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正霞
重視園本教研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
文 劉正霞
園本教研的本質是以園為本,揭示幼兒園教育教學規(guī)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園本教研的興起,是對實踐研究的重視,是對一線教師參與教育研究價值的認可。近年來,我園本著邊學習,邊實踐,邊提高,邊總結的原則,緊緊圍繞“以活動現(xiàn)場為渠道,解決實際問題;創(chuàng)設教研辯論現(xiàn)場,提高教師參與的自主性;承辦式教研活動,形成經(jīng)驗共享;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增強理論學習的有效性”四個園本研究的核心要素,大膽創(chuàng)新,開展園本教研活動,為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搭建了成長進步的階梯。
園本教研 有效形式 教師成長
園本教研是以幼兒園為基地,以全面提高保教質量為目的,以解決保教實踐中的問題為起點,選擇切實可行的研究方法進行的教育科研實踐活動。園本教研,“研”的必須是真問題,是來自教學實踐、普遍存在的問題。隨著教研,我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教育研究活動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全體教師業(yè)務素質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少理論專家也認為,園本教研就是讓幼兒園老師做“教學研究”,即對自己或他人的教學進行研究,其本質是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但在實踐中還普遍存在主持人和少數(shù)教師掌握話語權,其他教師參與度低下的情況,甚至出現(xiàn)“動口不動手,動耳不動腦,讀書念文章,開完會就散”的尷尬狀態(tài)。因此,如何提高教師參與園本教研的積極性、發(fā)揮他們的自主性,進而增強園本教研的有效性,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下面就針對我園園本教研活動開展的形式,簡單地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一些新潮的教育理念不斷涌現(xiàn),教學方法也不斷推陳出新,對一線教師形成了一定的挑戰(zhàn),在教學材料的呈現(xiàn)、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等多個環(huán)節(jié)上產(chǎn)生了或多或少的困惑。那么這些實實在在的困惑只靠老師們圍在一起學習理論、進行語言上的交流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運用教學現(xiàn)場的觀摩,進行有理有據(jù)的研討才能得以解決。例如,美術教研組經(jīng)過簡單的調研,了解到老師們在組織美術欣賞活動時遇到了一些問題。首先是不知道如何選擇適合幼兒欣賞的內(nèi)容,其次是不能確定欣賞的重點,最后是不知道選用何種教學方法最有效。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決定以教學現(xiàn)場的形式來幫助教師從實踐的角度獲得經(jīng)驗,從而解決上述困惑。利用開展“教研課”的機會,第一個是小班的欣賞活動——彩色的樹,選用的欣賞對象是吳冠中老先生的作品《海棠》,主要目標是引導幼兒感受作品的色彩美,運用對比的方法使孩子們對美術作品中色彩的運用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第二個是大班的欣賞活動——青花瓷,選用的欣賞對象是古典工藝品“青花瓷”,主要目標是引導幼兒感受青花瓷瓶的圖案美、色彩美,活動過程中教師運用實物展示的方法引導幼兒觀察,并用電腦課件的形式了解青花瓷瓶的制作材料以及制作過程,給了幼兒強烈的視覺沖擊。兩節(jié)現(xiàn)場教學活動的展示,使美術欣賞活動的幾個要素都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老師們的面前,原先感到困惑的問題都在觀摩的過程中逐漸化解了。如何選擇適合幼兒欣賞的內(nèi)容?生活中美好的作品、事物都能夠成為幼兒欣賞的內(nèi)容,只要在選擇的時候把握好相應的尺度就可以。如何確定欣賞的重點,這就要考驗老師自身對欣賞對象的感知程度了(這是可以通過學習而提高的),不外乎就是:色彩、圖案、線條、形態(tài)等方面。在確定了欣賞重點后,選用何種教學方法最有效?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有針對性,“彩色的樹”要突出的就是“色彩美”,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直覺的感知是最有效的,那么就讓他們先看單一色系的樹,再看色彩斑斕的樹,感官上的刺激是比較大的,從而達到了解決教學難點的效果。也使老師們不再覺得美術欣賞活動總是離我們的生活是那么遙遠,其實美就在我們的身邊。
在園本研究的過程中,我們著力改變園長“一言堂”、教師只聽只記錄的被動狀態(tài),充分創(chuàng)造機會,通過多種形式,讓教師主動參與,積極互動,真正成為研究的主人。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我們形成了“五步曲”。
第一步:是辯論的前期準備工作。園長、業(yè)務園長作為觀察員,將熱點問題中不同意見的人員分組,再由小組成員推選出一名組長,在組長的帶領下該組成員根據(jù)自己的觀點收集各種資料。
第二步:在辯論的現(xiàn)場,由各方的組長先將本組成員所提觀點的關鍵詞和具體內(nèi)容加以闡述,表明本方的立場。
第三步:本組成員對組長的闡述進行補充和說明,或者是對對方觀點做出有理有據(jù)的反對意見。這就是雙方觀點相互碰撞的辯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觀察員可以對主辯各方的觀點提出質疑,要求各方成員進行解答,抑或是交流自身想法,在相互“碰撞中”萌發(fā)出智慧的“火花”。
第四步:在經(jīng)過一輪的激烈辯論后,各方成員可以更改自己原先的支持方,交換座位,并闡述自己的想法。
第五步:各方組長進行總結陳詞,表明本方的觀點。由觀察員做最后協(xié)調性的總結發(fā)言,對各方的觀點進行科學的分析,從而使老師們在此教研過程中部分達成一致或不能達成一致的觀點,在網(wǎng)上論壇中繼續(xù)交流、討論。
例如,在“幼兒自主性游戲的指導”這一熱點問題中,我園教師形成了兩個不同的觀點。一方認為,指導幼兒的自主性游戲,要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空間,教師要隱身在游戲的后面,首先要學會做一個觀察者;另一方則認為,幼兒的自主性游戲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和適時介入。針對上述情況,我們就可以采用辯論的形式來開展這個園本教研活動,雙方成員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論點收集各種理論資料和游戲活動中生動的例子等,同組成員要及時進行溝通和協(xié)調,避免發(fā)生重復、相悖的內(nèi)容。其實,兩個論點都有其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這都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來分析,所以觀察員的發(fā)言就顯得尤為重要,要用各種有利的論據(jù)來向雙方成員說明,從而使大家達成一致。這種形式的教研活動就能讓每一個教師都真正地參與進來,并將自己的想法鮮明地表達出來,從而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圍,使問題得以解決。
“承辦式”是指教研活動根據(jù)需要由特定的部分老師承擔研究內(nèi)容的一種教研形式。它是一種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教學實踐為研究內(nèi)容,自下而上的教研活動形式。這一形式適用于某一領域的經(jīng)驗推廣,通過承辦的教研活動,及時向全園展示推廣自己成功的做法。它的價值在于:一是為不同層面的教師提供表現(xiàn)自己才能的平臺;二是能使幼兒園教師人力資源得到有效利用,通過展示實現(xiàn)相互啟迪,獲得共同發(fā)展;三是能讓教師在自主教研中享受成功與快樂,獲得職業(yè)幸福感和教學的自信心。
例如,“種植區(qū)”的記錄常常讓很多老師頭疼,有的班級剛開始做得有聲有色,但到最后總是不了了之。特別是小班的記錄,小朋友根本不會畫更不會寫,往往都是老師代勞,意義不大。隨著一些現(xiàn)代化多媒體設備的投入使用,幼兒園種植區(qū)記錄的形式也在逐漸發(fā)生著變化。如小班老師就利用錄像、照片的形式記錄下幼兒在保育老師的幫助下播種的情景,每周為植物拍照進行記錄,并利用電腦播放各個階段的照片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植物的變化。其中發(fā)生的一些特別的事件也可采用繪畫、語言說明的形式記錄,當然都要轉換成多媒體資料保存。到學期結束的時候或是植物成長過程結束的時候,將錄像、照片等素材按時間順序做成PPT,用聲情并茂的形式幫助幼兒回憶種植過程中的美好片段,感知植物生長的基本過程,從而萌發(fā)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等。這個方法是非常巧妙、也是非常有效的,值得推薦。利用業(yè)務學習機會我們就讓小班的老師作為教研活動的承辦人,讓他們主持,來向全體的教師介紹在種植記錄中所選擇的途徑和采用的方法等,把一些有效的經(jīng)驗進行推廣。其余老師可以根據(jù)小班老師的描述,進行提問或是提出自己的想法等,總之,要使已有的經(jīng)驗更優(yōu)化。
在園本教研活動中,理論學習還是占有一定比重的。如何激發(fā)教師學習理論的積極性,讓學習理論不再是“紙上談兵”呢?我們在組織教師進行業(yè)務學習的過程中,就學習理論的形式做了多種嘗試,終于發(fā)現(xiàn)“角色扮演”的形式非常有效。其實說到“角色扮演”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復雜,就是讓每一位老師都來扮演一回專家,主要的活動流程如下:
(一)確定理論學習的主題和內(nèi)容
本著與時俱進的精神及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的需要,選擇適宜的主題和相應的內(nèi)容來組織老師們進行理論學習。
(二)分析、預設理論中隱含的問題及問題“認領”
(1)“分析、預設理論中隱含的問題”就是在理論闡述的每一個段落前預設相應的提問,形成一問一答的形式。如華愛華教授提到“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中的“基本活動”的解讀是三個“最”,即最經(jīng)常——是需要時間最多的活動;最必須——是幼兒發(fā)展最離不開的活動;最適宜——是最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那我們就可以將問題預設為:“《綱要》要求我們以游戲為幼兒園基本活動,請問在教育實踐中應該如何理解和體現(xiàn)其實質內(nèi)涵?”這樣就形成了一問一答的形式。別以為只是提個問題很簡單,這可必須是教師在認真研讀整篇文章,初步理解文中的理論內(nèi)涵的基礎上才能做到的。依此類推,不同的理論性文章都能預設出很多的問題,可是碰到同樣的內(nèi)容預設的問題卻是不一樣的,那么我們就要成立一個研究小組,將這些問題進行篩查,選擇最適宜的問題來匹配,最終形成比較嚴謹?shù)囊粏栆淮鸬男问健?/p>
(2)問題“認領”就是指老師們在預設好的多個問題中進行“認領”,同一個問題可能就會有多名教師參與,接下來就以“問題”為單位,幾個人共同來解讀這個問題,并選用最合適的實例來分析和說明,使該理論更具可操作性。同時,要推選一名組長代表發(fā)言,其余的老師都要附議或者是擔任情境表演的任務等。
(三)運用實例來詮釋理論。
實例的運用是“角色扮演”來學習理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園采取園長或是業(yè)務園長擔任“記者”的身份來進行提問,教師就扮演專家,根據(jù)提到的相應問題逐個進行解答,并用生動的實例加以說明。“記者”可以隨機提問,老師們也必須解答。同時,其他“問題”組的老師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來補充說明。
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不但讓老師們做了一回“專家”,更能發(fā)揮每個人的積極主動性,使理論學習不再枯燥、無效,也讓“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再是一句空談。
總之,園本教研是每個老師獲得知識,得到提高的有利途徑,只要根據(jù)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形式進行合理的研討,一定能充分發(fā)揮園本教研的有效性。讓我們從“園本教研”出發(fā),不斷提升教師們“樂學”“勤思”“善研”的積極性,使全體教師在平等、民主、開放式的園本教研氛圍中愉快地工作,迅速地成長。
(江蘇省揚州市生態(tài)科技新城杭集鎮(zhèn)鎮(zhèn)北幼兒園)
[1]《用自由的游戲點亮孩子的生命》,早期教育,2009年第12期
[2]《揚州市幼兒園管理規(guī)范(試行)》,揚州市教育局,2008年
[3]張燕.《幼兒園教師專業(yè)成長叢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