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芳
摘要:小學語文是基礎學科,也是人文學科,修訂版小學語文"大綱"指出:"語文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主體的實際活動,指導學生在主動實踐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但是當我們走進現實的語文課堂,仍發(fā)現學生還在回答著自己不愿回答的問題,做著自己不愿做的習題。這些問題、練習內容忽視了學生的自我需要,脫離了他們內心真實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極具人文價值,充滿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語文教學變得枯燥乏味。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所做的一切,都必須深思遠慮,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做好奠基。然而,要達到這種境界,教師就必須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教學方法是立根之本。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主體教學;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200-02
1."課堂主體教學"模式探究
1.1樂學新知: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這是語文課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先決條件。教師可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生特點,采用游戲、范讀、出示圖片、播放音樂等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適時提供有關的背景材料,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為新知識的迅速聯系作準備。
1.2自讀質疑:自讀是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第一步,應始終引導學生自己去讀,去思考,去領悟。學生根據目標或教師導讀整體感知課文,初步認識文章結構,并自覺針對重點詞句加以圈點批注,把握文章重點詞句及相互聯系,記錄自學思考的初步結論。教師在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時間的同時,注重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使用工具書能力的培養(yǎng),為好學生提供一些加強的自學任務,為后進生提供當堂達標的輔助臺階。
1.3細讀研討:在自讀后,引導學生表達在自讀中明白了什么,特別還要講是怎樣弄懂的。學生能夠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自覺運用學法熟讀精思,主動研討,領悟文章的思想內涵;品評文章語言的精妙、結構的完美,并主動積累語言。討論為每個學生提供了表現自己的機會,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躍學習氣氛,調動群體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現中得以增強。討論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也可以是小組或同桌;討論的內容可以是老師的設問,也可以是學生的質疑。教師應重視學生單獨個體的觀念表達,注意指導學生的思路和表達方法,處理好獨立思考和聽取別人發(fā)言的聯系,以讀為本,精講善問,面向全體,因材施教,注意啟發(fā)和激勵,讓大多數學生參與課堂討論,以讀促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4自我評價:包括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也包括對學習結果和學習過程的評價。以學生為主體,主動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主動領悟語言文字的規(guī)律,并主動完善已有的認知結構。教師要啟發(fā)學生主動整理學習新內容的規(guī)律和方法,為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遷移打好基礎。
1.5練習運用:練習是指閱讀課堂中的練習。這種練習以質勝量,抓住知識的縱橫聯系,有利于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學生按定向目標自我設計自測題,進行重點項目的基本功訓練和根據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師提供的自測題,主動鞏固和運用學到的知識,教師可設計形式多樣的有層次的訓練題,或引導學生自己出題,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講評等形式當堂反饋,以表揚為主及時評價。
1.6拓展延伸:有資料表明,學生語言的積累50%來自課外。可見,課外是學生積累語言的廣闊空間。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實際需求推薦讀物;引導學生參與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讀書、讀報、視聽或參觀、訪問、調查、做實驗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2.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的各抒己見。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識是無窮的,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
2.1注意學生的說話訓練。對于這一點,我認為在導入正課之前給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真情告白",不少學生為做準備,提前收集資料,防止上臺窘迫,為了表達自己的心聲,學生們會更多地閱讀有關資料,甚至會用上一些電影、電視中精妙的臺詞。那種認真勁與執(zhí)著精神,是他們個體意識逐漸成熟的表現。因為他們從同齡人身上更容易看到自身的不足,十分期盼能跟上或超越別人。此時此刻,教師如能恰當地在一邊給予點撥,采用激勵手段及時鞏固,就會遠勝于平常教師上課時的苦口婆心。久而久之,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逐漸提高,學生與老師走的更近。
2.2讓學生當小演員,表演課文內容。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說:利用表演教學,第一是由孩子們自己進行以動作為基礎的表演,能更直接地使課文聯系自己的生活感受。第二,這種情節(jié)教學本身包含創(chuàng)作的諸因素,促使孩子思維發(fā)展,激發(fā)了孩子的創(chuàng)新意識。例如教學《狼和小羊》,為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中狼的兇惡和羊的可憐,教師在課外指導學生做狼和小羊的頭飾,然后在課堂戴著頭飾表演課文內容。在表演時,提示學生將狼兇惡的樣子和羊可憐的樣子表演出來。學生們表演的都很精彩,尤其是細節(jié)表演上更是一組勝過一組。實踐證明,表演使孩子們由"本角色"變?yōu)?他角色",在新奇、好奇中,學習成為一種智力活動,創(chuàng)造活動。
2.3運用電教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先放低沉的哀樂,渲染一種悲壯的氣氛。然后老師進行有感情的配樂朗讀。這樣使學生很容易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將其融入課文所展現的意境中,調動了學生的想象力的參與,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接著放映課文插圖,先讓學生整體觀察圖片,形成初步印象,再細看各個部分,從人物的服飾、儀表聯想他們的身份、愛好;從人物的舉止、風度聯想他們當時的內心活動。最后結合課文講讀,使學生對人物的品格、精神風貌獲得一個完整深刻的印象。
總之,教師和學生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學習的。教師所起的作用真正意義上是引導者和學生的朋友。教學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學生是否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學到了東西更重要。小學語文是一門藝術,它來源于生活,卻勝于生活。
參考文獻:
[1]《怎樣學好小學語文》 人教新課標 編著/2008-01-01/天地出版社
[2]《教師怎樣與學生做朋友》紀微 主編/2010-11-01/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