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將樂一中 (365000)
姚麗清●
?
巧用v-t圖解決相對運動問題
福建三明將樂一中 (365000)
姚麗清●
勻變速直線運動中v-t圖像即速度隨時間變化規(guī)律的圖像,所包含的信息量豐富多彩.V-t圖像不僅能直觀、清晰的反應(yīng)物體的運動過程,而且能非??旖轀蚀_地解決運動學相關(guān)的問題.要充分的利用好v-t圖像這一解題利器,就必須對圖像的點、線、面有深刻的理解.(1)點:圖像上任意一個點對應(yīng)的坐標值表示某個時刻物體對應(yīng)的速度(包含大小和方向)(2)線:圖像上任意一點的切線即斜率表示物體在這一時刻的加速度,反映了速度變化的快慢,傾斜程度越大,速度變化越快.(3)面:v-t線與坐標軸所圍成的面積表示物體在這一時間段的位移.
v-t圖像、斜率、面積
在高中物理學習中經(jīng)常會遇到雙滑塊、傳送帶等模型,由于兩個物體存在著摩擦力,且互相影響,運動過程比較復雜,學生對這類問題經(jīng)常感到力不從心.如果在解題的過程能輔以v-t圖像,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圖1
例題1 一輛平板式大貨車載著一個木箱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已知木箱前部與駕駛室后部的距離為L=4 m,如圖1所示.木箱與車廂底板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0.4,假設(shè)無論木箱處于車廂的何處,車廂底板一直保持水平,且認為木箱與車廂底板的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g=10 m/s2.
(1)為了使木箱在車廂底板上不發(fā)生相對滑動,貨車剎車的最大加速度a為多大?
(2)若貨車某次剎車的加速度恒為1.5a,為了保證木箱在此次剎車期間不撞上駕駛室,此次剎車最多持續(xù)多長時間?(設(shè)剎車后貨車并沒有停下來.)
網(wǎng)絡(luò)上流傳的的解題方法如下:
解 (1)木箱與車廂底板的最大靜摩擦力fm=μmg.
所以貨車剎車的最大加速度a為-4 m/s2.
(2)當貨車剎車,發(fā)生相對移動,對木箱的阻力為摩擦力,有a′=1.5a
對于木箱,相對加速度a1=a′-a=0.5a=2m/s2
圖2
答:(1)貨車剎車的最大加速度a為-4 m/s2.
(2)此次剎車最多持續(xù)2s.
圖3
對于第二小題的解法,乍一看,根據(jù)相對運動來解題,似乎有道理.可如果畫出v-t圖,很快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如圖2所示,①線表示車的v-t圖線,②線表示木箱的v-t圖線,由于車減速的加速度大于木箱的加速度,所以經(jīng)過相等的時間t后,從v-t圖中很直觀辨別出來,木箱的速度v2會大于車的速度v1,這樣木箱就會撞上駕駛室,與題目相違背!那么怎么解決第二問題呢?根據(jù)題意,不撞的臨界條件是當木箱滑至駕駛室時與車的速度相等,但由于加速度不同,所以車和木箱減至相同的速度所用的時間不同.同樣做出v-t圖,如圖3所示,減至相同的速度,木箱所用的時間t2大于車的時間t1.
根據(jù)題意:
貨車剎車的加速度為a1=1.5a
木箱由于摩擦的加速度為
a2=a=4m/s2
ΔV=a1t1=a2t2
1.5at1=at2
t2=1.5t1
圖3中兩條v-t圖線所圍成的面積如圖陰影部分,即為貨車和木箱的相對位移
例題2 將一個粉筆頭輕放在以2m/s的恒定速度運動在足夠長的水平傳送帶上后,傳送帶上留下一條長度為4m的劃線.若使該傳送帶仍以2m/s的初速度做勻減速運動,加速度大小恒為1.5m/s2,且在傳送帶開始做勻減速運動的同時,將另一粉筆頭(與傳送帶的動摩擦因數(shù)和第一個相同)輕放在傳送帶上,該粉筆頭在傳送帶上能留下一條多長的劃線?
圖4
圖5
當傳送帶以1.5m/s2加速度勻減速運動時,粉筆頭和傳送帶的運動過程如v-t圖5所示.①表示傳送帶以v0=2m/s,a1=1.5m/s2的勻減速直線運動的v-t圖線,勻減直至停止,②表示粉筆頭做v0=0,a2=0.5m/s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線,在0—t1的時間段傳送帶的速度大于粉筆頭的速度,粉筆頭做勻加速運動,在t1時刻它們具有相同的速度.
即v0-a1t1=a2t1,得t1=1s
速度相等之后,粉筆頭超前,所受滑動摩擦力反向,開始減速運動, 由于傳送帶先減速到0,所以后來粉筆頭一直勻減速至靜止.如v-t圖中t1—t2時間段的圖線,根據(jù)對稱可知t2=2s
此階段粉筆頭相對傳送帶向前劃線,v共=a2t1=0.5m/s,傳送帶停止的時間t3=v0/a1=4/3(s)
在高中的物理教學中,v-t圖像法是一種重要的解題方法,它具有直觀、形象、明了的特點,能把物體復雜的運動過程具體化,使得物體的運動過程,某個時刻的狀態(tài)更加清晰,達到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目的.所以在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要經(jīng)常輔以v-t圖,以便快捷的解決問題.
G632
B
1008-0333(2016)31-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