運會獎牌數(shù)目增多,說明女子雙槳隊年度訓練周期板塊化創(chuàng)新設計是合理的、成功的。
3.2 建議
(1)我國女子賽艇雙槳隊2008年奧運會備戰(zhàn)年度訓練安排較為合理,可以作為女子賽艇運動員大賽備戰(zhàn)年度訓練模式加以推廣或提供借鑒。
(2)本研究表明呼吸肌群專門訓練對女子賽艇隊運動員機能狀態(tài)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建議我國田徑中長跑、長距離游泳、自行車等長距離項目也可根據(jù)項目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呼吸肌群專門訓練的嘗試。
(3)國家賽艇隊應在廣泛學習中國其它傳統(tǒng)優(yōu)勢項目奧運會參賽經(jīng)驗的基礎上,積極歸納總結本項目已有的奧運會備戰(zhàn)和參賽經(jīng)驗,盡快建立中國賽艇奧運會奪金的制勝理論和操作體系。
[1] 田麥久,劉大慶.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8.
[2] 孫 波,種靜萍,蔡士凱.運動訓練學理論體系進展[J].體育與科學,2005,26(4):65-67.
[3] 張清,葉國雄.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賽艇[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239-251.
[4] 盧寧艷,王健.呼吸肌耐力訓練研究進展[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4,23(6):660-662.
[5] 吳昊,黃興.呼吸肌群的訓練[J].入編《體能訓練新理念新方法》[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8.
[6] Johnson,B.D.,M.A.Babcock,O.E.Suman,and J.A.Dempsey.Exercise Induced Diaphragmatic Fatigue in Healthy Humans[J].J.Physiol,(Lond.)1993,460:385-405.
[7] Stefanos Vollanitis,et al.Specific Respiratory Warm-Up Improves Rowing Performance and Exertional Dyspnea[J].Int J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0,5:1190-1197.
[8] 王健.呼吸肌疲勞的研究現(xiàn)狀[J].咸寧學院學報,2006,26(6):136-139.
[9] Smith HK.Ergometer Sprint Performance and Recovery with Variations in Training Load in Elite Rowers[J].Int.J Sports Med, 2000 Nov,21(8):573-578.
[10] Bruin D. Adaptation and Overtraining in Horses Subjected to Increasing Training Loads[J].Appl.Physiol,1994,76:1908-1913.
[11] Kuipers H. and Keizer H.A. Overtraining in Elite Athletes[J]. Sports Med,1988,6:79-92.
[12] HagermanF.C.,M.C.Connors,J.A.Gault. Energy Expenditure During Simulated Rowing[J].Appl.Physiol:1978,45(1):87-93.
[13] 施泰納克(德國).賽艇運動員世界錦標賽前的訓練[J].奧運項目信息,賽艇·皮劃艇,1999(3):1-7.
[14] Cyril Petibois, Georges Cazorla,Jacques Poortmans,et al.Biochemical Aspects of Overtraining In Endurance Sports. Sports Med,2002;32(13):867-878.
[15] Dressengorfer R.H.l.Effects of 7 Successive Days of Unaccustomed Prolonged Exercise on Aerobic Performance and Tissue Damage in Fitness Joggers[J].Int.J.Sports Med,1991,12:55-61.
[16] 周學軍,賽艇運動的項目特性及訓練指導思想[J].湖北體育科技,20(3)35-36.
[17] Niels H.Secher.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Aspects of Rowing[J].Sports Medicine, 1993,15(1):24-42.
[18] 杜忠林,王武韶,顧軍.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無氧閾增長幅度的分析[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0,19(1):92-95.
[19] Jurimae J.,Jurimae T.,Purge P.Plasma Testosterone and Cortisol Responses to Prolonged Sculling in Male Competitive Rowers [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1,19:893-898.
[20] 張纓,文茹.運動性貧血的發(fā)生機制與監(jiān)測[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24(3):331-334.
[21] 馮煒權.運動生物化學原理[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5:348-369.
[22] 趙晉.高原訓練對我國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血清睪酮、皮質醇以及T/C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1997,16(2):137-142.
[23] 曲綿域.實用運動醫(yī)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24] 馮煒權.運動生物化學原理[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4:125-126.
[25] 馮連世,馮美云,馮煒權.優(yōu)秀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281-307 .
[26] 范家成.血尿素指標用于運動員機能評定的方法學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3(1).
[27] E.J.Schabort,J.A.Hawley,W.G.Hopkins. High Reliability of Performance of Well-trained Rowers on A Rowing Ergometer[J]. Sports Science,1999,17:627-632.
(編輯 孫君志)
Research on Innovati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Annual Cycle Training Blocks for Chinese Women’s Double Sculls Team
JIN Zongqiang1, CAO Jingwei2, ZHOU Yaofang1, CAO Mianying2
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resent paper studies the block training innovation design for Chinese Women’s Double Sculls Team and its implementation effect, aiming to explore the annual rowing training cycle 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training theory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Chinese rowing team in the new Olympic preparation cycle. Besides, the paper tries to further develop and consolidate the role of micro cycle training theory in competitive sports training. The conclusion indicates that: (1) the training plan for the Olympic year can be divided into 5 interconnected blocks, i.e. aerobic preparation period, altitude training period, consolidation period, pre-competition preparation period, and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period. (2) The training load arrangement adopts the low intensity training mode with large amount of exercise and high aerobic proportion. Training load in the blocks exhibits periodic variation, i.e. large amount of exercise in the aerobic preparation period, reduction of load in the altitude training period, addition of load in the consolidation period, large amount of exercise in pre-compitition preparation period and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period. The re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method was introduced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players’ breathing rhythm and technique rhythm in competition, which in turn effectively enhanced the team’s final sprint ability. (3) In terms of the effect of training, annual cycle training blocks for Chinese women’s double sculls team is reasonable and successful. i.e. the training effect of hemoglobin and blood urea_the two body function indexes, was good, the maximum work performance of dynamometer increased in twists and turns, and medals won at the World Cup and the Olympic Games increased too.
Rowing;WomenDoubleSculls;BlockTraining;Design
G861.4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6)04-0056-08
天津市131創(chuàng)新型人才專項資金計劃; 其它——天津體育學院校級創(chuàng)新團隊專項基金(2015-05)。
金宗強,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E-mail: zongqiangjin@126.com
1.天津體育學院,天津 300381;2.中國賽艇國家隊,北京 100763 1.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 Tianjin 300381; 2. Chinese Rowing Team, Beijing 100763
2015-11-18
2016-03-20
G861.4
A
1001-9154(2016)04-00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