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
在中小學階段,幾乎每個班都有一兩個行為偏差生。對行為偏差生的教育轉(zhuǎn)化,是每個班主任最為頭疼的工作。但是,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堅持育人為本的原則,抱著為學生終身發(fā)展負責的態(tài)度,對行為偏差生進行教育轉(zhuǎn)化。
一、行為偏差生的界定
所謂行為偏差生,是指那些學習習慣差、行為習慣差或者兩者均差的學生。一類行為偏差生是學習習慣差,做事丟三落四,接受知識較慢,學習吃力,學習效率差,成績不理想,這樣的學生通常被稱為“后進生”。另一類行為偏差生是行為習慣差,自由散漫,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好動易怒,對周圍事物的認識以自我為主,有的學生甚至具有較強的攻擊性,這樣的學生往往被視為問題學生。這些學生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和輔導,將對他們未來的發(fā)展和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二、行為偏差生的成因分析
轉(zhuǎn)化行為偏差生,首先應該追本溯源,搞清楚偏差生形成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進行轉(zhuǎn)化教育。行為偏差生的成因,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教育缺失是首因。在孩子的啟蒙階段,家長的言行會在孩子的心靈留下深深的烙印。有的學生父母有不良嗜好,嗜煙酗酒,愛賭好斗,言行粗俗,諸多不良習氣,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有的家長脾氣暴躁,教育孩子沒有耐心,教育方法簡單粗暴,非打即罵,長此以往,讓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長只關心孩子的衣食等物質(zhì)需求,而不關心孩子的情感和品德養(yǎng)成,對孩子放任甚至溺愛。還有的家長由于文化水平低下,素質(zhì)不高,在孩子心目中缺乏良好的形象,讓孩子產(chǎn)生了不服管教的心理。總之,諸多因素都促成了行為偏差生的產(chǎn)生。
2.學校教育偏向是主因。有的學校過分追求教學成績,忽視了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教師為了迎合學校的考評,重教書而輕育人,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歡喜與煩惱知之甚少,對學生的教育方法簡單,對學生的成長缺乏正確的引導,致使這些學生行為逐步偏差。這些學生長期遭受教師的冷遇和同學的譏諷,存在嚴重的自卑心理,抱著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不思進步,甚至滋生逆反的心理,這在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中尤為嚴重。
3.社會環(huán)境影響是外因。當今時代是一個多元的時代,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斷變化,思想意識也在不斷更新,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消極因素。中高年級的學生,特別是中學生,雖然接觸社會的機會多了,認知的范圍廣了,但他們還不能正確甄別各種信息的是非,社會的諸多不良習氣,大量的消極因素,嚴重地影響著學生的觀念。
4.學生個人是內(nèi)因。處在成長期的學生往往意志薄弱,道德觀念模糊,自制力差,不能明辨是非,情感起伏較大,做事沖動,不計后果,造成了行為偏差。還有的學生,因為生理疾病或心理上存在缺陷,在群體生活中往往受到同伴的歧視和嘲笑。這些學生往往不合群,形成了自卑、逆反的心理,從而引發(fā)行為偏差,甚至引發(fā)心理疾病。
三、行為偏差生的轉(zhuǎn)化策略
在搞清楚行為偏差生形成的原因后,還要區(qū)別行為偏差生的不同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轉(zhuǎn)化教育措施。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發(fā)揮學校在行為偏差生的教育轉(zhuǎn)化工作中的主導作用。要想轉(zhuǎn)化好一個行為偏差生,單憑班主任的一己之力,是難以奏效的。或者說班主任與任課教師的工作導向不一致,會形成互相拆臺的現(xiàn)象,往往導致教育轉(zhuǎn)化工作收效甚微。學校應該以分管領導牽頭,以班主任為主,協(xié)調(diào)各任課教師,統(tǒng)籌各團隊科室的力量,協(xié)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把教育轉(zhuǎn)化工作的效率最大化。
2.依靠教師在行為偏差生的教育轉(zhuǎn)化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教師是教育實施的主體,對行為偏差生的教育轉(zhuǎn)化工作主要通過教師的工作來實現(xiàn)。因此,要依靠教師在教育轉(zhuǎn)化工作中的核心作用。(1)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行為偏差生在長期受到教師的冷遇和同學的歧視后,潛意識里也把自己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簽,覺得自己在教師心目中沒有地位,不討教師的喜歡,因此有意無意地和教師保持距離。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該對行為偏差生多一份關愛,多一份尊重,少一份歧視,少一句斥責,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2)要發(fā)掘行為偏差生的閃光點。教師千萬不要把行為偏差生看得一無是處,否則,不但讓學生失去了上進的信心,而且會讓教師也失去教育他的信心。因此,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偏差生,要千方百計用“顯微鏡”來搜尋偏差生身上的優(yōu)點。(3)要把握教育契機。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要把握教育轉(zhuǎn)化的契機,既要機敏又要有耐心,一旦契機出現(xiàn),一定不要放過。
3.重視家長在行為偏差生的教育轉(zhuǎn)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轉(zhuǎn)化行為偏差生,必須取得家長的配合,讓家長配合教師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以期教育轉(zhuǎn)化的順利實施。對受家庭生活環(huán)境和家庭生活習慣影響形成的偏差生,應督促家長改善學生生活環(huán)境,改變生活習慣,改變教育方式。對于有生理或心理疾病造成的偏差生,應及時聯(lián)系家長,督促家長及早帶孩子去治療。
總之,在轉(zhuǎn)化行為偏差生的過程中,一定要轉(zhuǎn)變觀念,提高認識。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夠取得成效。對于行為偏差生,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拋棄,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