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靚欣
[摘 要]本文以《練習歸鄉(xiāng)》為研究對象,應用溫尼科特的精神分析學理論來分析“訓”本身及其癥狀,進一步探討故鄉(xiāng)和母親對個體生活和人格形成的意義。通過對“訓”的成長經(jīng)歷分析得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應該做一個六十分的父母,而不是完美的一百分的父母,要做到“六十分呵護,四十分放手”,才能成就孩子的健全人格。
[關鍵詞]歸鄉(xiāng)小說;精神分析學;真性自體;假性自體
[中圖分類號]I20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6)10 — 0117 — 02
一、前言
《練習歸鄉(xiāng)》的作者李清?。?939-2008),憑借于1965年在月刊《思想界》發(fā)表的《出院》登上文壇,并獲得“新人文化獎”,在隨后的四十多年里,他創(chuàng)作了很多作品,也收獲了不少獎項。以故鄉(xiāng)為題材的作品有《雪路》、《南道人》、《鳥鳴未聞》、《練習歸鄉(xiāng)》等中短篇小說,其中,《練習歸鄉(xiāng)》最具代表性。本文以《練習歸鄉(xiāng)》為研究對象,應用溫尼科特的精神分析學理論來分析“訓”本身及其癥狀,進一步探討故鄉(xiāng)和母親對個體生活和人格形成的意義。
《練習歸鄉(xiāng)》中寫道“果園就像是一個精神科療養(yǎng)院,住著一些患者”〔1〕從“都是失鄉(xiāng)病患者,都是患者”〔2〕也可以看出,這部小說里的主人公們都或多或少有精神病的癥狀?!坝枴币驗橐荒暌淮蔚墓钦凼鹿首兊梦肥治纺_,不敢活動,整天在床上躺著。他是失鄉(xiāng)人,也是患者。本稿將應用真性自體、假性自體的理論來分析“訓”。
精神分析學主要研究無意識和意識的關系,在分析由無意識影響下生成的文學、電影以及美術等藝術,以及文學現(xiàn)象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1896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治療神經(jīng)癥障礙時引入了以分析家和患者對話為治療方法的精神分析學。精神分析學將患者的敘述和零碎的表述進行整理,使之完整一貫,從而分析癥狀達到治療的目的。分析敘事以及再構成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同時也與文學的本質相關聯(lián)。精神分析學在分析文學作品時起到了很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形成了精神分析批評理論。
二、被骨折困擾的孩子——“訓”
訓在三歲到上小學的時候,每年都會發(fā)生一次骨折。醫(yī)生認為,雖然訓頻發(fā)骨折,但是他營養(yǎng)狀況良好和骨骼正常。盡管如此,訓的父母還是神經(jīng)緊張到非常不安,總是擔心他會骨折。所以訓每天都躺在床上,每做一個動作都會非常的小心。根據(jù)溫尼科特的理論,從外在看,被假性自體所包圍的患者在智力方面都能作出正常的反應,看起來是正常的。但是事實上他處在強行的壓抑著退行的欲求,而且感覺不到自己的非常嚴重的病態(tài)中。骨折事故的發(fā)展過程如下:
分析圖表可以知道,訓在父母的監(jiān)護下每年都會骨折一次,相反在學校,也就說在沒有父母的監(jiān)護的情況下三年都沒有發(fā)生過骨折。而且醫(yī)院的醫(yī)生也認為訓的身體健康,骨骼狀態(tài)也很好。因此綜合來看,骨折事故是因為父母而起的。生理上沒有缺陷,應該從精神層面進行分析。
三、假性自體的強大
幼兒的人格成長依賴于照顧他的人的感受性和他的成熟程度。精神病是一種“環(huán)境缺乏癥狀(environmental deficiency disease)”,其本質是對嚴重不安的傷害的防御體制。內部無法統(tǒng)合的,流露到人格外面的這些核心要素以一種軟弱的狀態(tài)、隱藏的狀態(tài)或者長不大的不成熟的要素作為外殼表現(xiàn)出來。
溫尼科特并沒有在幼兒和母親已經(jīng)分離的假設下做研究,幼兒通過母親、母親的現(xiàn)存的狀態(tài)下學會自己成長。隨著孩子長大,這種同伴關系就不再是身體上的關系,而轉變成心理上的關系。母親孩子的關系中出現(xiàn)缺乏時,孩子在和外界的關系中,想要保存真性自體的欲求便不容易得到滿足,這個時候順應著母親的要求就會產(chǎn)生假性自體。這個假性自體像媽媽一樣將真性自體包裹起來,安慰它,通過將真性自體隱藏起來以達到保持統(tǒng)合性的目的。〔3〕
假性自體的原因是在絕對依存期找不到對象而發(fā)展起來的。假性自體的發(fā)達是因為順應了環(huán)境,將真性自體隱藏起來,因為這個自我的真正感情被喪失,而只能去同意別人,使得自己就像是沒有了一樣成為一個假的軀殼。這是因為本來的母親沒有盡到母親的責任,因此孩子只能自己來盡到母親應盡的責任,只有當像母親一樣的人出現(xiàn)來保護他時,他才會放下假性自體,展現(xiàn)出真正的自我。
母性的缺乏讓幼兒感覺,自己的存在的連續(xù)性受到了妨礙,接踵而至的是恐怖的自我滅絕的經(jīng)驗。母親不能理解幼兒自發(fā)性的欲求和身體語言,提供不了他想要的東西時,幼兒就會失去自己自發(fā)性的欲求和身體語言。這個結果就是,他的人格分裂成從意識中凝縮的真性自體和以順應為基礎的假性自體。以自發(fā)性的欲求和身體語言為基礎的真性自體沒有被看到或者沒有被反應時,就會潛藏在內心的深處。這實際上是精神上的滅絕?!凹傩宰泽w”不知道會不會使人有關于人格存在的幻想,但人格的內容是母親的期待和要求所充斥著的。這個時候兒童是依照媽媽的期待行動的。
真性自體是以人生最初階段的自發(fā)性的身體語言和個人創(chuàng)造性的想法出現(xiàn)的,它的目標就是成為自己的自己,表現(xiàn)為繼承的潛在力和自發(fā)性的身體行為,活生生的自我,也就是核心自我(core self)。只有真性自體是創(chuàng)造性的、對自己的感情是確信的、認為幻想是可能的以及通過創(chuàng)造中間對象使得游戲變得可能。發(fā)展健康的情況下,真性自體都能夠克服順應的自我,夢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中間領域,也就是說可以享受文藝的人生。但是當假性自體占據(jù)了真性自體的位置時,就會感覺到虛無和絕望。
媽媽的鏡像作用是真性自體形成的必須條件,可以說是照顧孩子最核心的部分。這個時候媽媽如果起不到鏡子的作用,兒童就會把自己變成照顧自己的人并以此為鏡像,把自己變得像媽媽一樣,這種方式下形成的兒童無法形成創(chuàng)造性的自我表現(xiàn),形成假的關系。
很奇怪的是,那個男孩做每一個動作都極其的慎重。他手的動作笨拙到完全不符合那個年紀,用手撅起盆兒里的水以及洗胳膊的時候都很慢很笨拙。即使是這樣說也不能準確的表達我當時看到少年洗臉時的感覺。每個動作都感覺到他在害怕什么,他每一個動作都讓看著的人心生惻隱。盡管如此,卻沒有那么不自然的感覺。笨拙的樣子讓人感覺他很冷靜,慢的動作看起來又很細心。與其說是不自然,不如說是像大人一樣柔軟而優(yōu)雅?!?〕
更讓人訝異的是鄭老師最后給他洗脖子的時候。都長大的孩子連洗臉都要人幫忙確實不一般,比這更奇怪的是少年的表情。少年在鄭老師手掠過的地方似乎感到了極大的痛苦,而做出很難受的表情。每當鄭老師給他擦拭手腕或者脖子的時候,少年的表情里充滿了恐懼和疼痛。但是少年把這些表情都很巧妙的在鄭老師面前隱藏起來。而且很顯然少年為了隱藏這些表情費了好大勁,即使是在沒辦法的時候,他也會左右的轉著臉不讓鄭老師看到。在旁人看來,少年是可憐又看起來像個大人似的?!?〕訓自身經(jīng)歷了以下的變化:
(1)性格變得異常柔順,很聽話;
(2)五歲的時候就像個大人一樣;
(3)每一個動作都能感覺到一種恐懼感;
(4)很努力的隱藏自己的感情。
母親在生完訓后就絕育了,她這輩子只能有這么一個孩子,因此十分小心的撫養(yǎng)他,所以在骨折事故后,父母的反應過度了。反映變化分析如下:
(1)驚嚇;
(2)引起騷動;
(3)神經(jīng)過敏;
(4)把沒有病的孩子送去住院;
(5)把孩子送到果樹園。
訓在幼兒期經(jīng)歷挫折的時候,自己的父母并沒有正確的應對,而最終導致訓后來無法進行自發(fā)性的控制身體,在精神上不能夠健康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訓的人格分裂成真性自體和假性自體。因為父母的不正確的應對方式,使得訓把自己的真性自體潛藏到心的最里面。也就是說經(jīng)歷了精神上的滅亡。“也就是說,這孩子的世界里并沒有什么具體性的事實的經(jīng)驗,而是充滿了推想性的虛妄的幻想?!薄?〕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訓從小的時候就沒有自然的進行身體動作,也沒有正常的接觸世界,因此也不可能有經(jīng)驗,是父母的行為毀滅了訓的精神。
訓成為小大人的原因也是因為假性自體太厚的緣故,把真性自體厚厚包裹的假性自體起著母親的作用。訓的父母因為訓頻發(fā)的骨折事故而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父母不能對訓的元本能作出正確的反應,而只是重視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強加于孩子身上,這個時候對于訓來講知覺占據(jù)了統(tǒng)覺的位置。也就是說,母親在沒有充分的適應孩子的需求的情況下,幼兒被順應的誘惑所勾引。順應性的假性自體使得孩子建立了假性的關系網(wǎng),甚至使用內查機制去模仿,使人感覺像真的一樣。在順應環(huán)境要求的同時,真性自體便處在了威脅的狀況下,最后被隱藏起來。但也正是真性自體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能讓生命感到生機勃勃的元素,而與之相反,假性自體讓生活沒有感覺甚至虛妄。
四、結論:六十分呵護,四十分放手,成就健全人格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應該做一個六十分的父母,而不是完美的一百分的父母。也就是說,父母做到及格就好了。本文中訓的父母對唯一的孩子百般珍惜,愛到不知如何是好,在訓發(fā)生骨折事故時過度反應,而也正是這樣的愛使得孩子將真性自體逐步的隱藏起來,假性自體變得強大而完全包裹在真性自體的外面,最終導致訓只能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過著虛妄的生活。
“訓”讓筆者想到了教育,我們傳統(tǒng)的認為“順從”是好的,“聽話”是對的,于是視“叛逆”為惡魔,視“偏執(zhí)”為非正常。于是乎,越來越多的孩子藏起了真性自體,而假性自體像盔甲一樣將他們包裹起來,他們變得統(tǒng)一、標準,討人喜歡卻沒有個性。而在多年后成長為一個又一個沒有戰(zhàn)略、不知使命、缺乏目標的碌碌無為者?;蛟S,六十分的呵護,四十分的放手,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參 考 文 獻〕
〔1〕〔2〕〔4〕〔5〕〔6〕李清俊.雪路〔M〕.首爾:閱林園,2000:70,40,164,165,210.
〔3〕Jill Savege Scharff, David E. Scharff,客體關系個人治療理論〔M〕.金石道,譯.首爾:韓國心理治療研究所,2002:156.
〔責任編輯:譚 蕊〕