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摘 要:學生踴躍地輸出學習展示是以教師積極地輸入教學鋪墊為基礎的。面對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學生參與課堂活動不積極以及展示學習效果不踴躍等問題,大部分教師會將這些問題的產生歸因于學生基礎差、反應遲鈍。難道所有的原因都歸咎于學生?當然不是。課堂實踐表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展示不踴躍的原因是:不會、不敢和不愿。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學生不會、不敢與不愿展示?借鑒其他學科促進學生踴躍展示的策略,探究在小學語文課堂中促進學生踴躍展示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課堂;踴躍展示;策略
時常會聽到周圍一些同事發(fā)出這樣的抱怨:我的這屆學生比前幾屆差遠了,基礎太差,上課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屈指可數(shù)。每當聽到這樣的抱怨,我總是會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思考。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在想:難道真的是學生一屆不如一屆?還是另有原因?我們不妨變換角色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上課為什么不舉手回答問題呢?不外乎這樣三個原因:其一,我不會;其二,我不敢;其三,我不愿。學生“不會”是因為問題對他而言太難了,那么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設計問題;學生“不敢”是因為他不能確定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那么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讓他從其他人那里獲得證實;學生“不愿”是因為他覺得不管他回答還是不回答,結果好像都是一樣的,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對他進行多元評價,讓他獲得成就感。下面筆者將在借鑒其他學科課堂經驗的基礎上,簡單論述一些促進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中踴躍展示的策略。
一、層次——踴躍展示的前提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參與課堂活動不積極,展示學習效果不踴躍的原因之一是學生對相關的內容不會。針對“不會”這個原因,教師在課前設計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次設計活動、設置問題,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如在教學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但愿人長久》這一課時,教師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作為初讀課文的要求:(1)一年一度的中秋節(jié)到了,為什么眾人皆歡喜唯獨蘇軾心緒不寧呢?(2)蘇軾為什么要把中秋節(jié)“圓圓的月亮”稱作是“無情的月亮”呢?(3)這篇課文主要講什么事?問題一在課文中直接就能找到答案,是針對學困生設計的;問題二需要根據整段意思去分析,是針對中間學生設計的;問題三需要根據整篇課文歸納總結,是針對優(yōu)秀生設計的。通過分層設計,促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樂意展示學習效果。
二、合作——踴躍展示的基石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參與課堂活動不積極,展示學習效果不踴躍的原因之二是學生不敢展示。針對“不敢”這個原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讓他們通過交流產生共鳴,找到自己答案的“支持者”。仍以《但愿人長久》這課為例,在學生初讀完課文之后,教師抽了一名學困生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回答。當教師繼續(xù)發(fā)問,想讓中間生來回答第二個問題時,教師用鼓勵的目光掃視整個教室,看到的都是猶疑、躲避的目光。這時教師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原委:他們是對自己的答案不夠確定。于是,教師讓他們分小組展開了討論,進行了交流。片刻之后,由于他們討論交流并達成了共識,各個都想踴躍展示。通過合作交流,促使猶豫不決的學生都敢于展示學習效果。
三、評價——踴躍展示的推手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參與課堂活動不積極,展示學習效果不踴躍的原因之三是學生不愿展示。針對“不愿”這個原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展示完學習效果之后,一定要給予學生及時的、中肯的以及多元的評價,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還以《但愿人長久》這一課為例,當學困生初讀完課文之后并從課文中找到“一年一度的中秋節(jié)到了,為什么眾人皆歡喜,唯獨蘇軾心緒不寧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時,他的內心是多么的興奮啊!恰好在此時教師讓他進行了展示匯報,他準確無誤的回答或許換來了教師贊賞的微笑,或許換來了同學鼓勵的眼神,或許……這些及時的、中肯的、多元的評價對這些學困生而言是難能可貴的,對他以后是否踴躍參與課堂活動是至關重要的,對能否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早日“脫困”是意義深遠的。通過多元評價,促使?jié)M不在乎的學生都愿意展示學習成果。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考慮層次、分層設計,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讓學有所獲的學生都樂意展示學習效果;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合作交流,讓飄搖不定的學生自信無比,讓畏首畏腦的學生都敢于展示學習效果;通過師生多元評價、評價及時,讓不以為然的學生爭先恐后??傊瑢W生哪怕短短“一分鐘”的輸出學習展示,都需要教師花費近乎“十年功”的輸入教學作為鋪墊。
參考文獻:
[1]周宏.引導學生互評 促進“踴躍展示”[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6(6).
[2]黃春梅.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踴躍展示”環(huán)節(jié)的探討[J].現(xiàn)代語文,2014(9).
[3]沈麗娟.小學英語教學如何引導學生踴躍展示[J].陜西教育,2015(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