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云冉
河北省高邑縣東塔影學校
?
語文課堂的提問技巧
彭云冉
河北省高邑縣東塔影學校
課堂提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手段。如果運用得當,那么對于鞏固學生知識,啟迪學生思維、開發(fā)學生潛能、培養(yǎng)學生素質都有重要的作用。遺憾的是,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大量的無效提問現象。不少教師在課堂上喜歡提出“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之類的問題讓學生回答。表面看來,學生興致勃勃,情緒高昂,課堂氣氛熱烈。實際上,這樣的提問非常簡單,沒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對促進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關注課文是無甚益處的。那么,如何避免冗余提問,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一些教學感悟。
提問的順序要淺入深,循序漸進,呈階梯狀行進。這種提問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能促進學生參與教學的對話,激發(fā)和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如在教學《孔子游春》第八然段時,可以這樣提問:這段話中那些詞或句子你還不理解?利用工具書解決或者與同桌交流。這段話是圍繞哪一句話寫的?為什么說水是真君子?孔子以流水為喻,有何用意?“善施教化”后有個省略號,省略了什么?你能合理地補充水的哪些特點呢?這個教學片斷從理解詞語到理解句子再到理解段落,層層深入。理解段落時也是從理解文章表面的意思再到理解藏在文章背后的深意,語言訓練也是在理解課文內容之后進行拓展延伸。由于提問有層次性,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鍛煉學生的思維方法,久而久之,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就會變強,而且樂學,善學,愛學。
問題要選擇最佳時機,力求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提問的時機迎合了教學的需要并與教學視角相吻合,我們就可以稱之為“最佳時機”??鬃釉唬骸安粦嵅粏?,不悱不發(fā)”。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進入“憤悱”狀態(tài),引導學生“生疑”、“質疑”、“釋疑”,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有了疑問,就會產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個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或課前設疑、引人入勝,或課中置疑、波瀾跌宕,或課后留疑、回味無窮,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探求狀態(tài)。如在教《海倫·凱勒》時,當學生明白海倫·凱勒的不幸遭遇后,就應該讓學生默讀課文,說說海倫·凱勒是怎樣面對這一切?你覺得她是個怎樣的人?從哪些句子知道的?這一問,無疑放飛了學生的思維翅膀,學生就得認真地看書,尋求答案。通過學生的學習、思考、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海倫·凱勒是個刻苦學習,不向命運屈服的人。這種課中置疑提問,是針對學生急于知道主人公命運的“憤悱”狀態(tài)下提出的,學生的情感處于“高原地帶”,不一睹為快都難。教學實踐證明:提問時機過早,學生因對教材認識缺乏準備,只會使教師啟而不發(fā);時機過遲,問題已解決,提問成了馬后炮。
問題要難易適度,要讓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本質性的聯系。問題還要能啟發(fā)學生思考,既不能過于淺白,又不能太艱深。太淺白,沒有思考的空間,索然無味,提不起學生興致,學生無從學到新知識,只能在“原地踏步”;太艱深,新舊知識無法找到銜接點,學生無從下手。難度太大的問題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反而易挫傷其學習積極性,事與愿違。因此,所提問題要難易適度,既要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積極的思維,又能使學生通過努力從“已有的經驗區(qū)”達到“最近發(fā)展區(qū)”,“跳一跳,摘到桃子”。如教學《四個太陽》時有人設計了問題:“金黃的落葉忙著邀請哪些小伙伴嘗嘗水果的香甜?”這個問題就未免過于簡單,相信多數學生都會以漫不經心的態(tài)度對待,這對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沒有多大價值。如果這樣設計“金黃的落葉忙著邀請哪些小伙伴嘗嘗水果的香甜,他們是怎么邀請的?”那學生的反應或許就會大不一樣。這種問題具體而又有思考的余地,一方面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讓學生在交流中體會秋天的樂趣,感受秋天給人帶來了豐收的喜悅,帶來了歡樂。另一方面又訓練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問題要圍繞教學目標,突破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重點內容對全篇課文來說牽一發(fā)動全文,是閱讀教材中能體現中心思想的點睛之筆。閱讀短文中有“題眼”,詩歌中有“詩眼”,教學中教師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游園不值》中“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一句是理解的重點,同時也是理解難點,它是流傳千古的名句,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者若只讓學生聯系前兩句詩所提供的意境說出這兩句詩的字面意思可能效果不好,學生就不會知道它流傳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詩句提問:“讀到‘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你的腦海里出現怎樣的情景?”“這兩句詩除了字面意思以外還有沒有更深的意思呢?”就可能激起學生探究與思考的熱望,他們通過豐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園內林木蔥蘢,繁花似錦,紅杏灼灼,燦若云霞。從而進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無法阻擋的,它總會沖破阻力向前發(fā)展。
生成是不能預設的美麗,在課堂教學中無時無刻不存在生成。有的生成對推進教學,達成教學目標起到正面的促進作用。這時候,教師應采用追問的形式,適時引導學生對這類問題進行研究,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升華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一夜工作》這節(jié)課上,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當學生讀到“他是多么勞苦,多么簡樸!”這句話時,情不自禁地加了個“啊”。面對這個生成,教師只是機械地告訴學生:“記住,讀書時不能添字?!苯處燂@然沒有意識到這是個極好的生成資源,不懂得追問,所以不能幫學生理清思緒,不能幫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課堂停留在表面,學生的探索不能引向縱深。要是教師這樣追問:“你為什么不由自主地加了啊字?你的崇敬之情從何而來?”學生在提問中就能梳理雜亂的思緒,明晰自己內心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課堂生成的主體是學生,生成的課堂是要讓學生去獲得深刻的感受,所以教師要有一定的教學機智,及時追問,促進生成。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環(huán)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我們教師只有努力優(yōu)化課堂的“問”,“問”出對話,“問”出精彩,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開拓學生的思維,從而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