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高峰,朱建峰,馬文燕
(上海市青浦區(qū)徐涇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上海 201702)
?
反復呼吸道感染小兒的體質類型與心理壓力特征研究
張高峰,朱建峰,馬文燕*
(上海市青浦區(qū)徐涇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上海 201702)
目的:通過判別反復呼吸道感染(RRTI)小兒的體質類型與心理壓力特征,了解不同體質及相同體質的患兒身心壓力有何特征,從而分析探討RRTI患兒的心理壓力與體質類型的相關性。方法:調查2014年4月—2016年3月期間就診于上海市青浦區(qū)徐涇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兒科門診的450例RRTI患兒的中醫(yī)體質類型及心理壓力狀況,與同期納入的我市徐涇地區(qū)中小學及幼兒園450例正常兒童的中醫(yī)體質類型及心理壓力情況進行比較。結果:復感組各亞組患兒心理壓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各對應亞組(P<0.05),表明心理壓力越大,兒童感染該病的機率就越高,提示相同體質兒童的心理壓力與患反復呼吸道感染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性;同時氣郁質亞組、陰虛質亞組、氣虛質亞組及濕熱質亞組患兒對心理壓力比較敏感,提示不同體質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與心理壓力有極強的正相關性。結論:相同體質兒童的心理壓力與患反復呼吸道感染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性,且不同體質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與心理壓力有極強的正相關性。RRTI患兒中醫(yī)體質可影響其心理壓力的敏感性,以氣郁、氣虛、陰虛及濕熱體質更為明顯;在臨床論治時應綜合考慮RRTI患兒的中醫(yī)體質及心理壓力,辨證施治,為進一步的臨床減壓及用體質學說指導臨床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研究奠定基礎。
反復呼吸道感染;中醫(yī)體質;心理壓力;兒童
反復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簡稱“復感”) 是兒科診治臨床上的常見病及多發(fā)病。近年來兒童復感的發(fā)病率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1],該病具有病情反復、難以根治的特點,病情持續(xù)時間太久可引起患兒貧血、營養(yǎng)不良及肺功能降低等癥狀,并可誘發(fā)風濕性疾病、心肌炎及腎炎等并發(fā)癥,患兒的正常生長發(fā)育和生活質量都深受其影響[2],此病已成為困擾患兒、家長和醫(yī)師的重要臨床課題。目前多數醫(yī)家認同小兒RRTI發(fā)病的病機為本虛標實,正虛即“身體素質、稟賦不足”,此為發(fā)病之根本,病情反復以致邪毒纏綿,再加上外感六淫、內傷飲食,內外合邪而觸發(fā)此病[2-3]。研究表明,RRTI患兒在中醫(yī)體質分布方面存在一定特點,其中以氣陰兩虛質為多見[4];正常體質的兒童發(fā)生復感的機率較低,異常體質尤其是陰虛質、氣陰兩虛質、包含內熱質的復合體的兒童發(fā)生復感的機率相對較高[5];健康兒童的體質類型與疾病的證型既有不同,又有相關性[6]。不同體質的人對相同的事件可能有著不同的感受,其心身壓力有著不同的特征。而目前還未見到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壓力及體質特征的相關研究,因此本研究主要探索反復呼吸道感染兒童心理壓力與不同體質類型之間特征特點,以期可以更好地控制小兒RRTI的反復發(fā)生、為進一步的臨床減壓及用體質學說指導臨床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研究奠定基礎。
1.1 一般資料
450例病例均來源于自2014年6月—2016年3月在上海市青浦區(qū)徐涇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兒科門診就診的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年齡(9.0±5.0)歲,男女均可。正常兒童450名,均來源于我市徐涇地區(qū)中小學及幼兒園,年齡(9.0±5.0)歲,男女均可。
1.2 診斷標準
參照2008年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會分會呼吸學組制定的診斷標準[7-9]。詳見表1。
表1 反復呼吸道感染判斷條件
1)兩次感染間隔時間至少7天以上。2)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數不夠,可以將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數相加,反之則不能。但若反復感染是以下呼吸道為主,則應定義為反復下呼吸道感染。3)確定次數需連續(xù)觀察1年。4)反復肺炎是指1年內反復患肺炎2次,肺炎需由肺部體征和影像學證實,兩次肺炎診斷期間肺炎體征和影像學改變應完全消失。
1.3 納入標準
1)符合反復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詳見表1);2)年齡為(9.0±5.0)歲,男女不限;3)自愿參加本研究,家長或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正常對照組受試者納入標準:1)無反復呼吸道感染病史;2)年齡(9.0±5.0)歲,男女不限;3)自愿參加本研究,家長或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1)不能提供準確可靠的病史資料者;2)合并患有心、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嚴重的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疾病和癡呆性疾病者;3)先天殘障者。
1.5 方法
根據中醫(yī)四診合參原則,并結合《中醫(yī)體質分類與判定》量表[10],并將小兒的形體特征、心理特征、常見表現、發(fā)病傾向及適應能力納入綜合考慮的范疇,進而制定出統(tǒng)一的體質調查表,由兒科醫(yī)生專門負責進行體質調查,認真完成體質調查表的填寫。
本研究共分2組,分別為反復呼吸道感染兒童組(簡稱:復感組)與正常兒童對照組(簡稱:對照組),每組450名;每組按中醫(yī)體質量表[10]分為9個亞組:平和質亞組、氣虛質亞組、陽虛質亞組、陰虛質亞組、痰濕質亞組、濕熱質亞組、瘀血質亞組、氣郁質亞組及特稟質亞組,每個亞組50人。根據《壓力癥狀自評量表》[8]對所有受試者進行壓力評分。針對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體質及壓力的情況,進行相關分析,探尋反復呼吸道感染、體質、壓力三者之間的關系并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
1.6 療效觀察指標
1)背景資料:分別詳細詢問并記錄兩組各亞組受試者的一般情況,包括性別和年齡,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2)對兩組各亞組受試者進行壓力評分的測定,并進行組內比較以探討不同體質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與心理壓力之間關系,以及進行組間比較以探討相同體質兒童的心理壓力與患反復呼吸道感染之間的關系。①0~25:感到壓力但應對自如;②26~50:感到壓力并采取明智的應對措施;③51~75:壓力造成身體初步損害;④大于75:壓力已嚴重損害身體。
1.7 統(tǒng)計學處理
結果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整理分析數據。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adit分析;所有的統(tǒng)計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比較
復感組各亞組患兒平均年齡及男女比例與對照組對應亞組無顯著差異,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故具有可比性;且同組內各亞組相比,患兒平均年齡及男女比例均無顯著差異(P>0.05),故同組內各亞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2.2 受試者壓力測評結果
由表2可知,復感組各亞組患兒心理壓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各對應亞組,對照組各亞組的壓力評分均分布在50分以下,復感組各亞組的壓力評分除平和質亞組外分布在25分以上,相對集中在50分以上,差異顯著,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復感組與對照組受試者在心理壓力上存在差異,提示心理壓力與反復呼吸道感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對照組各亞組的壓力評分情況有所不同,與平和質亞組相比,氣郁質亞組、氣虛質亞組及濕熱質亞組壓力評分分值顯著增高(P<0.05),說明氣郁質亞組、陰虛質亞組、氣虛質亞組及濕熱質亞組受試者對心理壓力比較敏感。
復感組各亞組的壓力評分情況亦有所不同,與平和質亞組相比,其余各亞組患兒壓力評分分值均顯著升高(P<0.05),其中以氣郁質亞組、氣虛質亞組、濕熱質亞組及陰虛質亞組壓力評分分值升高幅度較大,說明氣郁質亞組、氣虛質亞組、濕熱質亞組及陰虛質亞組患兒對心理壓力比較敏感,提示氣郁質亞組、氣虛質亞組、濕熱質亞組及陰虛質亞組患兒體內存在失衡狀況,因而易受外邪侵襲,更易于反復感染此病。提示不同體質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與心理壓力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性。
表1 受試者一般資料對比情況
壓力得現代醫(yī)學概念被定義為由于施加于人體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所導致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喚醒[11]。近年來 “生物-心理-社會”的醫(yī)學模式不斷發(fā)展,心理因素由于其致病性高而不斷受到眾多學者的重視,且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壓力能抑制免疫反應;有學者[12]通過“心理-神經-免疫”的相關研究明確了心理壓力能夠通過影響免疫系統(tǒng)而削弱機體對感染的防御能力。人口學的相關研究更充分證實了上述觀點:當家庭遭受壓力性事件時,孩子患感染性疾病的幾率明顯增加[12]。
兒童患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很多,如呼吸道結構因素、營養(yǎng)因素、環(huán)境因素、精神因素與免疫因素及感染因素等等;其中精神心理因素的影響具有雙重作用,其既可引起兼夾證又可加重本虛之證。有研究[2,13]報道了引起學齡前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原因是:兒童剛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處于活動量受限、日照時間縮短的狀態(tài),情緒必然會受到影響,其身心壓力也表現出明顯升高的趨勢。所有這些均可影響兒童的免疫功能,使患兒的細胞免疫功能處于明顯低下狀態(tài)[14-15]??諝馕廴?,被動吸煙,居住擁擠,氣候突變等因素無一例外地均可增加身心壓力,壓力會促使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免疫功能下降,形成惡性循環(huán),使反復呼吸道感染更加難以痊愈,從而引起該病的反復發(fā)作。
有研究[16]針對反復上呼吸道感染患兒,運用精神放松療法后隨訪1年,患兒心理狀況得以改善,且其上感發(fā)病明顯減少減輕;這一研究結果有力的說明了心理因素影響復感的發(fā)作,而心理療法可以阻斷復感兒慢性疾病的不良循環(huán)。對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在臨床上進行積極治療的同時給予環(huán)境護理、病情觀察和心理護理等護理和預防復發(fā)措施,可以明顯降低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發(fā)病率,對改善患兒的生活質量、維護患兒健康成長有積極的意義[17]。上述研究均表明壓力與此疾病有一定的相關性,且針對壓力的治療對于該病的防治是很有效的。
中醫(yī)認為個體的體質“受察于先天,培養(yǎng)于后天”,體質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病理變化,而且也影響著疾病的治療過程[18-20]。因此,能否正確認識小兒體質的特點及體質與病證的關系,將關系到臨床診斷的準確性及清晰度。
中醫(yī)學認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21],即若機體保持陰陽兩方的平衡協調,正氣即可存于體內,則可有效的抵御外邪侵襲。本研究從壓力及體質角度探索反復呼吸道感染,其中復感組各亞組患兒心理壓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各對應亞組(P<0.05),表明相同體質兒童的心理壓力與患反復呼吸道感染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同時氣郁質亞組、陰虛質亞組、氣虛質亞組及濕熱質亞組受試者對心理壓力比較敏感,提示不同體質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與心理壓力有極強的相關性。
本研究為反復呼吸道感染防治提供一條新的思路:從體質、壓力等多方面綜合地研究反復呼吸道感染,辨病施治、辨質論治、辨證施治、辨質調理、壓力應對五者有機地結合;即積極采取相應措施改善患兒體質,加強對其心理壓力的有效疏導,有利于防止病證的形成,對更好地控制小兒RRTI的反復發(fā)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表2 各組受試者壓力評分情況對比
注:與對照組同期亞組相比,*P<0.05。與本組平和質亞組相比,△P<0.05。
[1] 張福利,趙京京,吳明娟,等.祛伏邪、調體質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臨床體會和理論探討[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12):134-135.
[2] 許雙虹,陳建宏,章文平.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發(fā)病的標本關系探討[J].江西中醫(yī)藥,2009,40(3):13-14.
[3] 李陳,李秀亮,鐘柏松,等.反復呼吸道感染兒中醫(yī)病因本質及證治初探[J].四川中醫(yī),2001,19(7):9-10.
[4] 陳雅琴,黃偉,龍旭浩,等.學齡前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中醫(yī)體質類型與微量元素相關性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兒科學,2010,2(6):493-495.
[5] 林湘屏,曾秋霞.163例嬰兒體質調查及與反復呼吸道感染發(fā)病關系分析[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23(3):72.
[6] 程燕,陳慧.反復呼吸道感染與兒童體質關系的探討[J].江西中醫(yī)藥,2006,37(4):12-14.
[7] 胡儀吉.反復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討論稿)——對標準修訂的建議[J].中華兒科雜志,1988,26(1):41-42.
[8] 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臨床概念和處理原則[J].中華兒科雜志,2008,46(2):108-110.
[9]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213-1214.
[10]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醫(yī)體質分類與判定[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4(4):303-304.
[11] 沃特·謝佛爾,著.方雙虎,譯.壓力管理心理學[M].4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311.
[12] 劉蕾(編譯),于瑞莢(審校).心理壓力對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及對策[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4,23(7):10.
[13] 趙順英,胡儀吉,陳慧中.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臨床概念和處理原則[J].中華兒科雜志,2008,46(2):180.
[14] 李會霞.中醫(yī)辨治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J].四川中醫(yī),2007,25(8):84-85.
[15] 方圓.胸腺五肽治療300例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效果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0,19(7):129.
[16] Hewson-Bower B,Dmmmond PD.Psychological treatment for recurrent symptoms of fcolds and flu in children[J].J psychosom Res,2001,51(1):369-377.
[17] 陳健.68例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預防及護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8):448-449.
[18] 李長明,李玲孺,陳禹,等.應用代謝組學技術進行中醫(yī)體質研究探討[J].中醫(yī)藥學報,2016,44(2):1-3.
[19] 楊俊麗,郭文海,李海濤,等.中醫(yī)體質辨識與亞健康調控[J].中醫(yī)藥學報,2013,41(3):12-13.
[20] 李永福,尹艷,靳佩.氣虛體質的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學報,2012,40(1):90-92.
[21] 羅家發(fā).《黃帝內經》發(fā)病觀及特點探要[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1,7(1):7.
上海市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社區(qū)醫(yī)學與健康管理研究項目(No.SH201428)
張高峰(1986-),男,執(zhí)業(yè)醫(yī)師,主要研究方向:中醫(yī)內科。
馬文燕*(1978-),女,主治醫(yī)師,主要研究方向:西醫(yī)內科。
2016-05-10
R285.6
A
1002-2406(2016)06-0052-04
修回日期:2016-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