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葦
摘要:認知語言學認為,每個事物的強勢特征處于認知的突顯地位,因此最易成為語義生成的理據(jù)。嗅聞氣味作為鼻子的主要功能,處于鼻子認知的突顯地位,衍生出相應的功能義“嗅覺”。因此本文通過對比分析漢語、西班牙語中“鼻/nariz”以其嗅覺映射為基礎的隱喻,得出在西漢兩語言中鼻的隱喻投射范圍既存在著共性,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反映出兩個民族在認知層面上的同一性和差異性,同時也證明了人類的語言是以身體經(jīng)驗為依據(jù)的。
關鍵詞:漢語;西班牙語;隱喻;對比;鼻子
一、漢語中以“鼻”的嗅覺映射為基礎的隱喻
(一)“鼻子”與情感
首先,漢語中會借用味覺中酸、甜、苦、辣的身體經(jīng)驗去隱喻情感是以心理相似性為基礎的。而“嗅覺”先于“味覺”,人們在品嘗食物時,總會用鼻子聞一下。甜絲絲的味道可以緩解壓力,甜味會讓人感到愉悅,產(chǎn)生滿足感,所以愉快的情感是甜的,而“苦”、“酸”是帶刺激性的味道??辔蹲屓瞬幌虢咏辉竾L試,而且苦在人們的心中是生活艱辛、不如意的代表,所以用“苦”來隱喻不愉快的情感。太酸的味道讓人有想流淚的感覺,如“心酸”、“鼻酸”。
“民以食為天”,食物、水是人類得以生存的最根本的需要,所以“味覺”和“嗅覺”是人類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感覺。
情感的產(chǎn)生會伴隨著人體的外部表現(xiàn)和內(nèi)部生理變化,使人的器官、身體狀態(tài)等都發(fā)生變化,而某一種情感總是會與特定的器官的特定的生理變化和外部表現(xiàn)相聯(lián)系,如憤怒時感到熱,恐懼時感到冷,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熱是憤怒”“冷是恐懼”。
通感情感隱喻也是以身體體驗相似性為基礎。通感涉及了人體的五官感知,從一個感覺域向另一個感覺域映射,使得嗅覺、視覺、味覺等相互連通。而人的這各種感覺是由身體部位體驗到的,所以通感情感隱喻與人體情感隱喻息息相關,也必定會有相同的隱喻基礎。
例句:
相對于城市的喧囂,這里更有一份鄉(xiāng)村樸實的氣息,讓人感受到的是香甜的空氣中彌漫著令人神清氣爽的寧靜味道。
——《疑似“黑作坊”藏身壽山鄉(xiāng)山坳》
分析:以上這一例句在修辭中使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在認知隱喻中分析:其源域是鼻子聞到的清新味道,目標域是寧靜的感受。
(二)“鼻子”與嗅覺
我們已經(jīng)分析到以鼻子表達“嗅覺”和“氣味”語義。漢語“嗅”字為形聲字。所以,“鼻子”其映射的目標域為“嗅覺”。從口,臭聲。字本作“臭”,由“犬、自(鼻)”會意而來?,F(xiàn)代閩方言“鼻”仍有“嗅”義,“長鼻”“鼻子尖”的意思是“嗅覺靈敏”。此隱喻映射也是自漢代就有了。例如《說文》中的“禽走,臭而知其跡者,犬也?!?/p>
例句:“嗅辨員并不是鼻子好就能做,還得經(jīng)過嚴格的篩選考試,取得資格證書后才能持證上崗?!?/p>
——《鮮為人知的職業(yè)報道:嗅辨員:給臭“打分”》
分析:此句中源域的“鼻子”對應的目標域就是“嗅覺”,“鼻子好”就是嗅覺靈敏的意思。
二、西班牙語中以“鼻”的嗅覺映射為基礎的隱喻
西班牙語和漢語之間的隱喻具有共性,但是也具有很大的差異性,而這種差異就是由不同的文化所造成的,可見文化對隱喻具有深刻的影響。人類的生理構造是相同的,情感所引起的生理反應也相似,所以全人類都有普遍的、為大家所共同認知的情感隱喻表達。但是每種文化、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歷史積淀和深層心理結構,決定著本民族的思維走向和認知方式,而這種對現(xiàn)實的認知和理解會投射到語言中,從而影響情感隱喻的表達,使其呈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特點。
(一)“nariz”與氣味
西班牙語與漢語在以“鼻”的嗅覺功能為基礎的隱喻中一個較大的不同是:在西語中“nariz”保留了“氣味”這個“鼻”的轉指用法,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鼻”則沒有這一個意義。
例句:
Este vino tiene buena nariz.
這酒非常香。
分析:這句話直譯成漢語就是“這酒有一個好鼻子”。但是因為西班牙語中的以嗅覺為基礎的隱喻映射當源域為nariz時,其目標域可以是某些食物或飲料散發(fā)出來的(令人愉悅的)氣味。
(二)“nariz”與嗅覺
兩種語言中,“鼻/nariz”都共同保留了“嗅覺”這個意義。當然,除了鼻子,其他的五官在這兩種語言中,也同樣這個轉義?!把?ojo”都有“視覺”義,“耳/oreja”都有“聽覺”義,“口/boca”都有“(說的)話”義。
例句:
El tiene buena nariz.
他有一個好鼻子(他嗅覺很好)
分析:漢語和西班牙語中的“鼻子/nariz”都有同樣的隱喻用法。其源域是人體器官“鼻/nariz”,兩者有著相同的目標域“嗅覺”。
參考文獻:
[1]束定芳.隱喻與轉喻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2]孫義楨.新西漢詞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3] Real Academia Espa?ola. Diccionario de la Lengua Espa?ola[M].Madr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