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標
[摘要]英語文學作為一門英語專業(yè)的選修課程,其目的是讓學生深入了解英語語言的高級運用形式,認識到語言作為交流與溝通的符號,是以文化傳播為己任的。我國高校的英語文學教學一直都在探索科學適宜的教學模式,試圖實現(xiàn)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基于跨文化視角,探討我國高校的英語文學教學及其模式的運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英語文學教學應基于跨文化視角展開,讓學生通過英語文學課程的學習,了解西方文學,學會探究英語文學的文化內(nèi)涵。
[關鍵詞]跨文化;語言交流;英語文學;教學策略
世界已經(jīng)進入多元文化相互交融,跨文化交流無限暢通的新時代。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要求我們要基于多元文化視角來審視與探討問題,意味著我們要突破文化的羈絆,取長補短,互勉共行。高校英語文學課程是英語專業(yè)學生的選修課,歷經(jīng)多年,該專業(yè)一直都在探討適宜的教學模式,并力求有所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跨文化既是英語文學教學的立足點,也是英語文學教學的目標要求。
一、高校英語文學教學存在的普遍問題
基于跨文化視角探討我國高校的英語文學教學,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英語文學學科地位不明確
英語文學是傳遞英語文化的重要媒介,學生通過英語文學課程的學習,發(fā)現(xiàn)英語語言的文學美與文化性。然而,一些高校為了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將英語文學課程改為英美文學課程,削弱了英語文學的語言性和文化性,側重于英語文學的民族性與地域性,這是英語文學教學功利化、政治化的表現(xiàn)。英語文學教學學科地位不明確,就無法發(fā)揮其文化傳遞的功能,無法將英語語言所依賴的歷史、政治、哲學、文化、宗教等文化屬性通過文學作品傳播出去。在經(jīng)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形勢下,學生對于課程的選擇,喜歡運用商業(yè)投資與市場發(fā)展的視角,對于英語文學來講,如果學科目的單純地定位于語言文化感知與文化傳遞上,會受到教育市場的排擠,會被邊緣化,由此導致英語文學學科有政治化、功利化的傾向。
2.英語文學教材過于陳舊,與時代發(fā)展不協(xié)調(diào)
當前,很多高校所使用的英語文學教材主要有“新編”“新新編”英美文學選讀和英語詩歌選讀等。這些于近期出版發(fā)行的教材毫無“新”意,基本上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內(nèi)容。例如:《英國文學選讀》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英語文學發(fā)展的所有時期的文學代表作品,教材的編寫似乎要向?qū)W生呈現(xiàn)一個完整的英語文學發(fā)展史,囊括各個文學發(fā)展時期的精品。殊不知,將各個時期的文化精品胡亂地堆砌到一起,不僅無法展現(xiàn)英語文學的瑰麗燦爛,反而使英語文學顯得支離破碎。英語文學教材的編撰應綜合考慮文化傳播、文學發(fā)展、學生的認知特點、身心發(fā)展成熟度以及時代特征等因素。整個教材選用的文學經(jīng)典應該是一脈相承、渾然一體的,這種堆砌式的教材內(nèi)容組織手法不僅喪失了英語文學的文化性、時代性,還使英語文學縮版為英語文學史,歷史蘊味過于濃厚,抹殺了本應屬于英語文學的精彩。
3.對于英文文化不了解
對英文文化的不了解,導致學生在閱讀、學習時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如對于顏色的理解不同:白色,在中國代表著死亡,而在一些西方國家則代表著權力,而權力在中國以黃色為基礎。所以對他國的文化要有所理解,才能更好地學習英語,在學習時不至于被不同的文化所誤導。
如上所述,英語文學學科地位的邊緣化導致其文化傳播作用被削弱。基于跨文化的視角分析英語文學學科地位,它應該是被推崇的、被明確的、被支持的,完全立足于文化傳播的主體地位之上,憑借其在英語文化傳播上所具備的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其地位不應被排擠,其學科設置也不應帶有濃厚的政治功利色彩。
二、高校英語文學教學策略
文學是文化的載體,是語言運用的最高形式。世界各種語言文學形式都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它應該被人們共享,而不應與物質(zhì)財富產(chǎn)生特定的關系,成為換取物質(zhì)財富的“奴役”。同樣,英語文學教材過于陳舊,組織不合理會阻礙文化傳播目標的實現(xiàn)。文學是文化的載體,泛起文學的方舟是為了能夠前行于文化的海洋之上。如果選用的文學作品不科學、不合理、不適宜,就無法保證學生通過文學作品的學習,領略英語文化的炫麗之處,無法激發(fā)學生對英語文化的熱愛之情,無法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研究以英語文化為基石的英語文學作品。正是由于英語文學教學模式中存在這些問題,因此,我們應嘗試進行改革,尋找跨文化背景下的英語文學教學策略。
1.突出“文學”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英語文學教學被邊緣化,值得我們反思。當文學被趕出語言教學體系,或者說,文學被語言教學排擠,是不正常的教學現(xiàn)象,這是由于脫離了“文學”的語言教學將淪落為語言工具說明,不再具備語言的“靈魂”,長期下去,語言教學也會自取滅亡。明確英語文學的地位,就不應使英語文學教學屈從于千變?nèi)f化的教育市場,不能遷就于錯誤的教育導向,應堅持英語專業(yè)發(fā)展的學科根基,站穩(wěn)“文學”的腳跟。明確英語文學教學地位,還要基于跨文化的視角來探討英語文學教學,不脫離文化傳播目的,不偏離文化傳播需求,一線教師更應充分運用教育技術,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將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調(diào)動起來,讓學生回歸英語文學學習是為了了解英語文化的本位需求。
2.編撰科學合理的英語文學教材
英語文學教材不應該成為英語文學發(fā)展簡史,而是應該以文學為主線,通過文學作品讓學生認識到,英語文學是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感受到英語文學的文學性、美學性與整體性。教學文本既可以是長短篇小說、詩歌、散文,還可以將經(jīng)典的戲劇片段、電影片段納入其中,使教學內(nèi)容變得豐富多彩。選材范圍也不必只局限于英國、美國這樣的發(fā)達國家,不再讓學生認為英語文學中是英美國家的財富。同時,避開那些年代過于久遠,與學生的生活時代特征相差甚遠的文學作品,可以選擇當代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qū)用英語撰寫的文學佳作。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qū)的英語文學創(chuàng)作者,在純熟的運用英語語言的基礎上,更將多元化的思想滲透到文學作品之中,使英語文學作品的文化內(nèi)涵得到外延與拓展。英語文學的選材標準應該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概念,學生的興趣也應該是被積極的引導與轉化的,不要讓學生成為多元文化的追逐者,而是要成為多元文化的傳播者。
3.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文化認同度
英語文學體現(xiàn)出來的是英語語言文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英語語言文化與漢語語言文化內(nèi)涵的差異和思維方式的差異。教師應拓展自身的文化知識,增強自身的英語語言文化儲備,從語言、文化與交際三個方面對教學工作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三者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得心應手地將英語語言文化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掌握英語語言文化的特點。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以課程地位明確與教材編寫科學為前提,教師在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的過程中,也應對課程地位的確定與教材編寫工作產(chǎn)生反作用力,推動課程地位進一步明確,對教材的科學化編寫產(chǎn)生促進作用。
基于跨文化視角的英語文學教學工作,不僅承載著讓學生感知英語文學魅力的責任,更肩負著提升學生對英語文化感知力的重任。因此,在未來的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審時度勢,基于文化傳播的高度來理智地組織英語文學教學工作,促進學生英語專業(yè)水平和綜合語言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安格爾,詹姆斯.人文學科的重要性:主談英語文學[J].外國文學品論,2008(04).
[2]程愛民,徐勁,柯可,唐曉忠.關于我國高校英美文學教學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報告(Ⅱ)[J].外語研究,2002(06).
[3]鄧中天.英語文學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談英語文學教學與批評的關系[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4).
[4]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5]黃健,王東莉.文學與人生[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付淑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