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繼流 鄧良軍
【摘 要】 目的:觀察針刺結合康復技術治療中風偏癱的療效。方法:選取83例中風偏癱患者分為常規(guī)康復組41例和綜合康復組42例。常規(guī)康復組單純給予康復技術,綜合康復組給予針刺結合康復技術。觀察指標:①中風偏癱干預效果;②治療前和治療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肢體運動功能、生活能力、生存質量的差異。結果:①綜合康復組相比于常規(guī)康復組中風偏癱干預效果更高(P<005);②治療前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肢體運動功能、生活能力、生存質量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綜合康復組相比于常規(guī)康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肢體運動功能、生活能力、生存質量改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刺結合康復技術對中風偏癱的效果確切,可有效減輕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提高其生活能力,可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針刺;康復技術;中風偏癱;治療價值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20-0087-02
中風即腦卒中,是因急性腦循環(huán)障礙所致全面或局限性腦功能缺損綜合征,屬于常見急性腦血管事件。中風為臨床多發(fā)病,致殘率和致死率高,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其中,偏癱為中風后常見后遺癥,可加重患者痛苦,影響其生活質量[1-2]。為了促進患者康復,提高其生活質量,筆者對針刺結合康復技術對中風偏癱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83例中風偏癱患者分為常規(guī)康復組和綜合康復組。42例綜合康復組患者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41~80歲,平均年齡(6434±242)歲;病程1~15d,平均病程(567±132)d。41例常規(guī)康復組男21例,女20例;年齡40~79歲,平均年齡(6415±202)歲;病程1~14d,平均病程(563±130)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給予常規(guī)內科治療,包括腦神經保護治療、吸氧治療、活血化瘀類藥物治療等。
常規(guī)康復組單純給予康復技術,對患者上下肢采取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以誘發(fā)肌肉活動,保持肌肉長度,避免肌肉出現(xiàn)萎縮,改善肢體血液循環(huán),加速患肢的康復。康復師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每次45min,每天1次。另外,指導患者家屬協(xié)助患者進行自行訓練,每次10min左右,每天3~4次。
綜合康復組給予針刺結合康復技術。其中,康復技術同常規(guī)康復組。針刺治療取穴以頭部、手足陽明經穴位為主,輔以少陽和太陽經穴,頭部取穴以印堂、上星、百會為主,上肢以曲池、外關、合谷穴為主;下肢以梁丘、伏兔、足三里、陽陵泉、豐隆、太沖為主。
若口角歪斜,可增加人中穴、地倉和頰車穴。常規(guī)消毒后,快速刺入3~5min,施以同步捻轉法,得氣后留針半小時,每隔10min行針1次,健側和患側交替用針,每天1次,每周5次。兩組均治療30d。
13 [JP+1]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①中風偏癱干預效果;②不良反應發(fā)生率;③治療前和治療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滿分45分,分數(shù)越高,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肢體運動功能(滿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肢體運動功能越高)、生活能力(滿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生活能力越高)、生存質量(滿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生存質量越高)的差異[3]。[JP]
14 療效判定[2] 顯效:經治療,肢體功能基本復常,可獨立生活;有效:經治療,肢體功能部分恢復,可在他人協(xié)助下獨立生活;無效:達不到上述標準。中風偏癱干預效果=(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210軟件處理相關數(shù)據,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綜合康復組的總有效率優(yōu)于常規(guī)康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肢體運動功能、生活能力、生存質量相比較 治療前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肢體運動功能、生活能力、生存質量相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綜合康復組相比于常規(guī)康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肢體運動功能、生活能力、生存質量改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中風偏癱以半身不遂、言語不利、麻木等為主要表現(xiàn),恢復期若沒有給予及時有效治療,可導致其后期生活質量明顯降低[4]?,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實,中風后受傷腦細胞可處于休眠狀態(tài),因此其傷害為可逆?zhèn)ΑT诓∏榉€(wěn)定后及時采取積極治療措施,可促使休眠腦細胞恢復,改善偏癱肢體功能[5-7]。
中醫(yī)學認為,中風偏癱是因肝臟肺腑陰陽失調、氣血不順、血脈失養(yǎng)所致,應用針刺治療,可達到全身物理刺激作用,經針刺頭部、上下肢主要穴位,可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促進腦部血流量增加,改善全身和腦部血液循環(huán),減輕腦組織損傷,促進腦部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另外,輔以康復技術的應用,可對患者身體各部位進行反復鍛煉,提升神經系統(tǒng)活躍性,加速腦細胞重組,促使休眠狀態(tài)腦細胞恢復,重建人體運動和平衡系統(tǒng)。兩者聯(lián)用可互相促進,提升整體療效[8-9]。
本研究中,常規(guī)康復組單純給予康復技術;綜合康復組給予針刺結合康復技術。本研究結果顯示,綜合康復組相比于常規(guī)康復組中風偏癱干預效果更高,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肢體運動功能、生活能力、生存質量改善更顯著,說明針刺結合康復技術對中風偏癱的效果確切,可有效減輕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提高其生活能力,可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梁茜茜,吳舸.穴位按摩護理技術應用于中風偏癱康復中的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3,22(8):53,55.
[2]梁茜茜.穴位注射應用于中風偏癱康復的臨床護理觀察[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12):1644-1645.
[3]Patel, Rakesh H.,Hu, Lisa P..Neuroendocrine Considerations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a Patient With Pituitary Apoplexy A Case Report[J].Topics in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2015,31(2):135-137.
[4]李旗,田福玲,劉國榮,等.陰-陽對刺呼吸補瀉法改善腦中風偏癱患者下肢功能的臨床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14,24(7):1633-1636.
[5]王俊華,邱俊杰.CIMT療法對恢復中風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3,14(1):23-25.
[6]Zhang C.,F(xiàn)eng F.,Zhu Y. et al.Cerebral infarction caused by pituitary apoplexy: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Turkish neurosurgery,2014,24(5):782-787.
[7]張賢明.針刺結合康復技術治療中風后偏癱的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5,19(1):135-136.
[8]許麗娜,田國萍.針刺結合康復技術治療中風后偏癱的研究進展[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4,23(1):31-32.
[9]Gao H.,Gao X.,Liang G. et al.Contra-lateral needling in the treatment of hemiplegia due to acute ischemic stroke[J].Acupuncture &; electro-therapeutics research,2012,37(1):1-12.
(編輯:穆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